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干木歌
佚名
吾君好正。
段干木之敬。
吾君好忠。
段干木之隆。
姜星雨:我与少杰合著《最向东坡最好春》的岁月
发布时间: 2025/5/10 7:40:22 阅读:229次 分享到


作者简介:姜星雨,2002年生,陕西榆林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2024年6月出版与胡少杰合著诗词解析集《最向东坡最好春》。部分作品见于《中国矿业报》《鸭绿江》《海燕》《奔流》《楹联博览》《华西都市报》《三江都市报》《文化参考报》等。


我和少杰相识于2020年,那时我刚高中毕业,去看望我的诗词启蒙老师郭宝玉,聊天时提到有一个大河塔镇的诗人胡少杰想参加那年的中国诗词大会,那时我便记住了他的名字。后来郭老师推荐我加入了榆阳区作家协会和诗词学会。

我在榆阳区诗词学会的群里看到有人发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的人朗诵着一首诗:“水逝山犹在,流光不可寻。与君挥一曲,解得此中音?”这首诗很有韵味,读完后在我心中难以挥去。于是我在网上查找这首诗的来源,但没有结果。只好在群里加了发视频人的微信,他告诉我说这是他自己写的诗,他叫胡少杰。那时,我震惊在榆林这片土地上,藏着如此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当我进一步了解到少杰身体残疾时,更加心生敬佩之情。

他将我邀请进他自己创建的群“孤梦的好朋友”,少杰会在群里分享自己的诗。我们经常互动聊天,聊得热火朝天时,群里一个朋友戏称少杰为庄主,在朋友们的提议下,少杰将群名改成了“孤梦山庄”这个名字,我也成了群管理员。


(2022年11月5日,少杰在““孤梦山庄“”群发出正式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消息)


在群里看到少杰每个月都会在他的公众号“孤梦心语”发布诗词专辑,每一期我都认真去读,遇到感触很深的诗词就会写一段解读文字发给他。少杰看了我的解读后,每次都会说:“你真的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了。”就这样,我们成为了诗词上的知音。

少杰的公众号上有一个“四季诗语”栏目,这个栏目以散文作为开头,引出这个月专辑中三四首他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诗词,在诗词的下面附录感受和心情。他说自己写散文其实非常吃力,询问我是否可以把我的解读发表在他的公众号上,我当即就答应了。于是就将我写的诗词解析,在经过不断与少杰沟通完善后,发在了“孤梦心语”公众号上。

我在读大一时加入了学生会,在新媒体部学习公众号排版。在读少杰的公众号推文时,发现少杰因脚趾打字距离远,经常会出现误录的错别字,排版相对来说也不是很精美。我就想这么好的诗词却没有好看的排版配图,有些美中不足。便自荐帮少杰进行排版,他听了很感动,我帮少杰做的第一篇推文《四季诗语|若是生于千载前,谁知太白谪人间》,得到了少杰和粉丝的认可。

那时我虽然学业任务重,但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做,每篇推文都要做到没有错别字,排版风格要和少杰一起沟通,根据那一期诗词的创作内容共同商量挑选适合的风格。少杰在线上与诗友们聊了半年多时间,孤梦山庄的群里有很多朋友想见到少杰,有热心的大姐亲自开车接少杰。

他做梦都想见到我们这些朋友,我们都希望听到少杰将自己的诗词创作经验分享给大家。那时(2021年5月2日)我还在上大一,第一次在线下见到少杰,我们虽然在网上交流了很久,但真正见面时,我满心热忱却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2021年10月,在我加盟“孤梦心语”几个月后,公众号粉丝量剧增。记得当时少杰开心地说,“你前世肯定是个招财猫,自从你加入以后,关注的人变多了,浏览量也增加了!”当时每排好一篇少杰的专辑,我都会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转发。我希望更多的朋友通过微信公众号,读到少杰用脚趾写出来的的诗词,也会定期发在少杰的“孤梦山庄”群里。

