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驹诗
佚名
骊驹在门。
仆夫具存。
骊驹在路。
仆夫整驾。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诗联百千万工程”巡礼
发布时间: 2024/5/23 15:05:41 阅读:268次 分享到


  春风展卷书含翠

  古楚种诗气若兰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诗联百千万工程”巡礼

  【本网讯】 高铁驶入苏北大地,千里平畴在眼前铺开,麦苗吐秀,池塘水碧,新绿养眼,一派胜春的蓬勃气象。

  4月中下旬,本刊记者开启了为期10天的“诗联巡礼江苏行”。我们将此行第一站,选定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这里的诗联教育近年来热点频出,成效卓荦,名闻遐迩,有口皆碑。



淮安市

  有人说,在淮安弯下腰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历史文化的油脂。

  的确,淮安是一座浸泡在传统文化中的城市。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与年轻的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相汇,1480平方公里肥沃的里下河平原,滋养着16个镇街、120万淮安儿女,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淮安文化,韩信、吴承恩、枚乘、枚皋、梁红玉、关天培等古贤仁人,以及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他们使得淮安闻名中外。小小一平方公里的河下古镇,明清两代竟走出67个进士,123个举人,且三鼎甲齐全。1987年,当时还是县级的淮安市就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府

  进入新时期,这里又诞生了多个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镇,中华诗教示范单位和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为什么是淮安?为什么这么优秀?背后的推动力又是谁?纵然史脉绵长,文化深厚,毕竟只是古楚淮安得天独厚的客观优势。而此地成绩斐然的诗联教育,却不是大风刮来的。优秀总是有其原因的。怀着敬佩和探究的心理,我们来了——

  生长在曙光里,读书于四月中。诵读对联励志活动在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启动


  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

  今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读书日前夕,在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新阅读》杂志社联合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社,共同启动“传承文化 对联中国”——2024华夏万名少年诵读对联励志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时间延至六一儿童节。

  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是淮安市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全寄宿义务教育学校,学校现有115个教学班,师生7000余名。这里的学生多为附近务工人员子弟,是淮安市近年来涌入的“新市民阶层”成员。留守儿童占比85%,是江苏省体量最大的留守儿童学校。校长赵国清说:“孩子们的家长为建设淮安出力流汗,培养好他们的子弟,当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活动当天下午,阳光饱和,天气十分应景儿,由学生组成的两列舞龙队出动。他们身姿矫健,步态灵活。看!四条长长的金龙在空中辗转腾挪,摇头摆尾,激情四射,气宇不凡。




  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学生舞龙表演

  7000余名师生统一服装,排列操场,热情昂扬,齐诵《对联》杂志刊登的励志对联。听!童声清脆悦耳,干云不息—— 世上诗书宽眼界; 人间山水阔胸怀。 山靠脊梁高万丈; 人无志气短三分。 书山虎啸平丘壑; 学海龙吟仗舟楫。

  ……


 曙光双语实验学校“传承文化 对联中国”2024华夏万名少年诵读对联励志活动现场

  32副格言对联,饱含着曙光双语实验学校师生对传统的体悟,对青春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淮安市诗联协会秘书长钱万平先生,副会长兼淮安区诗联协会会长周学俊先生,淮安区教体局、全民阅读促进会等部门的负责人都来了。《新阅读》杂志副主编鲁艳敏女士发表贺词,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历练坚强进取的性格。

  《对联》杂志总编辑傅海青女士宣布“传承文化 对联中国”2024华夏万名少年诵读对联励志活动开启。

《新阅读》杂志主编鲁艳敏致贺

  中国《对联》杂志总编辑傅海青宣布“传承文化 对联中国”2024华夏万名少年诵读对联励志活动开启

王胜观先生受《新阅读》杂志委托发表致辞

  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校长赵国清先生动员讲话


  《对联》杂志总编傅海青接受淮安电视台采访

  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校长赵国清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独特形式,学对联、读对联、品对联,对培养同学们审美情趣、体会文字之妙很有意义。学校坚持将诗联融进常规教育,用雅言雅韵滋养心灵。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素质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示范学校”“江苏省教育成果奖”“江苏省智慧校园”“淮安市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23—2025淮安市德育学科研究基地”“淮安区教育教学质量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学生在校园里诵读《对联》中的对联

  长期以来,为了激发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该校坚持将“儒雅”作为诗联教学理念,全面打造百米诗词长廊、千层诗词台阶、万件诗词展牌等诗联文化物化工程,积极开展学对联、读对联、背对联、研对联、写对联等诗联教学活动,创办“桐心圆诗社”,研发诗词校本课程,打造诗联特色品牌。特别是获得“2023年度诗教联教工作先进学校奖”;2023年、2024年连续获得“淮安诗联大会优秀组织奖”,2024年6名同学参加“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获一等奖4人、二等奖2人,先后有百人次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徜徉在公园般的校园里,我们欣赏着特色诗词长廊、教学楼诗联,也流连于操场边的樱花、紫藤花和桂花树下。诗联与花木融洽交映,浑然其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校园诗画图!正值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诵读古诗、对联,或是自在地聊着天,那无忧无虑的脸庞,让人愉悦,养眼,也让人格外羡慕。

