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计兵
高 昌 文/图
王计兵,江苏徐州人,长期生活在江苏昆山,骑行16万公里穿梭于城市街巷,利用送外卖的间隙创作了6000余首诗歌。一个被媒体称为“外卖诗人”的普通劳动者,用他的坚持告诉我们:诗意不仅在远方,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自提笔创作至今,37年来,他经历了从小说创作到诗歌表达的转变、从纸笔书写到语音录入的革新,也经历了从“外卖诗人”到“春晚诗人”的身份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
近日,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见到了这位经历不凡的诗人,听他讲述在奋斗途中诞生的诗句,以及诗句背后的人生感悟……
崎岖而坚定的路
王计兵最初是怎么写起诗来的呢?他说:“我从1988年开始写作。最初不是写诗歌的,一开始写小说,最早发表小说是在1992年。我曾经夜以继日地写作,最终身体先垮掉了。当我写完一个20万字的长篇小说,突然就昏厥在居住的那个小窝棚里。接着是反复的昏厥,身体在那时候就出现了状况。我父亲担心我的健康,一把火烧掉了我的手稿,说不能再写了。但是,我没有终止写作。”
这段坎坷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文学青年近乎执拗的坚持。在小说创作中断后,王计兵转向了诗歌创作:“2017年再次投稿,中间经过了25年。我也从小说、散文的写作,转移到了诗歌的写作。当时我写的诗歌,最先是在网络论坛上发表的。”谈及那时喜爱的诗人,他提到江苏省作协的胡弦和民间诗人张二棍等,并道出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当我们一面做着柴米油盐的事,一面想着诗歌写作的时候,应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画面。”
在奔波中捕捉诗意
很多读者通过《赶时间的人》认识了王计兵。他向笔者讲述了这首诗创作背后的故事:“这首诗是2019年写的。一天晚上,我给一个年轻顾客送外卖。他留了一个错误的地址,为了找到他,我反复爬了3次6楼,导致手里的订单超时。他接着还用语言攻击我,我感觉那个小伙子好像是在捉弄人,但按照职业要求,我们又不能和顾客发生冲突……晚上回家的时候,我就写下了这首《赶时间的人》。”
关于如何平衡送外卖与写诗,王计兵分享了独特的应对之道:“写诗和送外卖,说实话时间是冲突的。为了解决这种时间上的冲突,我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方式。我现在用手机的语音功能写作,送外卖的时候,有什么想写的就先语音录入,闲下来的时候再去整理成诗。”在他看来,语音写作是一种碎片化的写作方式,正好契合了自己碎片化的时间。
从纸笔写作改为手机语音写作,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对此,王计兵说:“语音写作的乐趣在于它的便捷化,不受写作环境影响。”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去年参加采风活动,结束之时,组织活动的老师在群里发消息,要求每人提交三首作品。而这时,我的作品早已经完成了。大家不知道我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我一面观景,一面用语音给自己留言,记录采风的感受。这就跟和自己打电话一样,很方便。”
怎样看身上的“标签”
对于“外卖诗人”这个“标签”,王计兵表现出感恩与理性并存的态度:“我始终对‘外卖诗人’这个标签怀着感恩之心,如果没有这个标签,我可能会很难走出来,或者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标签协助我快速从人群中出现。”他接着说道:“有关外卖生活的写作,只占我全部写作的一部分,不影响其他题材的写作。”
关于生活现状的变化,他坦言:“从春晚回来之后,当‘春晚诗人’的标签替代了‘外卖诗人’的标签,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现在会参与各种文学活动,也包括图书的宣发。”尽管如此,他仍保持着对送外卖工作的热爱:“如果有时间去送送外卖,还是很开心的一件事。送外卖这件事,我会坚持做下去。不是为了某种承诺,更不是因为一些情况去作秀,而是我的确喜欢这个工作,况且送外卖时还能采集写作的灵感。”
在艰辛中酿造甜蜜
王计兵的诗歌描写了现实生活的艰辛,但总能在艰辛生活之中展现温暖的笑容。他怎样看待乐观与悲观?王计兵的回答是:“幸福和快乐与现实生活条件有关,但并非密不可分。乐观与悲观,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像我们的老一辈,那时候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可该乐观的人仍然乐观。而现在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某些人,有时候也会感觉不快乐,甚至还有抑郁症患者。”
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思考:“处于艰难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会调整自己的心情。我不去和别人比,只和我自己比。一面努力,一面知足,就挺好的。”接着,他讲述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片段:“前几天,我爱人和我‘翻老账’。她声泪俱下,越说越激动。我就对她说了一句话:‘人生就是在酿一场蜜,你不要总是在意经历的那些苦。’然后,她流着泪说道:‘你停,你先把这句话写下来。这句话非常有诗意。’就这样,诗歌突然之间化解了一场家庭矛盾。”
普通人的紧张与真实
今年央视春晚看到王计兵,观众多有好评。他回忆了参加春晚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我是一个对歌曲比较无感的人。当知道要给王菲的《世界赠予我的》报幕时,为了记住这个歌名,我反复地练习、反复地听。可到了腊月二十九晚上,导演问我这首歌的名字,我却说错了,我记成了《世界赋予我的》。接着就很奇怪,我似乎记死了‘赋予’这个词,《世界赠予我的》反而总是记不住、说不对了,搞得导演比较崩溃。”
王计兵当时也颇为苦恼:“我就比较担心,不会把我拿下来吧?我们小区还拉着横幅呢——‘庆祝王计兵去北京’,如果我上不了春晚,回小区怎么给居民们交代啊。”最终,导演的安慰让他放下心来。他说:“于蕾导演就鼓励我,给我吃定心丸,说你不要担心,你就是普通人,舞台允许你出错啊。然后,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呈现的状态了,虽说不是很圆满,但毕竟我不是专业演员,还算行吧。”
阅读感悟:文字的力量
王计兵认为:“读书是一种修心的行为。只有热爱读书,才会从长期的阅读中感受到文字带给心灵的力量。它能让我们的人生得到修正,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类似于春雨润物的滋养。这才是读书最好的状态。”
当笔者问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时,王计兵说:“毫无疑问是余华老师的《活着》。”关于近期的阅读,他介绍了正在读的人民日报出版社的一本散文精选,里面也有他的一篇散文。“因为最近致力于散文的写作,所以对散文体裁的图书也就比较关注。”王计兵还特别提到叶小平的诗集《我们劳作在大地上》,他说:“叶小平老师热爱写作,而且坚持了一生。这点让我特别惊讶,也特别感动。他过世之后,他的女儿整理他的遗稿,出版了这本诗集。诗集背后的故事让人特别动容,所以我推荐读者朋友读一读这本书。”
和王计兵对话,笔者心里也特别感动。恰好在我们会面的前一天,他刚写了一首诗,本文就以这首新诗来作为结尾吧:“当你习惯了哭泣/会发现/眼泪是用不完的/当你习惯了开心/会发现/笑靥是用不完的/当你习惯了阅读/会发现/书,也是读不完的//每一个习惯/都是不一样的种子/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春天”。
转自《中华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