“孤梦山庄”群里大多数朋友都是榆林人,其中有一位书院的高大姐很喜欢少杰的诗词,她希望少杰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看到。于是帮他联系了榆林市传媒中心的韩万胜书记,她希望能有一位熟悉少杰的人去写人物报道。当时少杰就想到了我,他认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了。

我当时没有写过人物报道,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只会耽误他的时间。少杰却说人物报道就是要真实,鼓励我去写。我听到他这样说,就决心帮助少杰写这篇文章。

写这篇报道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过程中反复写了又删。每天和少杰沟通,尊重少杰的意愿,他希望读者看到的不是他残疾的身体,而是他的精神内核。我每天只能在上课之余抽出时间给少杰打电话,在少杰和我的共同配合下,完成题为《用一颗诗心对待生活——记脑瘫残疾人胡少杰》的初稿。少杰让身边的朋友们提供建议,我又根据建议用了几天的时间进行了补充修改,2021年11月5日,最终一篇名为《脑瘫少年胡少杰的诗意人生》在韩万胜书记的推荐下刊登在了《榆林日报》头版。从此,少杰的事迹引起了许多榆林文友的关注,《榆林日报》又刊登了几期少杰的诗词,那时,少杰收到了第一笔稿费。


(2021年11月5日,《脑瘫少年胡少杰的诗意人生》刊登在《榆林日报》)


2021年11月12日,榆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去少杰家里采访,我知道了这件事后也替他开心。过后就根据记者提供的采访花絮,剪成视频发在公众号上,提前为少杰做一个宣传预告,也为我们的公众号吸引了很多粉丝。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和少杰的聊天从讨论诗词创作到生活感悟,只要我们不忙了就会用电话说诗词。随着交流越来越多,我帮少杰做公众号,写解析也非常默契了。于是,少杰决定在公众号上增开“星雨解诗”栏目,我们第一篇发在公众号上的解析是《星雨解诗|长安》。这篇文章的赞赏,全部通过网络捐给了西安红十字会。

好的解析都会发在公众号上做成推文,剩下的我们就自己保存了起来,这些都是我和少杰在诗词写作中积累的交流结晶。每一个诗词作品解析,每一篇推文,我们都尽自己所能认真打磨。别林斯基曾说:“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所以,我也希望读者对少杰诗词的理解,能因为我的解析而更加全面透彻,少杰有着丰富的灵魂和纯粹的心灵,他的精神不是只能用残疾励志去定义。少杰的诗词,唤醒了我灵魂中与他共鸣的地方,思想的碰撞,不仅是简单的交流,更是一种境界的提升、精神的升华。我认为读者的角色与诗词文本本身一样重要,一个好的解析与诗词结合起来也可以是一个好的作品。

我们会为了写出一个好的解析而高兴一整天,也会因为解析诗词而产生一些不同观点进行争论,最后达成一致的思想。我们渐渐有了一起合著出书的念头,少杰总是说,这些解析写得真好,如果我们的作品出一本书的话,一定会比那本《孤梦——四季诗语》更好(这是在榆林市老子学会子君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三个月的校订、修改、完善,于2020年1月21日印刷完成的少杰诗集传阅版小册子)。但是碍于没有出书的资金和找不到出版渠道,就只好在公众号上发一发。我和少杰都认为创作的本身已经很快乐了,出书这件事只能随缘,只要我们把公众号做好,我写好每一首解析,让更多的人看到少杰的诗词,就一定有机会出书。

我在做“孤梦心语”公众号的同时也会随性写一些诗和少杰交流,他常说我写的诗词出律,意思不够自然。我就开玩笑让他教我写格律诗。后来我们就经常相互探讨格律诗,每当我写完一首诗词,少杰都会做出评价。少杰认为写诗要注重心法,要把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写出来,所以他写下《如梦令·疏学叹》和《蜗牛》表达内心的志向。