  迎面走过的孩子们含笑与我们打招呼。来到一年级小朋友的宿舍,这里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赵国清校长感慨地说,同学们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行为习惯,跟平日里体悟传统文化,包括其中格言对联的熏染是分不开的。

  “教育,就是成就最好的自己。”儒风雅韵,诗心初心,这所淮安市乃至江苏省最大义务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欣逢此时此境,何其有幸!他们生长在曙光里,读书于四月中,正在成长为师长所期望的、自己所喜欢的样子。

  淮安诗联百千万工程,主战场在学校。千万名在校生,将会盛开千万朵的诗联之花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的上述诵读活动报道,就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转载,格外引人瞩目。这成为古城淮安的又一佳话。其实在淮安,像这样传统诗联文化深度熏染下的典型学校,并非孤例,而是越来越多地涌现,已蔚然成为一道温煦的传统文化风景线。

  淮安区诗联协会会长周学俊先生告诉笔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而怎么传承?主战场当然是在学校。





  《对联》杂志一行在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实地考察

  淮安一百多所各级各类学校里一万多辛勤园丁,浇灌着二十多万朵鲜艳花朵,延续光大着灿烂的中华文化。淮安“诗联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更是一幅规划图,一项目标体系。淮安区诗联协会,会同该区教育体育局上上下下,也都在围绕这一目标而努力。

  2018年,淮安区诗联协会提出“淮安诗联百千万工程”时,还是个简单的构想——培养10000名诗联爱好者,推出1000名诗联新人,造就100名国家级诗联会员。

  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升,他们进一步丰富了淮安诗联百千万工程的内涵:紧扣中华传统文化根脉魂脉,突出一个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把握两条途径:诗联积累(诗联辅导员),品行养成(分管校长);着力五个抓手:播种希望,奋进奇乐娃,诗联大会,建设书香社会——万人万联(诗)颂淮安系列活动,以及“百千万系列”丛书。在全区动态培养10000名诗联爱好者,1000名诗联新人,100名诗联新秀。同时要求10000名教职员工积极参与,1000名语文老师先行,100名优秀老师示范。他们推出新人新秀作品集,召开诗教联教现场会,举办诗联教育培训班,打造品牌项目,精准考核,这一系列的措施效果非常理想。



  《对联》杂志一行在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实地考察

  2022年,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以《化人铸魂助力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淮安诗联百千万工程纪实》为题,在全国范围内介绍推广这一做法。中华诗词学会、江苏省诗词学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还在淮安召开了现场会。去年,又适时在承恩小学、关天培小学开展相关方面的现场推进会。

  主要领导挂帅

  “传承诗词楹联文化,不仅仅是诗词楹联协会的事,也是区委区政府的事,诗词楹联虽然是小切口,但是带动的是大文化,产生的是大影响”

  为什么是淮安?为什么能这样?背后的推动力又是什么?

  优秀总是有原因的。笔者了解到的元素很多,这里拣主要的简单说。

  淮安区16个镇街诗词楹联协会,均已组建五年以上,且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也有一定数量的工作经费。此番我们参加“河下镇诗联半日游”,走访著名的河下街道办,还有博里镇孙庄村,体验研学和文旅项目,也感受到了这里“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诗韵民风。

  诗联文化已经参与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当中。而主要领导挂帅,的确是淮安诗教联教工作的关键亮点之一。


  淮安区楹联学会会长周学俊介绍校园联教工作

  周学俊会长告诉笔者:我们遇到了好领导。淮安区委书记颜复、区长邓萌亲自担任诗教联教领导小组组长,从2017年开始,每年以“两办”名义下发文件,明确全年诗词楹联工作任务,将诗词楹联协会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区委书记颜复在会见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长周游时表示:传承诗词楹联文化,不仅仅是诗词楹联协会的事,也是区委区政府的事,诗词楹联虽然是小切口,但是带动的是大文化,产生的是大影响,诗词楹联工作有任何需求,区委区政府都要帮助解决好。区委、区政府为诗词楹联协会提供办公用房、活动中心、“半副对联工作室”近500平方米,还要求各个镇街为诗词楹联协会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经费。


  在博里诗词楹联学会办公室参观学会历年出的诗词楹联集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淮安诗联今天生机勃勃的局面。淮安人庆幸的是,他们赶上了好时代。今天,国家把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每当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时,上级诗联组织总是给予鼓励和褒奖。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为品牌项目“播种希望”题字,中国楹联学会李培隽会长为品牌项目“奋进奇乐娃”题字。江苏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也都曾主动报道其活动情况。今年4月,他们的弘扬古城文化深化全民阅读诗词诵读活动,还被江苏省全民阅读办公室授予“全民阅读示范项目”。

