用微信扫一扫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周文彰教授谈对“十四五”规划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20/12/14 0:00:00    阅读:473次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周文彰学术著作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学术家园专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请他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自身学术思考与实践,对《建议》中的文化内容进行解读。  


    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发展文化


    学术家园:《建议》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概括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您看来,文化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周文彰:无论是美好生活,还是生活质量,都是动态概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到了当下,没有文化的生活谈不上美好生活,也谈不上高质量生活。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不断提高,我们才能说,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此外,美好生活还表现在公平正义、道德风尚、科技教育、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而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回顾以往,一部人类生活发展史,就是文化含量不断增加、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历史。没有文化的生活是原始人的生活、野蛮人的生活;随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文化含量和文化质量在生活中不断增加分量。所以,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发达阶段的过渡,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第一个百年”走向“第二个百年”,也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过程。


    党和国家采取了很多文化惠民措施,比如最著名的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县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十四五”规划更是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繁荣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也是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学术家园:《建议》全文贯穿着人民至上的思想,在文化部分有怎样的体现?或者,从人民至上的角度,如何解读文化方面的内容?


    周文彰: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的施政理念,更是文化的发展理念。人民至上在文化建设中应当体现在:


    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就是说,亿万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建设要广泛发动人民、依赖人民,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人民是文化创造的源泉。一切文化创造与创新,都来源于人民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离开了人民生活和社会实践,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说、诗歌、影视等文化产品就会变成无病呻吟、主观臆想、凭空捏造。发展文化一定要扎根人民,从中吸取丰富营养、获取一手资料。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发展文化就是要让人民享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离开这个目的来发展文化,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文化最终要靠人民去认可、去接受、去消费。


    人民是文化发展成果的评判者。文化建设的成就高低、质量好坏,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文化建设同样如此,要把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评价作为文化建设的最高标准。


   人民至上这个原则,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表现最为突出、成效最为显著。我们应当认真总结推广疫情防控斗争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包括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都要贯穿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总而言之,人民需要文化,文化需要人民。文化和人民就是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脱离了人民,文化就没有生命、没有价值。


    坚定自信建成文化强国


    学术家园:从之前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到《建议》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是否可以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您如何解读?


    周文彰: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强国中包括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正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华民族始终有一个强烈的强国梦。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2000年以内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党的十三大在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暂时搁下了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改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直到党的十九大,再次把强国建设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国梦整整推迟了50年。《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若干强国,如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把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定在2035年。这是充分的文化自信,也符合客观实际。十几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以来,文化建设地位空前提高,文化建设力度空前加大,文化建设成效空前显著,文化创造力空前增强,文化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空前提升,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比重空前增大。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完全有能力在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每个重大目标,都获得了预期效果。我们有信心有理由相信,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学术家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三项重点任务,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怎样的意义?


    周文彰:建成文化强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议》从三个方面作了明确部署。第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化建设、武装全体人民,并且变成实实在在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我们的价值标准与追求。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强盛的精神标识,也是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只要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那么社会就会风清气正、文明向上、行为规范,公民的道德水平就会到达一个崭新高度,家庭、家风、家教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成效。


    第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认识到文化具有两种功能即教育群众与满足群众需求,两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两种形态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前者是意识形态属性,以教育人民,后者是商品属性,以满足群众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主要就是发展文化事业,所以我们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文化产业”前面加上“现代”,需要突出重视。所谓现代,就是瞄准文化发展的世界水平,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实现文化和科技的高度统一。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也要推进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种产品,只有当它既是文化产品同时又是科技产品时,才是产业意义上的文化产品。手工剪纸、绘画、刺绣、雕刻等单独或结伴存在了几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从来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电脑设计、数码喷绘、机器雕刻等科技的出现,才使这些传统文化形成产业。所以,文化产业要跟踪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在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品质量、文化消费等方面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要让文化和旅游实现融合,让文化和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实现同步发展,要立足于互联网、大数据,创新文化内容、文化业态、文化流通和传播,提高文化的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光要看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还要看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抓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就能够稳步走向文化强国之路。

    “四个围绕”办文化


    学术家园:《建议》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您认为什么是优质文化产品?在提倡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今天,从文化到文化产业(文化产品)需要怎样的助力?


    周文彰:在我看来,文化建设应当做到“四个围绕”。一是围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办文化。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我,你的中国梦是什么?我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梦,至于说到我对社会的期望,就是:我总希望有一天当你拍照时不会有人从你的镜头前面穿过;我总希望有一天当人们排队时不会有人随意插队;我总希望有一天当老太太在街头摔倒时人们都会去扶起来而不会有顾虑;我总希望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在公共汽车里、在地铁里、在飞机上、在公园里、在家中的电灯下;我总希望有一天当车子抛锚时,不断有人提出“要我帮忙吗”;我总希望有一天每个人每年都要做几天志愿者,到养老院、到孤儿院、到公共场所、到最需要的地方……而这一天的到来,就是社会高度文明的到来。实现这个目标,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感染和熏陶的作用。


    二是围绕丰富群众生活办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围绕群众生活办文化,特别是市县、乡镇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就会研究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和短板,按照人们的美好需求去发展文化项目,补齐文化短板。


    三是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办文化。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们勾勒的新发展阶段,就是把高质量作为发展的主旋律,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文化因其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可以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四是围绕增强地方实力办文化。经济建设是硬实力,文化建设是软实力。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同样重要的硬任务,必须把文化建设列为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硬任务,抓紧抓实。两者完美结合才是地方实力的真正所在。


    按照“四个围绕”办文化,即使没有经济效益,也会有社会效益。而文化建设,永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以经济效益去冲击社会效益,不能以损害社会效益去追求经济效益。

来源:人民政协报


服务电话(08:00-18:00)

0517-83761866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exa排名查询  酷帝网站目录
法律顾问:北京尚勤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