如梦令·疏学叹

岁月安然静好,平起许多烦恼。空有梦三千,只叹才疏学少。须早!须早!趁着年华未老。


蜗 牛

春阳洒向最高花,步重尤能踏海涯。

多少柔情深壳里,我心安处便为家。

解 析:

起句化用李商隐《无题》中“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一句。这首原意是感伤春天的逝去,“最高花”是指花枝末端的花,是春天最后绽放的花,所以它凋谢了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彻底结束。少杰这里却说“最高花”虽然看着遥不可及,又稍纵即逝,但我们还是向往着它的美好,就像梦想一样,即使知道最后可能无法实现,但我们愿意像飞蛾般扑向那团火。

承句写蜗牛虽然步履缓慢,但它从来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义无反顾地负重前行,只要坚持,即便是天涯海角也终会到达。

转句告诉我们蜗牛总是背着一个笨重壳的原因——由于它身体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都藏在坚硬的外壳里。其实我们也一样,总会把自己的无奈与空虚隐藏起来,在外人面前装作泰然自若的样子。

结句笔锋一转,化用苏轼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也许有人会嘲笑蜗牛爬得太慢,就像我们的梦想总会被别人质疑,甚至是讽刺,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追逐梦想时的幸福其他人无法理解,也无须理解,自己享受即可。心要有栖息的地方,不然到哪儿都是在流浪,也许蜗牛的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壳,但它有着追逐梦想的心,因而可以四海为家。这首诗表面写蜗牛,实则写少杰自己,情真意切,借物言志。

2021年的一整年里,与少杰一起探讨写诗、编辑公众号、帮少杰写诗语、创建“星雨解诗”栏目写解析,我和少杰从诗友成为了知己。那时,少杰写诗赠给我。



赠姜星雨

文/胡少杰

坠落凡尘二十年,幸逢知己只因缘。

曾吟谢府窗前雪,还汲李家园里泉。

怀有素心生白月,眼含微笑绽红莲。

新诗写就侬先品,何事伯牙弹断弦。


少杰也曾和其他的朋友聊到他想要出书的想法,但朋友们都说出书的工作量巨大,怕少杰的身体承受不住。出一本书不仅需要有资金、要联系出版社、还要不断修改校对。少杰也曾与我聊到压力巨大,我认为如果有梦想,就一定要实现。虽然现在没有能力出书,但只要做好“孤梦心语”公众号就一定会有机会。

2021年,经过《榆林日报》和榆阳区融媒体中心的专访,更多文友了解少杰后,都在公众号后台留下评论鼓励少杰出书。那位将少杰的事迹推荐到《榆林日报》的大姐说可以帮忙联系出版公司,前提是需要我们提供完整的初稿。少杰听了很开心,他说要把500多首诗词进行出版,希望能附加我对作品的解析,而且他只能用脚趾打字,不能实现现代编辑工具的应用,后期无法独立完成与出版社“三审三校”的巨量工作,担心和出版社沟通不畅影响进程。

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开心,少杰的诗词终于有机会让更多人看到了,虽然我们对于如何出版书籍一无所知,也没有经济条件出书,但我认为哪怕有一丝希望,都应该全力以赴去创作。我们也曾担心合著的诗词解析集因为经济问题成为一个没有书号的小册子,但一想到创作的价值,一切担心也就不存在了。少杰认为没有我的解析,就创作不出一个完整的作品,传递不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诠释不了一本书的核心思想。

我认为少杰的事迹和诗词,哪怕是一个人看到都是有价值的,出版诗集不仅能帮助少杰实现文学梦想,也可以激励和启迪更多人,真心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读少杰的故事,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学习少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想,不管怎样,我们不要担心写好出版不成,而是要先行动,这是一件能利益众生的事情,既然是有功德的事情,那我又有何理由不去做呢?更何况我在解析少杰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之间的交流非常默契。于是我决定和少杰一起合著《最向东坡最好春》。

