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辽西大地,漾着雨后的清新。道旁绿树婆娑,田野稼禾起伏,山峦林木青翠。风轻拂车窗,送来阵阵草香。大自然的用它特有的诗意,一洗城市的单调、呆板、压抑。
绿树掩映着错落的民居,沿着山形地势,参差有致的排布。一座座塑料大棚在阳光下泛着柔光,像是充满绿意摇蓝,摇曳这个村庄的记忆,也摇动着几代农民的梦。
也是在这个相同的季节,2020 年,我应邀前往凌源市宋杖子镇,参加二十里堡娄杖子村农民诗社成立揭牌仪式。
一
久居城市,生活在水泥建筑的丛林中,对农村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人们常常叨念起儿时忆记,农村,这个特别的向往,也许就是那记忆中的乡愁。
我尝想,我们虽然不是农民,但身上依然留存着农民的血脉。我们现在居住在城市,但那一片思绪却始终心心念念在乡村。我们回溯,几十年、抑或更为久远,父辈们生活的那片土地,究竟是承载了怎样的沉重?那一张张犁铧耕耘着沧桑岁月,有着多少苦乐悲欢,多少对土地切肤荡腑的眷恋与情怀?
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七、八十户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平凡日子。他们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在荒芜的山坡上开垦,建起了一座座塑料大棚,养牛、养猪、种菜、种粮、种果树、并逐渐走上了种养殖、物流、网商一体化的农业。曾经是贫穷落后的乡村,硬是用辛勤而又顽强的抗争,砥砺出了一个美丽、和谐、富庶的现实。
透过这层层叠叠的剪影,我们看到了娄杖子村的变化。然而娄杖子人并未止步于此。他们在简单而又纷繁芜杂的生活中,既用双手表达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又用双手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转化为精神的追求,并向心灵深处延伸,让内心在文化的界面上找到一个属于自己栖息地。
于是,古老的诗词与厚重的黄土在这里相期相遇;于是,就有了二十里堡娄杖子村的农民诗社。
二
诗社里的成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陈国珍、王树忠、孙国艳、王青玉…… ,这些名字背后,是沾满泥土的双手和布满老茧的掌心。白天,他们是大棚里的菜农、田园里的耕者,汗水滴进泥土;夜晚,他们是星光下的诗人,铺开纸笔,那些劳作的苦乐、岁月的冷暖、土地的馈赠,都化作了诗句。
85岁的老支书陈国珍在读诗书
这种“晨耕暮读” 的生活,不仅滋养了个人心灵,更悄悄影响和改变着村庄的气质。以前农闲时村民爱凑堆喝酒打牌,现在更多人聚在诗社讨论诗句;以前邻里拌嘴吵架是常事,现在大家学着用诗里的道理互相礼让。诗社,就像一块磁石,把乡村的文气聚拢起来,让乡风变得更儒雅、更和谐。
三
农民写诗,没有那么多讲究,却最见真情。真情中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诗社揭牌那天,陈国珍朗诵了他的诗《乡亲》:
远亲莫若有芳邻,大事小情总系心。
你敬我尊多礼让,有谁还是无情君。
他说写这首诗是因为村里曾有两户人家为宅基地闹过别扭,后来在诗社活动中聊开了,还一起改诗,矛盾也就化解了。“乡村就像一盘菜,邻里和睦是味精,少了它就没滋味。” 老人朴实的话,道尽了诗歌里的生活智慧。
王树忠的《农忙》更是把农忙时节写活了:
麦黄穗大待割收,山杏压枝累累稠。
阡陌频频忙碌影,甘霖降后夏播秋。
他说写这首诗那天刚下过雨,看到地里人人忙着抢收抢种,山杏被雨水洗得发亮,心里就涌出一股劲儿,觉得这忙碌里藏着希望,不写下来可惜了。
农民诗社的社员们
孙国艳的《农家赋·秋园》则满是丰收的喜悦:
雨后初晴小院观,果蔬浴后展新颜。
南墙枣树腰压颤,北角黄梨腹笑弯。
秋天院子里果实累累的景象看不够。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抒情都动人,因为每一句都扎根在真实的生活里,每一字都体现了对生活充满的热爱。
王青玉的《农家一角》更见巧思:
玉蔓挂金瓜,红砖嵌美花。
风拂牵叶动,露染顺藤发。
他在自家院子种了半架南瓜,清晨看露水顺着藤蔓滑落,瓜花在风里摇晃,就觉得这寻常景致里藏着乾坤,提笔就记下了这份美好。
诗社里的诗或许不合严格的平仄格律,却有着最鲜活的生命力。它们像田埂上的野花,自由生长,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又像农民手掌的纹路,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韧性。在这些诗句里,能读到对土地的敬畏——“黄土耕耘期岁稔”;能读到对时节的遵从 ——“甘霖降后夏播秋”;能读到对邻里的珍视 ——“相互谦恭少叫真”;更能读到对生活的热爱 ——“金秋满园蔬果香”。
四
农民诗社成立五年多来,娄杖子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村里的纠纷少了,笑声多了;牌桌冷了,书桌热了;闲聊的家长里短少了,讨论诗句的声音多了。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眼里有了光—— 那是物质生活富裕后,精神世界被点亮的光芒。他们不再只是“种地的”,还是 “写诗的”;他们不再只关心收成多少,还特在意的是诗和远方。
站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看着墙上的农民诗作,听着孩子们朗读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诗句,忽然明白:这片土地从不缺诗意,缺的只是表达的契机。当农民拿起笔,那些深埋在黄土里的情感、流淌在血脉里的智慧、沉淀在岁月里的故事,都有了出口。他们用诗歌对抗生活的琐碎,用韵律记录时代的变迁,在黄土地上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离开娄杖子村时,夕阳正染红西边的山峦,田野里的庄稼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诗社的灯光亮了起来,隐约能听到读书声。车窗外,草香依旧,只是这回程中,风中似乎多了几分诗的韵律。忽然懂得,所谓乡愁,不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那种扎根大地、热爱生活的精神向往。而娄杖子村的农民诗社,正是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这份乡愁,也书写着新时代乡村的新声。
转自《大雅诗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