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魏扶诗
佚名
叶落满庭阴,
朱门试院深。
昔年辛苦地,
今日负前心。
赵万新:诗魂不灭,生命如歌——读仁美诗人胡少杰诗词有感‍
发布时间: 2025/5/10 8:12:49 阅读:29次 分享到

赵万新(残疾人诗词工作委员会顾问)


临近春节,因中华诗词学会残疾人诗词工作委员会的新春寄赠诗集,我有缘读到仁美诗人胡少杰的《最向东坡最好春》诗词解析集,从中感受到了胡少杰“以诗证道”的璀璨人生。下面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读诗体会。


一、身困方寸之间,心向诗与远方

胡少杰,1998年生于陕西榆林的一个叫胡家圪崂的小村庄,他因早产缺氧导致重度脑瘫,全身仅有一条腿勉强能动。他从未踏入校门,生活的天地仅是一间窑洞、一扇小窗。然而,肉体的禁锢未能束缚他精神的自由。在祖父的启蒙下,他通过旧报纸、老日历、电视机来学习识字,他曾尝试网上开店、直播带货,来赚钱养家,他用脚趾驾驶着“玄牛”去看外面的世界,他敲击手机键盘,将生命的困顿与渴望化作诗句。他说:“脑瘫剥夺了我的肉体自由,却给了我精神自由。”

2018年,胡少杰接触网络诗词课程,从此与诗词结缘。他自称“诗魔”,每天创作十余首作品,用古体诗词记录四季更迭、人生悲欢。四年间,他写下大量的诗词作品,字字句句流淌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抗争。

2024年6月,胡少杰与好友姜星雨合著的《最向东坡最好春》诗词解析集出版。这部诗集精选300余首作品,书名取自他的诗句,寓意“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为心灵留一片春天”。正如胡少杰所言:“写诗就是写生命。只要留下对生活的热爱,便是人间值得。”


二、诗学品格:苦难淬炼的审美超越

胡少杰的诗词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张力。在《临江仙·病中作》中“独卧深山如病虎,诗心一发梦飞扬”,以“病虎”自嘲,既暗合身体困境,又以“梦飞扬”形成戏剧性反差,展现出中国古典诗词“哀而不伤”的审美品格。

而且,其诗作常以微小的生活视角切入宏大命题。如《观小儿玩泥》中“我醉午风迷,小儿揉紫泥”,通过童趣场景的捕捉,在泥土的揉捏与生命的重塑间建立诗意关联。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策略,暗合宋代诗学“即物而理”的观照方式,使日常琐碎升华为哲学思考。

作为“98后”诗人,胡少杰的创作展现出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在《自嘲》中“太白诗云蜀道难,不过区区几重山”,以解构经典的方式重构生命认知,形成古典意象与现代精神的对话场景。

他的诗词风格兼具野性与精致。既有“轮椅碾碎月光白”这般极具现代性的通感表达,又保持着“残躯未敢忘忧国”的士大夫情怀。这种矛盾统一,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胡氏诗语”,为传统诗词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三、诗魂永驻,精神长存

2024年8月8日,胡少杰因多脏器衰竭离世,年仅26岁。临终前,他兑现了“此时明月将休息,我做人间那道光”的心愿,捐献肝脏、肾脏和眼角膜,挽救了他人生命,助他人的眼睛重见光明。生命终章,化作温暖他人的光芒。榆林市红十字会评价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生命与大爱。”

胡少杰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此时明月将休息,我做人间那道光”(《过年》),在道家“齐生死”的豁达中,又蕴含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精神。这种思想交融,构建起独特的生命哲学体系。

同时,他的诗词空间呈现出“方寸即宇宙”的时空观。窑洞的物理局限与“坐看云起八千峰”(《山居》)的精神漫游形成强烈对照。

其作品“感动了诗词界,也唤醒了无数人直面困境的勇气”。4月25日,我荣幸参加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中华诗词学会在榆林举办的“感动社会诗人”胡少杰诗词人生座谈会。在胡少杰的家乡近距离重读他的诗词,感受他的精神世界。他就像一株绝壁上的野草,在命运的裂缝中顽强生长;又如一颗流星,以刹那的光芒照亮人间。他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灵魂的呐喊。他的故事被新华社、《人民政协报》《陕西日报》《榆林日报》、中国网、光明网、华夏时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激励了无数青少年与残障人士,在逆境中坚守希望,在平凡中书写不凡!

由此可见,胡少杰的诗词内核,已然超越个人苦难的书写,他用26年的短暂生命,诠释了何为“诗魂不灭”,成为当代诗界的精神镜像,是苦难与诗意交织的传奇。他的诗与精神,将永远在时光中回响,让我们在诗行间感受那份永不停息的生命律动,让每个被困在命运茧房中的灵魂,都能听见破茧成蝶的声响!


在线人数:2815 今日访客数: 44206 今日页面浏览量: 93951 总页面浏览量: 288692389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63804号-2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联系电话:0517-83761866
翰缘诗意生活馆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