那时,我考虑到了自己的学业压力,以及将几百首的少杰诗词进行挑选解析,这是个巨量工程,我不知道该如何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只能硬着头皮挤出时间写书。

写书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少杰用脚趾打字很不方便,所以许多工作无法操作,如果过度劳累,会导致少杰仅有的那条腿也不能活动。而且我们大部分时候是身处西安和榆林两地,长时间线下配合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线上通过微信电话探讨交流整本书的结构,并且书中选录的诗词,都需要充分了解少杰当时创作的经历和思想才能更好地写注解,我们需要不断地沟通,才能避免诗词解析理解上的偏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犯了许多规划上的失误,我们最初是各自负责各自的部分。少杰校对自己的诗词以及检查我写的部分,他发现我写的许多注解因为对创作背景不够熟悉而造成了误解,这样不断修改,降低了写作效率。于是,我们商议在写解析之前先沟通想法,类似于这样的失误还有很多,但最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都迎刃而解。

少杰在诗句中提到他经常去的地方以及他的生活状态我有时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于是我们商量,利用假期去少杰的农村老家住几天,这样一来可以和他当面交流两个人的想法,效果会比线上沟通要好很多。二来少杰可以带我去他经常去的地方体验场景。这样大大加快了我们合著诗词解析的速度。


(2022年8月31日,于少杰家中小院聊天)


每天巨量的解析工作,经常让我的大脑处于疲惫状态。但是分析这些诗词需要极度活跃地去思考。与少杰合著写书的过程,我基本上屏蔽了和外界的联系。有时也会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身边的人都不知道我在做这件事情。我陷入了一种很孤独的状态中,当情绪面临崩溃的时候,少杰也会安慰我,我们也会停下来休息。完成一本书的创作已经很难了,更何况我们当时没有任何出书的资金。少杰也担心这本书最后出不来,我告诉少杰:这本书不能用能不能出版去衡量它的价值,至少我们应该尽全力创作,如果最后不能出版,就当我陪着少杰一起走了一段路了。

我在结语中写的那一段话,其实就是出自在写书的过程中,每天晚上通过电话沟通,我们两个人的相互鼓励,最后达到精神的统一,我们已将这本书当做自己的使命。如果你不相信天空中会有月亮,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抬头,只有你相信了,你才会抬头证实到底有没有月亮;天空中不是虚无一片,只是因为人们看了它一眼,天空便有了漫天繁星和如明珠似的月亮的点缀。一个内心有信仰的人,不是因为在黑暗中看到光而去追寻光,正是因为看不到光,他们才会选择用信仰发光,自身成为一道光,照亮自己的同时又温暖了别人,追光者终会化作一束光。我们都希望《最向东坡最好春》能成为一道光,希望我们能够战胜挡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将这本书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一边完善书集内容,一边为联系出版社和筹集资金发愁,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联系不到一家出版社。最后我和少杰统一思想,一致认为先筹集资金,资金筹够了再联系出版社就容易多了。我们在榆阳区作家协会和榆阳区诗词学会的帮助下,于2023年5月2日举办了一场《最向东坡最好春》新书(样书)分享研讨会——“诗,生命之光”。通过这场分享会,更多的朋友知道了我们出书资金困难的事,许多热心的朋友现场赞助,助力新书出版。我们在公众号上发出了全程的直播视频,并开启了募捐渠道,但最后资金还是短缺。


(2023年5月2日,于榆林读者图书超市举办《最向东坡最好春》样书分享研讨会)


2023年5月底,许多人转发了我们筹集资金的公众号,这件事也得到了新华社孙正好记者的关注,他特意驱车到大河塔镇采访少杰。

2023年7月13日,《“太白诗云蜀道难,不过区区几重山”——窑洞“诗人”用脚写出诗意人生》在我们的朋友圈刷屏,少杰很激动,说自己的朋友圈都是这篇文章。随后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残疾人诗词工作委员会、陕西省诗词学会、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文联、榆林市残疾人联合会、榆林市慈善协会、榆林市各界爱心济困协会、榆林市胡星元慈善基金会、榆林市老年大学、榆林市诗词学会、榆阳区委宣传部、榆阳区文产中心、榆阳区慈善协会、榆阳区残疾人联合会、榆阳区大河塔人民政府等社会各界爱心组织都纷纷筹集善款助力新书出版。

