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积极响应中华诗词学会“共建中华诗词大数据倡议”,提升广大诗词爱好者、学习者及工作者运用数字化工具赋能诗词创作、研究与传播的能力,推动诗词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繁荣发展。10月10日至10月13日,由中华诗词学会大数据事业部、淮安市文化建设研究会主办,中华诗词学会出版传媒工委、中华诗词学会书画工委、安徽省诗词协会法治诗词工作委员会、淮安坤行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淮安恒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数字赋能,诗韵流长”——助力诗词创作与传播的数字化工具应用专题公益培训班在江苏淮安举行。

淮安市文联主席、淮安市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王维国,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谷一,中华诗词学会大数据事业部副主任张洪海,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副秘书长项生,淮安恒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长春,淮安坤行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俊出席本次活动。来自甘肃、湖南、重庆、安徽等十余个省市的4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

王维国在致辞中首先对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祝贺,对参会诗友表示欢迎。他介绍了淮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特色,强调淮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诗词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他指出,本次培训旨在顺应数字化趋势,提升诗词创作与传播的现代化能力,推动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最后,他诚挚邀请诗友们常来淮安采风创作,用诗笔记录和传播淮安之美。

培训期间,中华诗词学会大数据事业部主任张谷一主讲《三步掌握AI诗词视频:提示词、图片与视频生成全解析》课程,通过实操演示,指导学员运用“豆包”“即梦”等AI工具生成诗词意象图文,并借助剪映完成视频合成与音频嵌入,提升诗词的视觉化传播能力。

大数据事业部副主任张洪海副主任重点围绕中华诗词学会官方网站及网络学院的操作应用展开系统讲解。他详细介绍了网站“在线征稿”“诗词速递”“会员档案”等核心功能的使用方法,演示了从作品投稿、审核到向上推送的全流程操作,并讲解了如何通过“诗词工具”板块进行格律检测与资料查询。针对新上线的中华诗词学会网络学院,他讲解了其课程选择、灵活付费与学习路径,引导学员高效利用平台资源进行专业提升。本次培训强化了学员对学会数字化平台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诗词创作与传播的数字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还重点展望了诗词大数据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为诗词传承带来的新机遇,指出数字化是推动中华诗词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题为《AI与诗词传播——诗词文化传承的智能突围》的讲座中,大数据事业部副主任张洪海指出,当前通用人工智能在解答专业诗词问题时存在数据不全、答案不准等局限。他强调,实现诗词有效传承的关键在于构建专业的“诗词大数据”体系,通过为海量诗词作品标注主题、体裁、地域等属性,再结合AI技术,才能实现对诗词的精准检索、智能分析和有效传播。他呼吁广大诗人积极参与作品数据化整理,共同推动诗词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智能突围与永久传承。

中华诗词学会网站技术客服贾妍老师就诗词大数据的概念、功能、建设流程与共建机制等方面作了详细解析,强调诗词大数据建设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广大诗人共同参与,方能实现中华诗词的系统性传承。
10月13日上午,培训班设置了现场答疑与数字人互动体验环节。学员们围绕课程内容积极提问,讲师一一细致解答,现场学习氛围热烈。在数字人体验区,学员们分别操作了个人数字人生成的流程、AI助力诗词传播生成短视频的方法,充分感受科技为传统诗词赋予的沉浸式交互魅力。培训期间,学员们还赴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河下古镇等地开展文化采风,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交流中激发诗情。

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不仅掌握了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技能,更加深了对诗词大数据建设重要性的理解,未来将积极投身诗词数字化传承事业,为推动中华诗词的当代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