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夫人
蜀宫群仙
偶引群仙到世间,
熏风殿里醉华筵。
等闲贪赏不归去,
愁杀韦郎一觉眠。
王国钦:科技诗词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发布时间: 2025/9/22 21:55:17 阅读:53次 分享到

所谓“科技”,就是“科学技术”的简称。从语法结构来看,“科学技术”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汇。“科学”偏重理论,主要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事实与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理论体系并对各某个未知领域进行有益探索。“技术”偏重实际,主要是把科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切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技术成果并促进某个领域的继续进步。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水平到底如何?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生化学家李约瑟(1900—1995)有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被称为“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旷世巨著”,对古代中国辉煌的科学与文明进行了详实而充分的记载。


李约瑟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了解,来自抗日战争中与曹天钦院士、李俊甫教授的特殊关系。抗日战争时期,李约瑟受命前来中国进行考察。当时,他辗转来尚到在豫西办学的河南大学,经李俊甫教授介绍在河南大学图书馆看到了一套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道教经典总集《道藏》(共127函1096册),其中涉及我国古代的生物学、医学、体育、天文、地理、炼金术与化学史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成果。面对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李约瑟非常惊异地感叹:“这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绝对金矿!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他同时表示:“这次来河大,我萌发了要写中国科学史的想法,《道藏》提供了多么好的史料啊!”《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撰写与出版,恰恰从世界的角度证明:中华民族在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上,曾经有过殊为杰出的贡献。


古典诗词的“科技元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科技发展较早的国度。如易经六十四卦象对于计算机二进位的启发,恐怕是数千前的易经和数千年后的计算机都没有想到的。尤其是对天文、星象、物候、季候、历法等自然现象的观测,代表了我国农耕文明初期的科技水平,其实也已毫无疑问地处于当时世界较高的发展水平。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表现这方面内容的诗句。如“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诗经·十月之交》的这些诗句,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日食、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准确观测。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国风·桃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国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等,在表现风霜雨雪、春夏秋冬等现象的自然变化方面,已成为脍炙人口、唯美至善的经典之句——如此之诗,不愧谓“经”。从某种意义来说,今人犹有不及之处。


《诗经》以下,产生了很多与天文、星象等自然现象相关的神话作品。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表现了根据牵牛与织女两个星座演绎的爱情传说,语言流畅自然,叠词形象生动,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世间男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时至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一阕《鹊桥仙》,更将牛郎、织女的悲情传说翻转为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进而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客观而言,以上这些作品的成功,无疑是从相关天象神话中获得的艺术灵感。再如月亮,历来被国人寄予了太多太多的美丽意象与美好情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些意象与情感集中表现的代表作,同时还提出了诸多具有思辨性的疑问。而宋代苏轼、辛弃疾等人关于月亮的作品,则大大增加了作者在情感之外的科学思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就堪称中国式诗意科学的典范之作: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木兰花慢》


在浩若繁星般的古典诗词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萧下”“滚滚来”,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等,虽然也各自蕴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但笔者以为:这些作品尽管与科技或多或少具有某种联系,却很难称之为科技诗词,准确来说只是其中具有一定的“科技元素”而已。因为这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之际,未必具有明确的科技理念和自觉意识。


科技诗词的时代意义


到了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德先生”(民主Democracy)与“赛先生”(科学Scince)携手来到世界东方,重新唤醒了中华大地沉睡已久的科学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将传统诗词、中医文化等同于封建糟粕一并抛弃了,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才对科学技术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中国的科学事业才得以取得巨大成就。


1956年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被称为第一次科技大会),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我国带来了又一个“科学的春天”。本次大会之后,国家多个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如“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陆续出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


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诗词界很少有作品进行记录,但叶剑英元帅填写的一首《忆秦娥·祝科学大会》,不仅已经载入了科学的史册,而且也应该是我们今天创作科技诗词的范本:


追科学,西方世界鞭先着。鞭先着,宏观在宇,微观在握。

神州九亿争飞跃,卫星电逝吴刚愕。吴刚愕,九天月揽,五洋鳖捉。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使“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标志着我国新世纪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党、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对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2012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会议认为: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殊觉遗憾的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度“反传统”,致使中华诗词的发展被人为地中断了、式微了,使我国科技的发展未能在现当代的诗词作品中得以更多表现。


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毛泽东主席的两首《水调歌头》。其一《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其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短短的词句中涉及长江上一横一纵两个重要科技项目:横的是当时正在兴建中的武汉长江大桥;纵的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开始设想、到2006年5月才全部建成的长江三峡大坝——其时空流转穿越之广、之大,可见作者手笔之卓尔不凡。其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其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敢于上天、勇于下海的志向与气魄。而今,我们国家神舟探月、蛟龙潜水的巨大成就,在终于成为中国科技事业伟大标志的同时,也印证了主席词句的高度预见性与非凡艺术魅力。