我们在榆林市新华书店的帮助下联系到了西安出版社,我配合出版社编辑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完成“三审三校”工作。

少杰和我将这本书视作共同的事业,他希望我能在大学毕业后回榆林与他一起完成新书发布和后续工作。临近毕业的我也在焦虑工作安置的事,学校各种招聘会都投了简历,但最终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没什么结果。我担心自己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到最后要靠家人养活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和社会的累赘。我虽面临巨大的压力,但终是不忍让少杰一个人去完成《最向东坡最好春》发布会和后续工作就回到了榆林。

《最向东坡最好春》就像我们共同在地里种下的种子,现在它快要深耕发芽了,还需要我们共同灌溉,它已经习惯了两个人共同精心栽培,如果失去了其中一个,那么种子也许会发芽,但一定不会存活很久,也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我向少杰承诺在毕业后回家乡和他一起筹办发布会,尽我所能做好这本书的各项工作。因为后续我们还需要面对5000册书籍发行售卖的压力。



6月26日,新书发布会彩排,我们已为这场活动筹备整整一周。我负责制作PPT、设计海报与邀请函、撰写策划案和感谢信,还要担任现场宣读人。6月27日清晨7点,我便守在榆林市图书馆门口,尽管图书馆9点才开门,发布会10点才开始,但我总担心突发状况,想留足准备时间。刚到门口,少杰便发来两段视频,让我加到PPT开头。内容是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的祝福视频,他眼神坚定,语气铿锵,让我隔着屏幕都感受到沉甸甸的鼓励。我眼眶发烫,立刻为视频配上字幕,郑重地放在PPT首页,想着一定要在发布会第一个环节就让所有人看见这份跨越山海的支持。紧随其后的视频,是残疾人诗词工委静如老师带领着《仁美诗词》的编辑老师们的祝贺:静如、毛卫平、刘向东、赵飞、赵红宇、孙松波、梁凯……他们逐一出现在镜头里,用温暖的话语为《最向东坡最好春》新书发布会送上肯定和美好祝福。

新书发布会之后,极度疲劳的少杰,休息了大概半个月左右,我们计划着举办几场新书研讨会和粉丝见面会,让少杰的精神与事迹被更多人知道。没想到在7月30日下午,我给少杰打电话时,电话里传来的却是少杰已经入院抢救、昏迷不醒的消息。

8月,少杰住院期间,静如老师几乎每天都打电话询问病情。得知我要去重症监护室探视,她特意叮嘱:“一定要大声呼唤他的名字,告诉他别担心,周文彰会长非常关注少杰的病情,爱心组织正在陆续购书。”我攥着手机哽咽着答应,在监护室,对着昏迷的少杰一遍遍地重复:“你放心,静如老师说诗集有人买了,你一定要活过来……”那时的我,多希望他能听见,能知道这世间仍有许多人在乎他的文字、他的诗词梦想。

2024年8月8日,少杰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被伤心情绪所笼罩。我因为一时工作未落实,怕自己成为家里的负担,就选择考研。同时,我担心和少杰合著的《最向东坡最好春》只会成为纪念他曾存在过的“遗物”。没想到9月13日,静如老师的电话像一束光,刺破阴霾:“星雨,周文彰会长说他的老乡钱如海董事长是一位有爱心的企业家,被少杰的励志事迹感动,要购买你们合著的诗集1000本,赠给云南普洱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按原价68元结算……周会长看了你的诗词解析,特别认可你对少杰的帮助,所以坚持两位合著人各买500本。”

