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因其万古不变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奔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大河里,绽放在五彩缤纷的文化百花园中,鲜活在中华儿女的眉间心上。尽管历经磨难和曲折,但中华诗词没有没落、没有消亡,反而历久弥新,风光无限。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华诗词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国人也再一次领略了诗词的优雅和精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经典的耀眼光芒,让我们看到了中华诗词历经三千年风霜洗礼之后的荣耀,也让中华诗词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功能中更加璀璨。
01 诗词的引领功能
引领即指引、领航,指导方向。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中华诗词每每在重大时刻,迸发出力挽狂澜的气势。比如毛泽东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就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战胜瘟疫之后发出的欢呼。领袖的心声是战胜困难的指针,指引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送瘟神》这首作品对于当今抗击新冠疫情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叶剑英的“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攻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科学事业的无尽期盼和关切,曾经引导和激励了无数的科技工作者为了祖国的科技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迎难而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豪迈的慷慨誓言,表达了他朗如日月、清如冰镜的忠诚情怀,引领着国家公仆们勇于担当、勤政廉洁的道德风尚,回荡着新时代“父老生死系”的壮丽交响。
02 诗词的教化功能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苏东坡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诗词不仅教会我们识文断字,蒙昧初开,而且教导我们知书达礼,修身齐家。比如:孝敬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对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对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劝人珍惜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鼓励战士奋勇杀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劝诫人们勤奋学习,“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等。我们的传统诗词就是这样一部集人生、人文、人性的活典范,它通过诗词的陶冶来达到教育众生、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的目的,它这种以情感人的潜移默化是其他任何理性教材都无法比拟的。
03 诗词的审美功能
中华诗词的铿锵韵律、典雅语言、鲜明节奏和悠远意境都令我们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国人经过诗词的长期浸润,浑身上下就会有一种诗词气息洋溢其中,温柔敦厚、儒雅从容。人们处世接物,为人做事,都会用一种诗美的眼光来审视社会,洞察事物。比如友朋来访,会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惊喜;与人饮酒,会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潇洒;回首往事,则会有“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渺茫;展望未来,则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观山我们会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看海我们会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春天来了,我们会有“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欢欣;秋花谢了,我们会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惋惜。人的身心经过诗词的滋养,春秋花草,山河四季,乃至日常点滴,都有了诗意的寄托和展示,生活就会多了美好,社会就会因此和谐。
04 诗词的抒情功能
“诗为心声”“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等经典论述,都凸显了诗词抒情的本质和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在一千多年前就阐述了诗词之所以动人心魄,其根本就是触及了人的情感因素。古往今来的不朽作品大多摇曳着以情动人的风采。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报国情);“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民族情)等;岁月变迁,人事代谢,但亘古不变的是人的情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诗词的流动中得到了最美的表达。人们在诗词中获得赏心悦目的体验,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只可意会的心灵起伏。
另外诸如诗词的学习功能、诗词的娱乐功能、诗词的宣传功能、诗词的存史功能等,因为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诗词的现实功能其实早已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诗词的当代功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诗词也会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人,如果错过了中华诗词,就错过了四季最明媚的时节、错过了旅途最灿烂的风景,错过了此生最美妙的享受。让传统诗词的功能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融入时尚风情、融入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这是中华诗国应有的担当和自豪。
作者简介:林峰,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评论部主任、《中华诗词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