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国
汪遵
家国兴亡身独存,
玉容还受楚王恩。
衔冤只合甘先死,
何待花间不肯言。
孟建国:诗花孤梦独芳菲——胡少杰的诗词人生‍
发布时间: 2025/5/1 16:51:39 阅读:84次 分享到

以下文章来源于陕西省诗词学会,作者孟建国



胡少杰以高度脑瘫之身、未上过一天学的文化,写出了令人感叹、惊讶的诗词作品,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研究探讨。他是如何学会写诗的,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与残疾搏斗,写出了如此美好的诗词,我在反复赏读其诗集《最向东坡最好春》之后,谈一些个人见解。


诗词是胡少杰战胜病残孤独人生的利器。少杰脑瘫的严重程度,在同类病残者中是少见的,除过一只脚能动,身体的其他部分都没有活动能力,说话发音不清晰,许多音节发不出来,只有思维能力属于正常。由于从小即瘫,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凭好奇心跟爷爷认字识字,随着电视、年画、收音机学习,跟着奶奶学习说话发音。出生后的十年左右时间都是躺在窑洞的炕上,无法与外界接触。直到有了轮椅,才开始逐步走向外界。偶然与家隔壁学校的老师、学生来往,看电视《百家访谈》和科普、手工制作类节目,开启了他的灵性,用脚折出各种花样的纸手机、“指南针”、“摄影机”,组装“金属探测器”,开始显示出他的聪明天赋。后来有了手机、电脑,安装信号中继站,做扩音器,学拼音,进一步打开了他灵性的视野。就在此时,他初步有了自信心和人生目标,他说:“我要让自己强大起来,不能白活一辈子,而是要活得开心,活得精彩,更要活得有尊严。”学习诗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自学了拼音,学会用脚打字后,他注册了微信,给自己取名“孤·梦”。他认为这两个字能够诠释出自己的全部,并特意在中间加了个间隔号,意思是提醒自己,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着这一点梦想,有了梦想,未来就有无限希望。他从自由诗和小散文开始学习诗词,加入了龙凤文学院,背诵《平水韵》和《声律发蒙》,反复琢磨诗谱,按时做作业。为了积累词语诗语,他恶补古诗文,阅读唐宋名家诗集,并且不断总结学习心得,注重打牢基础知识。老师和诗友是他学习诗词的鞭子,对诗词的热爱是他的动力,鞭策自己在学习诗词的道路上“不停下来”。三年之后,他说:“这三年对我来说收获了太多。首先是自身的改变,学诗之前的我幼稚、懵懂,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将来要去哪儿,遇到困难只会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是弱者,所有人都该为我付出。遇见诗词后,我将他作为唯一的知己,他让我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心声,认识了真正的自己,从而知道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诗词和与诗友交流,他拓宽了与社会的交往,认识了许多朋友,建了自己的公众号,在病痛或心情不好时,诗友们就会关心他,开导他,陪他聊天。诗词使他进入了人生的新境界。“写就新词忘了万般愁”(《虞美人·枕头曲》),诗词使他拥有了战胜病痛和寂寞孤单的利器。诗词就像载着少杰梦想的一叶轻舟,在大海中恣意漂流,让他暂时忘却了疾病的痛苦和俗世的烦恼。对于少杰来说,学习诗词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幸事,让他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抒发心志情感的凭藉,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以轻快的笔触写道:

霜白雾浓红叶纷,有情无月自销魂。

词一阕,酒三樽,高吟此曲致青春。

——《渔歌子·醉秋夜》

他在学会了写诗,重新梳理了人生,坚定了生活意志后,有了新的远大目标。且看他的《西江月·悟空》:

自是顽猴本性,嗔癫醉梦闲仙。逍遥自在九重天,任我追风逐电。    扰困风尘俗垢,浮生百味人间。石心无改意犹坚,再闹凌霄宝殿。

好一个“再闹凌霄宝殿”!在这里,他已不是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猴哥,而是挣脱束缚后意欲大闹一次天宫的齐天大圣。

少杰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和病魔进行殊死搏斗。由于他的脑干神经受损,神经系统有时会过于亢奋,大脑就无法给身体下达准确指令,身体会经常处于痉挛状态,最危险的时候甚至无法呼吸,这种痛苦是常人难以体会和忍受的,少杰借助诗词的力量同病魔作殊死斗争。

