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诗友们:
当您默念"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瞬间,可曾想过这首诗将如何穿越时空?当您为"落花人独立"而沉吟时,可曾担忧过这些心血会湮没在信息洪流中?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诗词诞生,但又有多少能真正被留存、被传承?我们深知,诗词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凝结、文化的传承。为了让每一首诗都有归宿、每一首词曲都有停泊的港湾,我们当初心在上、使命在肩、戮力同行。
一、历史的使命:诗词需要数字化的“家”
中华诗词学会的领导们高瞻远瞩,早在去年8月就成立了诗词大数据事业部,因为我们深知——诗词的未来,必须依靠大数据。
诗词大数据,不仅仅是一个存储系统,而是一座数字化的“诗词博物馆”。它能让您的作品永久存档,让后人仍能读到您笔下的山河岁月、人生百态。如果不参与其中,您的诗作可能会像许多古典诗词一样,因散佚而永远消失。
二、从零到万:每一首诗都被温柔以待
自中华诗词学会大数据事业部成立以来,我们的技术团队日夜兼程,以个人诗词大数据为切入点,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诗词数据生态,这一年,我们像呵护幼苗一样:
2024年9月12日 开展淮安地区诗词大数据建设研讨会,普及大数据的理念。
2024年10月25日-27日 开展中华诗词大数据志愿者研讨会,共测诗词大数据功能。
2024年12月15日 上线个人大数据系统,让您的每首诗都有"身份证"。
2025年2月24日 上线试运行团体/区域系统,让各个诗词组织/区域优质作品不再"散落天涯"。
2025年8月15日 推出电子书功能,让诗集变成"会说话的老师"。
截至目前(2025年8月26日),参与个人诗词大数据建设的诗人已达数千人次,总计入库作品突破10000+首。每一首入库的作品,系统都会进行二次整理,包括:
??证书编号(永久存档凭证)
??格律校验(确保诗词规范性)
??主题分类(让作品更容易被检索)
??多维展示(让读者更深入了解您的创作)

点击此处查看
598篇——这是目前(截止2025年8月26日)个人入库的最高纪录。180余个主题,像180余个精致的展柜,陈列着诗人的心血。

点击访问诗词云首页个人大数据板块

点击访问大数据作品详情页
每一首诗的入库,都是一次严谨的对话。我们的团队深知,每一位作者提交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心血。当体裁被误填、标题与内容交错、创作背景散落在注释里时,我们的客服人员总是耐心地充当着"诗词管家"的角色——在后台成千上万条记录中细细梳理,不厌其烦地与每位作者反复确认。
格律,是我们最执着的坚守。当一首诗因一字之差出现格律争议时,我们会:
?咨询诗词专家
?比对多款检测系统
?与作者深入沟通
?同评审团队反复确认
这不仅仅是为了那5云币的入库费,更是对作者创作心血的百分百负责。因为我们懂得,每一首诗都是作者灵魂的切片,容不得丝毫马虎。
目前,我们的入库作品还支持单篇或多篇分享,多作品分享时还支持以您当前浏览的作品在 “C位展示”!

三、比您更心疼的守护者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是当代文学的瑰宝。但您知道吗?她还有许多作品因散落各处而未能完整保存。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遗憾再次发生。
诗词大数据的千里之行,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当前的建设仅是诗词大数据工程的基石。传承之路,任重道远。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与创新,推出更多功能与服务,以科技力量赋予诗词全新的生命与体验。例如:
融合AI、数智人功能。
个人电子书——不仅是诗集,更是诗词学习资料。
团体主题合集——让同主题作品汇聚成册,形成文化记忆。
…
我们比您更害怕丢失这些珍贵的文字。 每当看到一首好诗因未及时存档而消失,我们的心都在痛。
四、您的加入,就是诗词的未来
诗友们,诗词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今天不存档,明天可能就永远失去。 加入诗词大数据,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中华文化的延续。
现在行动,让您的诗作拥有永恒的家!
点击加入诗词大数据
操作指南链接:(点击此处获取)
体验电子书功能,让您的诗集“活”起来
电子书案例:(点击此处获取)
操作指南链接:(点击此处获取)
诗词云团队 谨上
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