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自从少杰走了,那些隔着电话与少杰沟通诗稿的点点滴滴,始终让我无法释怀。静如老师是第一个真切关心我的人,每一回的电话里都会转达周文彰会长对我们新书售卖进展的关注。

“中华诗词学会”,这个名字一下子让我感到温暖。一个人的创作,能被从文字里看见并认可,是福气。远在北京的素不相识的他们,用最朴素的话告诉我:“你们为诗词的努力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

在周会长的号召下,钱如海先生义购1000本,中华诗词学会100本、山东诗词学会500本、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100本。购书数字不断通过静如老师的来电报出,而这些数字背后,是来自诗词界的素未谋面的爱心和善意,是诗人们一起努力,成全少杰实现梦想的温暖。到我写此文时,湖南省诗词协会蔡建和会长来电购买500本。这让我终于敢相信少杰在世时曾说过:“人生很短暂,但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寻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美好,证明我们曾来过这个世界,我们的文字不会被辜负。”

2024年12月29日,我去北京当面致谢周文彰会长和静如老师,静如老师开车送我到国家行政学院。会长认真听我讲述与少杰因诗词结缘到合著《最向东坡最好春》的细节点滴:从帮助少杰编辑公众号,到逐字打磨诗词解析,再到看着少杰忍痛用脚趾不停打字、修改诗稿的日日夜夜。

这些跨越千里的温暖,让我在寒冬里一次次红了眼眶。自从少杰走后,是周文彰会长和静如老师以及来自全国义购《最向东坡最好春》的好心人们,用最朴实的善良和行动告诉我坚持文学创作的意义:文字有力量,善意有回响。

那几千册我们曾以为要永远尘封的《最向东坡最好春》,如今正带着少杰的诗人梦想,飞向云南江城的少数民族山区、飞向北京、山东、湖北、湖南;而我写下的诗词解析,也因他们的认可,有了更厚重的意义。

仍然记得在少杰住院前,我与他的最后一次通话。许多人认为我们合著的书集出版了就是圆了他的梦想,其实少杰更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附有社会价值,给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以精神力量。少杰说自己不想成为一个受助者,被社会帮助着,他要把这些来自社会的爱心帮助化作一种力量。他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我告诉少杰可以把这些话说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可以帮少杰拍视频让他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以及我们一起合著这本书的初衷:以利他的精神将《最向东坡最好春》当做共同的事业去做,而不管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

人常说,做任何事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和少杰将最后一首诗定为:

过 年

热热腾腾不觉香,清清冷冷最寻常。

此时明月将休息,我作人间那道光。

在《最向东坡最好春》中的解析语:

过年本该是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吃着热腾腾的团圆饭,但少杰的家人因为工作都没回家,他早已习惯了这种情况,因而,他没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

谁都知道世事无常,可当意外发生在自己身边时,没有人能坦然面对,邓菲前不久的离开让少杰陷入了无尽的悔恨和痛苦之中,身体上的病痛还可以医治,心病却无药可救。他吃了奶奶做的年夜饭后早早地睡下,到半夜死神再次降临,而少杰没有向以往那样懦弱,而是愤怒地发出质问:“我的命属于自己,你凭什么想要。”那一夜,少杰又赢了,当他虚弱地睁开眼睛,看了看窗外黑暗的天空,他才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其实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我们创作的初心,我们不是简单地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而是要让自己的生命,让这部《最向东坡最好春》诗词解析集成为人间的那道光。

这道光不是太阳的光,而是月亮的光,光而不耀,静水流深。他总是在夜晚出现,陪伴和慰籍了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当我们在夜晚思考人生的意义或对未来感到迷茫时,月亮总是会帮我们拨开迷雾。月光虽然不会发热,但它柔和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照耀着在黑暗中前行的人。

每一位关注到这本书的人都是太阳,而《最向东坡最好春》就是月亮!



在线人数:2815 今日访客数: 44206 今日页面浏览量: 93951 总页面浏览量: 288692389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63804号-2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联系电话:0517-83761866
翰缘诗意生活馆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