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汪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
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
全与逍遥意不同。
吴震启的退休生活:更深人静临帖,见缝插针写诗
发布时间: 2025/4/9 22:11:32 阅读:325次 分享到


默雷闲居心语

吴震启


吴震启(中)挥春送“福”


吴震启主讲中国书协公益大讲堂 ——“书润天山”书法公益讲座


吴震启 行草中堂  春风送暖山河秀,好雨随心岁月澄。


承蒙《书法报》邀约,写一篇退休后生活和感悟随笔。去年欣允,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搁置半载有余。

还是得铺垫一下。

昔年我任职中国文联和书协时职位和待遇不高,却身兼数职,如穿百衲衣,常在火上烤。世人只见我执掌党务、财务、事务、展务之风光,哪知道我干得很苦,活得很累,得罪很多人,进步很慢,用“狗一样忠诚、牛一样干活、兔子一样奔跑、孙子一样伺候人”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山东一位大姐说办公室主任这差事,强者不愿意干,弱者干不了,想要干好就得“一支笔,一个本,楼上楼下跑断腿;挨了骂,咧咧嘴,蛤蟆肚子兔子腿”。去天津参加中国首届京剧艺术节,饭局上我请教一位秘书长如何当好秘书,他授我三句真言:“前了不是,后了不是,回头一看正是。”直到吃了很多苦头我才明白此中深意。

除了这些记忆,那些风光场面和人事兴衰种种,基本上在脑海里清除干净了,淡而化之,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有可能涅槃重生。正如我在南漳游七彩瀑布时写的诗句“人生何必不如意,到此能游天外天”。

我的《纳米诗》云:“为什么要学会思念?学会了,比忘却还难。”有些人和事是无法忘却的,也不能忘却,因为回忆也是退休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至今挥之不去的是我在退休前,陪沈鹏先生去舒同灵堂吊唁路上那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和作诗填词、写报道及联络各方面代表开追思会。

忘不了为陆石守灵和料理后事的人情冷暖。

特别是刘炳森先生因病逝于正月初七,夜降大雪,千门披素。我除了料理丧事,还流着泪填了《江城梅花引》:“京都夜雪素千门,怕伤春,却伤春。灯光明灭,连日最消魂。恍似深宵,难言留念,生死界,忍痛分。痛分痛分不堪闻。问红尘,何久存?纵使神仙,聚散若浮云。梦也梦也梦未醒,来去无痕。泪染梅花香祭酒,从此后,墨池清,思故人。”因劳累悲伤过度,我住进了医院,似看破红尘,遂有皈依之想。

接着启功先生走了,我陪张飙先生去北师大吊唁和八宝山告别归来,又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是:“炳森去后走元白,何故悲音相继来?忽报玉皇开笔会,白云一路上天台。”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有一位部级领导说书协把笔会都“开天上去了”。

赵朴初、周而复、刘艺、佟伟、周慧珺、欧阳中石、李铎、沈鹏诸先生走,我都要用诗词联为他们送行。诸位都是我伺候过的“婆婆”啊!当了三届半办公室主任,我写了一部《三朝儿媳漫谈婆》,想给书坛和后来人留下点念想。

这也许是敏感和伤感的我的意外收获吧。在位时事务缠身,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和睡觉,专业怎么办?只能“更深人静临帖,见缝插针写诗”。

2012年1月我如愿以偿退休了,有诗为证:“沧桑可洗心,不觉入山深。了却人间事,还来种白云。”原想效陶潜采菊东篱,孰料京华烟云里的楼林、人潮及车流处即是南山。我索性将“淡出书坛”作起笔,“回归自然”为收锋,倒也有“出世之境,入世情怀”,或可别开生面。

这些铺垫是想告诉同道们我怎么养成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学习、创作规律。

退休后连续10年不间断的诗词书法日课,就是一种方式和规律的延续。

另外,有对比才清楚自己为什么盼着退休,才知道自己现在是多么知足,才知道自己现在是多么惬意,才知道自己现在是多么自由。

因为时间没有缝隙更没有界碑。昨天、今天、明天,就是前生、今生、来生。我曾写过一首歌词:“不要太在意昨天,昨天已一去不返。歪歪斜斜的日记,怎么能都写成眷恋。不要太在意明天,明天是晃动的摇篮。朦朦胧胧的企盼,怎么能都写成梦幻。在意就在意今天,今天是岁月的双肩。抓住这分分秒秒,生命有明朗的空间。昨天、今天、明天,是一条无缝的链。”这就是我的三观。

由此,我的口头禅是“抓紧时间活”。

为啥活?活什么?怎么活?是没有固定的统一答案的,只能自己找。

按照丛林法则大体有三种活法:被别的物种吃掉,吃掉别的物种,谁也吃不掉谁。我选择了最后一种。

从社会学和人性角度看大体有三种价值观:利己不利人,利人不利己,利己又利人。我选择了最后一种。

如果把古今中外的人生归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开始平淡后来还平淡,开始平淡后来精彩,开始精彩后来平淡,开始精彩后来更精彩。我选择了最后一种。

最后一种活法虽是完美的,也是理想的,但很难很难。

按照人生规律,退休后多为享受和闲适,即所谓的颐养天年。我却不这样看,如果把60岁以前比作爬坡,那么60岁以后就是登顶。不想登顶,自会滑坡。能登多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先有青藏高原才会耸起珠穆朗玛峰,所以人的天分、知识、修养、功力、阅历、毅力、动力等,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一座山的中天门有这样一副联“人到半途须努力;欲登绝顶莫辞劳”,令人警醒,所以退休后的我才不辞劳,读书创作,品茗论艺,培养人才,充当评委,出席活动,探亲访友,自驾出行、游山玩水,静坐养生等,内容很丰富。但是有所选择,见自己愿意见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既敢说不,又要敢舍。

从斋馆号或可窥见内心深处所寄,痴书斋、锲不舍斋、半壁斋、风满楼、无为斋、通心堂、小万诗斋、默雷闲居,像路标、像驿站、像梦想、像写真,一路走来,冷暖自知。

思绪如潮,以诗打住:“长云万古自风流,挂碍空时大自由。雷默居闲飘过客,诗山墨海信天游。”


(本文刊发于2025年 第14期《书法报》8版,责编印兆麒)


在线人数:2409 今日访客数: 90005 今日页面浏览量: 192700 总页面浏览量: 285594742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63804号-2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联系电话:0517-83761866
翰缘诗意生活馆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