由此可知,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无疑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艺术珍品,在接续数千年中华诗词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两首《水调歌头》创作之初,他老人家也许未必意识到其作品对于当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之大。但后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却是按照他老人家所描绘的蓝图发展的——因此,它们也应当属于具有特殊的“科技元素”之作。


随着中华诗词学会1987年成立于北京,当代的中华诗词艺术才真正走上了复活、复兴之路。而广大诗人真正自觉地进行科技诗词创作,应该是在1978年进入新时期以来。深圳蛇口于1979年正式设立了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工业)开发区,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与试航者。著名诗家袁第锐先生当时在绝句《赠蛇口工业区》中这样写道:


明珠缀海实堪夸,改革征程未有涯。

泯却伶仃千古泪,要从蛇口看中华。


作品虽然没有具体的科技内容,但却表现了改革开放必将为科技发展、中华振兴所带来的历史契机与光明前景,属于宏观之作。


自此以后,有关表现科技内容的诗词作品逐渐地丰富了起来。如吴江涛的《第一台解放牌载重汽车》,如张晓虹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如杨世玲的《鹧鸪天·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等。又如陈水清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入列》:“潜身浪底创奇功,善战威名举世崇。利剑手中能猎虎,长缨天上敢擒龙。奋身何惧暗礁阻,昂首遥瞻旭日红。闪烁军徽惊寇胆,海疆万里壮东风。”再如欧阳鹤的《庆祝“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一箭神舟报月知,嫦娥泪接雁书时。人间已有航天术,重返家山信有期。”当然,正是有了如此之多的“科技第一”,才为当代诗人词家提供了激发科技诗词创作的艺术灵感与不竭动力。


历史在2012年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科技事业完全进入一个“成就集中喷发”期。从2013以来每年评选的十大“科技新闻”及“科技人物”可知:我国每年重要的科技成果,几乎都能达到或领先世界水平;每一个成果的取得,都有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与一个令人惊奇的科技团队。这些成果的陆续取得,非常真实地彰显了我国社会经济在新时代得以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此,传统的诗词艺术将当代的科技成果作为表现主体,使科学与文化携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开始谱写科学与文化完美结合的新篇章。


科技诗词与科学精神


新时代的中华诗词,已将科学技术自觉地纳入了进行诗词表现的艺术视野之中。那么,科技诗词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笔者以为,凡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科技人物、科技成果、科技实践及相关科技题材为歌咏对象,或宏观或具体地表现并符合一定格律规范的作品,皆可谓之科技诗词。


而这些科技诗词的作者,既包括一般的诗人词家,也包括从事科技事业的诗词作者。但其作品,无疑必须是以科技内容为主题的。即便是科技从业者所写的作品,其主题不属于科技内容,也不属于科技诗词范畴。


从原来作品中不自觉的科技元素,到而今自觉地将科技内容作为表现主题,科技与诗词已如影随形地相伴共存了若许年。尤其面对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专业的高科技题材,那些高冷的专业术语及神奇的科技效果,或令人无限向往,或令人望而却步,或令人懵懂不解。所以,因为科技题材本身的特殊性,无论宏观或具体、自觉或不自觉,都需要作者对科技题材进行巧妙的个性化选材、生动的艺术化处理,而后才能创作出成功的科技诗词作品。


如若作者对科技题材不了解、不理解,那么科技内容在作品中就可能只是术语堆积、隔靴搔痒或不伦不类的文字表达。


中国的古典诗词,在文学史上曾先后出现过花鸟、爱情、赠别、风物、山水、田园、怀古、边塞等不同主题内容的优秀作品,也先后出现过豪放、婉约、雅正、闲逸、性灵以及桐城、竟陵、江西等不同内容风格的作家流派,各自在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定的艺术影响。而科技诗词,此前却一直还是有待填补的艺术空白。


2022年6月18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第18个专业委员会,“科技与文创诗词工作委员会”肩负着“诗写科技,艺兼文创,情入万家”的历史使命,正式成立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亲临指导并致辞:“科技既是诗词的讴歌对象,又是诗词的传播载体。今天任何一首诗词作品借助现代科技,只需秒秒钟就能传播到想去的任何地方,让李白、杜甫们羡慕不已。”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这是一个必将为历史所记忆的重要日子:科学技术是古往今来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当代社会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主要的文学形式,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主要文学力量之一。而今,将“科技”与“诗词”两种力量合二为一,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比翼齐飞,无疑将从“科创诗词工委”的正式成立开始。


