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屈子行吟泽畔,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将草木铸入诗魂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两千三百年后,94种香草会在宣纸上以笔墨为骨、科学为魂,重获新生。《风吹兰芷 芳华如故——楚辞草木画谱》(以下简称《画谱》)正是这样一部集文学、艺术与科学于一体的跨界之作。这部由彭晓英、陈湘主编,马溆阳、胡璇、何飞鸿、许若炜等四位画家执笔,楚辞学家吴广平担任顾问,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家团队提供学术支撑的画谱,以“诗画互鉴、科艺共生”为内核,让《楚辞》中的草木意象既保有写意画的笔墨神韵,又具备植物学的严谨考据,是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的可喜成果。
笔墨丹青
写意画中的香草精神图腾
《画谱》的艺术性首先体现在马溆阳等画家对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四位画家以没骨画法为基,弃勾勒而重晕染,让兰芷荃蕙在宣纸上“以形写神”——马溆阳笔下的木兰以木笔状花苞搭配“朝饮木兰之坠露”的诗句,花瓣的勾勒与水墨皴擦恰似诗人高洁品性的外化;兰草的叶片含着朝露般的湿润,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千年诗魂的低语。这种技法既延续了中国古代以图释典的传统,又融入当代审美,呈现了“以形传意”的基调。
在马溆阳构建的艺术框架下,胡璇等画家进一步拓展了楚辞草木的视觉表达。胡璇作为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出身的创作者,将植物学知识融入绘画——她笔下的“留夷”(芍药)以朱砂点染花心,花瓣脉络严格遵循毛茛科植物的解剖特征,色彩运用却借鉴了楚辞“纫秋兰以为佩”的意象联想。朱砂的浓丽色泽与水墨渐变的花瓣边缘形成共振,让科学精准与艺术浪漫在宣纸上达成统一,恰似马溆阳所言“每一朵花都在吟唱”,使千年典籍中的草木精灵在当代笔墨中重获新生。
草木考据
科学视角下的文学符号解码
《画谱》的科普性建立在湖南农业大学彭晓英、张志飞团队历时五年的系统性考证之上。团队通过文献稽考、野外调查与标本比对,建立了完整的楚辞植物数据库:将“江离”精准考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留夷”确认为毛茛科芍药,甚至对“三秀”(灵芝)的菌盖形态、生长环境都进行了植物学标注。这种考据并非简单的物种对应,而是从“文理艺”三重维度解构草木——如马溆阳绘制的“木兰”旁,既引用《离骚》诗句,又标注其现代学名Magnolia denudata,让文学意象与科学认知形成闭环。
书中的“植物知识鉴赏”板块堪称跨界典范:每幅画作旁均配有植物学解说,从形态特征(如灵芝“子实体一年生,菌盖木栓质”)到文化渊源(如“古人视灵芝为瑞草”),再到现代应用(“入药、泡茶”),形成“诗—画—科学”的三维阐释。这种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画谱的艺术单一性,正如植物学教授观展时所言:“让《楚辞》草木从文学符号变成了可知可感的生命体。”而马溆阳绘画团队与科学考据团队的深度合作,更让艺术创作始终锚定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之上。
科艺交融
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式突破
《画谱》最动人的力量,在于马溆阳等画家与湖南农大团队实现了艺术想象与科学实证的无缝衔接。作为创作牵头人,马溆阳不仅以画笔践行“文理艺融合”的理念,更推动跨学科团队协作——胡璇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转化为绘画中的植物形态精准度,何飞鸿、许若炜则以各自的笔墨风格呼应楚辞意象,共同构建起“文—理—艺”跨界融合的典范。这种协作体现在全书架构中:陈湘的《楚辞》草木诗句精准注译、彭晓英和张志飞的《楚辞》草木植物学考释,与马溆阳等画家的作品形成互文,共同构成“绘画+原诗+注译+科学解说”的立体叙事。
《画谱》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纸质出版,更延伸至多媒介的艺术实践。在湖南图书馆的展览现场,马溆阳团队与湖南农业大学师生共同打造的“楚辞植物艺术空间”成为亮点——飘逸的纱质书法作品呈现了以《楚辞》草木为题的新创诗歌,如《杜蘅的邮差》《芙蓉的早课》《胡绳纪年》等;展墙上陈列着来自湘西的野生楚辞香草标本,而现代花艺师则以兰、蕙等楚辞香草创作了极具东方美学的插花艺术作品。展览还特邀楚辞研究专家吴广平教授举办“草木有灵”主题对谈,最终构建起融合绘画、书法、植物标本、花艺、典籍原文、现代译注、新诗创作、学术讲座、画谱与画展的复合型文化体验。当观众在展厅嗅到真实杜衡标本的清香,再对照马溆阳画作中飘带般的叶片时,千年诗魂便通过“视觉—嗅觉—认知”的多感官通道完成古今对话。
余韵悠长
从典籍到当代的文化基因激活
正如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郑佳明所言,《画谱》“出色完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马溆阳等画家笔下94幅画作的艺术呈现,更在于其开创的“文理艺融合”模式——当绘画团队与植物学团队、楚辞学家联手,当没骨画法与科学考据碰撞,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载体。马溆阳在创作感言中提到:“五年光阴,九十四种植物在宣纸上获得新生。”这些草木的重生,正是当代创作者对屈子精神的深情回应。
目前,“楚辞草木画展”已在长沙展出,并即将登陆北京。其衍生的“古典文学可视化工程”也将进一步拓展至《诗经》植物主题的创作。那些曾在屈子诗中“寂寞生长”的草木,终于在马溆阳、胡璇等画家的墨色与湖南农大团队的数据浇灌下,于当代土壤中绽放出新的芬芳。而每位翻开《画谱》的读者,都能在某幅画前遇见那个手执香草的诗人——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以草木为引,让千年前的诗意,永远生长在今人的心灵沃土中。
转自《岳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