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后坡前碧水塘,遍留身影觅良方。腰包渐鼓金山近,难忘当年驻我乡”。品读周文彰教授这首七绝诗《驻村第一书记》,不仅可领略其艺术美感,更能从中提炼出关于乡村振兴、干部使命与诗词创新的深刻启示。
一、政策实践的诗意转化: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
全诗仅28字,却浓缩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内核:首先,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首句“庄后坡前碧水塘”以自然意象勾勒乡村生态本底,暗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象图景。“遍留身影觅良方”以第一书记的个体行动,折射全国290余万驻村干部“精准滴灌”政策的群体实践,体现政策从顶层设计到田间地头的落地过程。某次,成果的诗性凝练,“腰包渐鼓金山近”中,“腰包”以俚语入诗,直指扶贫核心目标——增收致富;“金山”既指物质富裕,更隐喻生态价值转化的发展观。“渐”“近”二字揭示振兴的渐进性,呼应“脱贫摘帽不是终点”的可持续理念。
二、干群关系的艺术呈现:鱼水深情的当代诠释
末句“难忘当年驻我乡”以村民视角收束,凸显双向奔赴的情感纽带:一方面,奉献与感恩的共生,“遍留身影”刻录干部“踏碎星辉昼夜忙”的实干,呼应现实中第一书记“舍小家为大家”的付出,如石墙镇工作队“起步即冲刺”的奋战姿态。“难忘”二字承载村民对政策惠民的集体感恩,如北京驻村书记离任时收到感谢信、挽留书的真实案例。一方面,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密码,第一书记既是政策“传播者”,如精准对接农户需求,更是治理升级的“催化剂”,如推动网格化管理、乡风文明建设。诗中未提“制度”,却通过“觅良方”“金山近”暗示其引入现代产业规划与治理模式。
三、乡村振兴的文化启示:精神富足与生态宜居的辩证统一
诗歌意象暗含乡村振兴的多维目标:首先,生态与经济的融合,“碧水塘”象征生态保护,“金山近”指向产业兴旺,揭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如荔城区第一书记改造“口袋公园”、推行供水智能化,正是诗境的现实映照。其次,物质与精神的共荣,“腰包鼓”满足民生需求,“难忘”之情则指向文化认同与乡风文明。实践中,第一书记通过组织重阳敬老、法治宣传等活动,激活乡村内生凝聚力,呼应诗中的深层内涵。
四、新时代诗词创作启示:传统形式的当代创新
此诗为旧体诗词如何服务时代提供范本:首先,雅俗共生的语言革新表达,活用俚语“腰包鼓”,承袭宋诗传统,如吴芾“腰包竞奔走”,打破典雅桎梏,增强传播力。化用“习语金句”金山即“两山论”,赋予政治话语以诗意美感。其次,起承转合中的结构匠心和时代叙事,四句依次写景、叙事、成果、抒情,符合绝章法却注入新内容。如“身影”特写镜头般聚焦人物,突破古典山水诗的隐逸语境;以“驻村”这一新身份入诗,开辟传统田园诗未有的政治叙事空间。
结语:诗与时代的和弦
《驻村第一书记》证明:诗词不仅是美学的载体,更是政策的译码器、民情的传声筒、时代的备忘录。它启示我们:
政策宣传可借诗性语言增强感染力,避免口号化;
干部需如诗中“觅良方”者,扎根基层做知行合一的“引路人”;
文艺创作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在“碧水塘”与“金山”间书写真实的中国故事。
周文彰以诗为桥,连接城市与乡野、传统与现代,其作品恰如驻村书记的身影——在田野中播种希望,在神州大地创造财富。
作者:赵汝周(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