挫骨大抽筋,残身烈火焚。

何曾心色改,志气破千钩。

——《斗病魔》

诗写的直白简炼,我们从中看到了他的痛苦难耐和顽强不屈。

通过学习和写作诗词,少杰记录下了大自然的风霜雨露和自己内心的变化。从刚开始害怕光阴逝去的空虚、对自己的怨恨和对命运的失望,转变到放松下来接受生活和自己,最后努力地热爱生活、爱上自己。在写作诗词的过程中,他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又将春至痴心醉,浊酒残诗值万钱”,他肯定了诗词对于自己的价值。他为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设计了以鹰、月、山为图像的封面,鹰代表他对自由的向往,月代表他的孤独和理想,山代表现实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他为此题诗:

云月照空山,飞鹰影自单。

诗心歌四季,孤梦独清欢。

他有了“清欢”的心境,以此来抵抗不断袭扰的病痛和孤独。他乐观地写道:

心在高山怀远志,意随流水淌柔情。唯诗与酒乐平生。

诗词已然成为了他战胜病痛人生的良药和利器,成为了他的挚友和至爱,更成为了他升华短暂生命的光芒。他留恋人间,留恋山水,热爱自然,这是他藐视病痛,克服困扰的一大法宝。他在《雨后春色》中的抒写很能代表这种情形:

远看黄塬颜色改,桃花雨后放山阴。

莺歌燕语迷人耳,叶翠云轻醉我心。

昨夜三更生寸草,今朝一刻值千金。

闲来院里无聊坐,写罢新诗慢慢吟。


诗词是胡少杰传递表达凄美恋情的鸿雁。少杰和邓菲的恋情,始于网上的偶然交往,成熟于两人相似身世的奇缘,浓烈于诗词的酬唱深识。一个网上“漂流瓶”的好奇拣拾,开始了他们的邂逅。随着了解加深,从小失去父母之爱,随着爷爷、奶奶成长的艰苦生活,相似共通的人生经历,成为他们交往的缘份。邓菲跟着少杰学习诗词,打开了新的交流窗口,诗情词意的别样魅力升化了他们的恋情,成为志同道合的恋人兼诗友。恋情的一波三折,对尘世人生意义的不断探寻,又使得诗词在提升和巩固恋情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变得更为显现和重要。我们且看邓菲的诗《雨滴愁》:

冷雨窗前滴滴伤,苦心无处话凄凉。

浓阴不散情难理,夜夜相思夜夜长。

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少女,特别渴望被爱,其爱心尤其浓郁,又特别敏感,恋爱过程中有一丝磕碰,都会引起伤心和无奈。这首诗的表达纯真而又令人伤感,可谓“少女伤怀别样真”。

再看少杰的词《浣溪沙·雨夜》:

唯恐雨丝心上缠,半宵清梦半宵残。千思万绪理还难。  戏水鸳鸯双影对,离群大雁只身单。与卿遥隔几重山?

其实俩人相隔不远,一在榆林,一在延安,没有千山万水,“遥隔几重山”,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始终没有见过面,是真正的“网恋”。但在诗词中,他们憧憬爱情,酷恋彼此,愈经波折,愈倾其心。“遥隔几重山”,意思是隔不了几重山,就算有几重山也隔断不了炽热的恋情。少杰以《中秋夜》为题,以嫦娥之口,抒惆怅之情:

千里阴云暗九天,霜凝露白雾如烟。

广寒天子轻声叹,缺月明年可曾圆?

俩人的恋情有多少无奈,少杰在问,邓菲也在问:明年中秋,能否在一起?诗情绵绵而又怅怅。

少杰和邓菲,热恋中多有诗词唱和,使恋情更其浓烈凄美。少杰写了一首名为《春》的绝句:

白云慵懒半天阴,二月还余几许深。

枕上闲人迷旧梦,枝头雀语唤春心。

邓菲随即和了一首:

一片凄云两处阴,不来三月未春深。

莺儿唤醒冬枯树,也起愁情乱我心。

姜星雨对这两首的解析与我同感,她说:伴侣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官伴侣,第二类是生活伴侣,第三类也是最难得的一类,就是少杰和邓菲这种灵魂伴侣。两个孤独的灵魂在荒凉的人间游荡,在跨越了无边无际的时间之后终于相遇,他们紧紧地把彼此拥入怀中。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唯一的“同类”,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这两首诗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默契与甜蜜。少杰的意思是:今天的天气和我的心情一样阴沉沉的,眨眼间春天就快过去了,树上成双成对的鸟儿,在不停地撒狗粮呢,让我更想你了。邓菲的诗回复道:我这边的天气也和你那边的一样,我的心情也很差。不过还没到三月,离春天结束还早着呢,那两只莺儿确实太烦人了,越发引起了我的愁情迷心。真像李清照所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更有一首邓菲填的《卜算子·春怀》,表达了其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思念和寄望,读之感人至深:

未见柳芽黄,却觉寒风透。都说雪消春即归,寂寞还依旧。   对镜慢梳妆,不奈空消瘦。一缕情丝几许长,只问君知否?