笔者通过视频连线在中华诗词学会“科创诗词工委”成立仪式上的讲话中谈道:如果说“科技”代表了国家硬实力、“诗词”代表着民族软实力的话,那么“文创”就是将“硬实力”与“软实力”进行融合发展的一座文化桥梁。在我国迈入新时代、科技大发展、诗词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科创诗词工委”的成立无疑就是中华诗词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已经播种并即将发芽、壮大、结果于我们手中的科技诗词,笔者坚定地认为:科技诗词不仅仅是在山水、田园、边塞、爱情、羁旅、花鸟等主题诗词之外增加一个品牌而已,必将代表着诗词创作在新时代的一个成长趋势与发展方向。同时,科技诗词务须在艺术地表现科技内容的同时,着重地表现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这里的科学精神,就是在对科技人物、科技成果、科技实践进行艺术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凝聚、升华出来的文化内涵,包括在科学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式、行为规范、优良传统、价值取向和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博导张同杰教授,与其同行一起用3万亿个粒子模拟宇宙中微子、暗物质的分布和演化,成功还原了约137亿年宇宙的漫长演化进程。笔者在应邀创作《天文学家张同杰题咏》之际,深感相关的专业内容是首当其冲的表现障碍。在经过反复地查找资料、核对知识之后,笔者这样写道:


叩问苍穹我是谁?渺茫银汉放情追。

胸中境界方无尽,地外文明可有为。

粒子还初玄象拟,星群稽古庆云垂。

好奇哈勃通天眼,科学庄严仔细窥。


除“苍穹”“粒子”“稽古”“星群”等与张同杰直接相关的专业科学名词之外,拙吟还涉及了“玄象”“哈勃”“天眼”等其他的天文学知识。而“叩问”“放情”“无尽”“有为”“好奇”“庄严”等情感性用语,则分别表现了张同杰博士在科学研究之路上所彰显出来的探索精神、严谨态度与广阔胸襟。


仰望苍穹何处家,蓝霄大杓七星斜。

春秋四季明方向,经纬全球量海涯。

昨夜初心朝北斗,明朝使命系中华。

导航网格参微妙,万里同君品酒茶。


笔者所写的这一首《中华北极村夜观北斗七星兼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把北斗七星与北斗导航放在一起歌咏,体现了将传统的天文科技与当代的卫星科技融合描写的主观意识。


古人根据北斗星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而我国已组建完成的北斗导航系统,是世界范围内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个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如果说颔联上句“春秋四季明方向”主要描写了北斗七星自然科学内涵的话,那么颔联下句“经纬全球量海涯”就主要表现了北斗导航系统的科学技术功能。


颔联“昨夜初心朝北斗,明朝使命系中华”两句,表达了炎黄子孙共同的“初心”与“使命”。尾联中的“导航网格”,所指为北斗导航圆形标志上的网格化地球,代表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文化内涵。


作为全国首届科技诗词推优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笔者以为:已经担当起表现科技大任的当代诗词,如欲创作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科技诗词作品,首先需要学习的,正是科学家们可贵的探索精神、认真的严谨态度与难得的广阔胸襟!


全国首届科技诗词推优活动结束后,笔者曾在《科技诗词推优终评有吟》一诗中写道:“揽月魁雄上九天,擒龙志壮许多年。导航北斗生民网,快递东风化铁拳。笔落图成真八骏,心仪卷读老三篇。错金怀玉衷情诉,要作科星量子缠。”


其实,“错金怀玉衷情诉,要作科星量子缠”并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愿望,而是大多数当代诗词家的共同愿望,更是我们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所有国人的共同愿望!


在20世纪末的1999年,杨叔子院士曾提出了“让中华诗词走入大学校园”的口号,对中华诗词20多年来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任的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提出:“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千军万马,让中华诗词进入千家万户。”这无疑是杨叔子院士“让诗词走进校园”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我们坚信:在中华诗词学会的正确领导之下,全国中华科技诗词的明天,也一定是美好的、灿烂的、辉煌的!


2025年3月22日,河南诗词学会科创诗词工委在郑州正式挂牌——这是全国诗词界第一个省级的科创诗词组织,必将引来全国地方科技诗词影响的持续扩大与发展——这既是其应有的责任,也是其肩负的使命——毫无疑问,我们对此寄予厚望!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科创诗词工委副主任)


转自《汉诗大观》公众号

在线人数:2087 今日访客数: 65343 今日页面浏览量: 235121 总页面浏览量: 366004828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63804号-2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联系电话:0517-83761866
翰缘诗意生活馆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