  团队发力,打造品牌,参与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当中去

  他们有一个好团队。淮安区诗词楹联协会有顾问、会长、书记、兼职会长、会长助理、秘书长六个团队,仅正职秘书长就有 5名,教育体育局还成立诗教联教工作专班。他们更有像邱以钧、花建松那样的,既是成功的企业家,又为诗词楹联事业奉献物质和精神的人士,还有像邵忠祥、颜廷云那样的,本职工作和诗联工作双双出彩的校长、站长。

  区级诗词楹联协会的职责就是引领方向、创造条件、营造环境,鼓励会员多出作品、多出佳作。

  诗联组织向基层延伸。全区已经建立 110多个基层诗联组织。区诗词楹联协会还有龙光诗社、楚光诗社、绿草荡网上诗社、淮安散曲社等直属诗社。会员队伍提升层次。截止2023年10月,全区已有123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99名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并尤为注重发展年轻的人员入会。


 淮安区楹联学会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功勋人物”的奉献和引领。为淮安诗联作出突出贡献的,他们授予“淮安诗联功勋人物”称号。授予淮安诗联开创者孙应考、创建淮安诗词之乡领导者金志庚,淮安诗联德艺双馨示范者陆春桂、《淮安诗征》编辑者张志友、淮安散曲发扬光大者陈精国、淮安楹联发扬光大者严永年、博里诗联品牌开创者朱震国、国家级非遗南闸民歌传承者金矿、淮安诗苑微刊编辑者刘小平、博里镇诗词楹联品牌发扬光大者邵忠祥、淮安诗联精神物质奉献者邱以钧等11人均获“淮安诗联功勋人物”称号,他们是榜样,是楷模。



 博里诗词楹联学会邵忠祥介绍诗联工作

         打造诗联品牌。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已经成功打造出播种希望、奋进奇乐娃、童心里诗篇、 百千万工程系列丛书——晨曦、朝阳、旭日、先行、示范等品牌。 围绕中心工作,贡献诗联力量。2022年春季,上海疫情肆虐时,他们策应全国人大代表、百斯特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强众驰援上海抗疫爱心,编辑出刊《淮安美食加油上海》;2020年参与江苏省共创济困基金会助力西部脱贫攻坚行动,编辑出刊《情系阿克陶》。2023年区委区政府百亿元招商引资项目——修正药业董事长修涞贵70岁生日时,他们按照领导要求为其创作祝寿诗、祝寿联。这一特别的文化礼物,修董事长十分高兴,区委书记颜复也特别满意。 淮安诗联人正在努力写就一部大书,值得我们细读之,学习之,践行之 淮安,一个温暖的名字。 淮安,一道温煦的风景。 淮安三日,当地诗联界负责人和同道陪伴了我们三日。周学俊会长马不停蹄地引导和介绍,却从没有谈及自己。


淮安区楹联学会会长周学俊

      周会长1955年生人,马上七十岁了,满头华发,却是腰板挺直,目光有神,精力充沛。他真是一个做事“狠人”,是中国诗联界标准的“工作狂”。对于协会工作,他不是“玩玩而已”,也不是一般的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他是当作事业来做的。 正是他们团队的接续努力,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广大师生的浸润其中,诗联加持,久久为功,古老的淮安方才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今天,在淮安区这方文史厚土上,全社会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正在兴起、推进和发酵,民众的文化自觉正在形成。一所所校园里,少年学子赏学诗联蔚然成风,相关活动接续不断,犹如湖面上荡起很大的涟漪,一圈圈舒缓而养眼的波纹经久不散。


  《对联》杂志头一天编写的对联,淮安区楹联学会请不同的书法家书写并于次日装裱

       三千载风流人物,文说射阳,武看淮阴,政界传恩来故事,崛起中华,滚滚长江思后浪;
         二十年学海朝宗,京杭南下,淮河东注,龙光聚北斗魁星,汇通双语,青青乔木效先贤。

        这是《对联》杂志社赠给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的一副联,差可表达我们此番的心情。



 淮安区楹联学会分管档案的邵乃富先生将2008(下)2009(下)合订本借给对联杂志


       匆匆掠影,笔者仅得皮毛而记之,不免挂一漏万。而要更多地记录淮安人在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联方面所做的事情,大概得写一部大书。里面须有淮安诗联界的功勋人物、农民诗人、诗联品牌和文旅项目,以及诗联名师刘小平、周乃军,诗联新人吴苏蓉、颜廷剑、杜娟等,他们都是带着露水的“文化新闻”,值得去发掘,去采写,去广播。
      诗城淮安,诗意盎然;联镇河下,联韵悠长。——春风展卷,已经掀开了淮安人文化篇章的新一页,让我们一起静心赏读并体悟吧。



 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是中国诗词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杂技之乡

  对联杂志一行与淮安楹联学会在博里镇合影

  编辑:王世红


在线人数:4922 今日访客数: 398884 今日页面浏览量: 455873 总页面浏览量: 165261158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63804号-2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联系电话:0517-83761866
翰缘诗意生活馆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