少杰步韵道:

借酒解闲情,却把心浇透。几度寒秋几度春,唯有痴如旧。   对月诉衷肠,月也同人瘦。此世真心不负卿,再莫问知否。

少杰和邓菲经过六年的爱情长跑,其情无比真挚热烈,但由于俩人的现实困难和家庭的反对,饱受煎熬之苦。他们都太过了解对方,都能触摸到彼此心底的创伤,即使只是一句话、一个字、一个表情,两颗心都能同时感受到。他们的和诗,一问一答,朴实无华,情意切切,痴爱深深。遗憾的是,邓菲早逝,爱情之绳突然断裂。几年之后,少杰也相随辞世,惟有这诗词唱和,留下了他们曾经的情丝和爱痕。这凄美的爱情,虽然未能修成正果,却留下了一抹绚丽的光芒。


诗词是胡少杰探询生命哲理的钥匙。由于病残身体和随之而来的痛苦孤独,社会参与的欠缺,也由于诗词本身的艺术哲学内涵,聪明的少杰无数次地探询人生的真谛,亦即生命的价值和终极意义,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应该怎样活着?健全人未必都会思考这些问题,而少杰的不少诗词却触及或探讨过此类所谓“哲思”。他在一首《开心谣》中说:

闲吟一曲定风波,常笑此生无奈何。

须学东破醒复醉,炖锅猪肉乐呵呵。

他以病残之身,深切感知了人生的很多困境和无奈,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的痛苦过程,又阅读了苏轼在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乐观,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他化用东坡“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词句,试着放下过去,重新开始,有时却难以放下。但最后还是确定要活在当下,直面现实,乐观人生。少杰终生仰慕苏东坡的为人处世和诗词文章,他为自己的诗集取名《最向东坡最好春》即是明证。

他与姜星雨有一首唱和诗,直抒胸中块垒:

佛陀难解是人情,只若香烟却更轻。

但问前因今可了,相思且莫续来生。

诗说佛陀也难完全懂得人世间的感情,过来人大都可以看清从前所经历的事,放下情感与执念。在佛陀眼里,人的感情比青烟还要“轻”,他对此不能理解。但佛是人所敬仰的神明,他还是要问佛陀:前世的因今生是否可以了结,让人今生少受苦痛?更希望来生不可再续今生的痛苦。这是少杰历经病痛折磨和爱情等俗世风波后,对于现实的妥协,对来世的强烈诉求。他责佛、问佛、求佛,其实是在追求人生的自信,难能可贵。还有一首《雨夜静思》,亦可看出他对人生的深哲思考:

无边夜雨细如丝,洗却俗尘洗却痴。

独人作间清醒客,吾心不必有谁知。

从问天、问地、问人、问佛到不向外求,这种本自具足的心态,正是使自己始终维护着旷达乐观的精神轨迹,这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圆满自洽。

在不断地探索中,少杰一步步接近了人生哲理的高处。在《浣溪沙·秋思》中,他写道:

万丈阴云细雨微,又逢黄叶冷风摧。孤心不奈起秋悲。   细想前生谁是我,妄言来世我将谁?吟词一阕梦千回。

“一片叶子落下去又会有新生的叶子长出,人死后会不会有来世呢?如果有来此,那也有前生,前生的我和来世的我是同一个我吗?”少杰的发问本应该由他自己探索回答,可惜他离开了此生,他到来生去了吗?这是人生的最终哲学命题,用姜星雨解析研究少杰的词《行香子·叶落残冬》为此作答。叶落残冬,酒浓情淡。对西风,江流霞红。桥头小立,水自匆匆。叹雁归来,云归去,思归空。   斜阳已逝,明日无穷。乐陶陶,且共从容 。温茶煮雪,墨入香松。处一山旁,千山外,此山中。

少杰在诗集的最后一首诗中说:“此时明月将休息,我作人间那道光。”这是他的终归精神指向,也是他以诗的形式给人世的最后留言。

可否可以这样说:中华诗词的文化魅力和持续不竭延伸了、辉煌了胡少杰的生命,胡少杰的生命光辉诠释了、升华了中华诗词的精神动力涵素和审美价值。胡少杰是划过中华诗词天空的一抹流光,明亮了曾经的一块诗域。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其人生启迪意义是长久的。他的诗词是自然、纯真、质朴的,其文化内涵、生命哲思、审美意义是难能可贵的。


2025年4月于西安岐下庐


在线人数:1650 今日访客数: 2836 今日页面浏览量: 6063 总页面浏览量: 285967695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63804号-2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联系电话:0517-83761866
翰缘诗意生活馆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