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歌
佚名
龙欲上天。
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
四蛇各入其宇。
一蛇独怨。
终不见处所。
郑伟达:新时代诗词的守正与创新
发布时间: 2024/4/11 10:55:44 阅读:309次 分享到



新时代诗词的守正与创新

——从中华诗词与祖国医药的情缘说起

郑伟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诗词华章。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医生与诗人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医道之继承发展讲求“守正创新”,新时代诗词之道同样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千年以降,传承医道、精于医道而能诗者代有人在。如明清之李时珍、叶天士、薛生白、傅青主;近代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秦伯未等皆医中圣手、再世华佗,而又能诗善咏、笔下生花。正所谓有才之士,为相者可治国,为医者可治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栉风沐雨志弥坚,关山初度路尤长,读懂守正创新“密码”,勇于担当传承者、开拓者、践行者,共同奏响现代化最强音。

所谓的守正,即恪守正道,指的是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守正是《礼记》中的“大道之行”,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是蔡元培的“报定宗旨”。因为守正,我们得以始终行走在宽阔的正道上。

创新是关键,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扬。无论是《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走红,还是《舞千年》《只此青绿》等改编舞蹈节目的火爆,都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让植根于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新光芒,今天,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我们要借助互联网力量、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新的辉煌。

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源于歌,诗从歌中分化而来,诗歌是语言艺术,是文学的源头。诗歌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象和意境统一的结合体。诗歌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在历史的天空中交相辉映,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生物学中基因的“遗传与变异”。虽然变异使物种不断进化,是产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来源,但是,基因突变是不可逆转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惨重后果甚至致其死亡。假如诗歌这“物种”在发展进化中发生“突变”,而导致诗歌全面变异,那还是诗歌吗?面对诗歌的热闹与浮躁,诗歌还有出路吗?有,当然有。诗歌的出路在于“守正创新”。“守”是坚守,“正”是根本;守正是对传统诗歌经典内核的坚守,这是前提,是来路,是传承,是源头活水。“创”是不竭动力,是诗歌繁荣的力量源泉;“新”是鲜活的诗歌生命形态,而非“标新立异”。诗歌创新不是基因“突变”和“重组”。诗歌的创作与创新既要挣脱传统束缚,又要做到对诗歌传统“基因”的坚守。

诗词之“守正创新”,归根到底在于写诗之“人”。人本身就是一首诗,更可以成为一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诗。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和创作者,我期待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我渴望着诗歌的繁荣,用诗词去滋养人们的心灵,在日益市场和物质世俗化的生活中,守住迷失的精神家园。但中国民族文化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数千年的传统文明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面前,呈现出了自身的滞后和脆弱!诗歌作为中国民族文化延续数千年的最独特的艺术财富,面对社会的各种变化,新时代的诗词创作又将怎样去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继承民族文化使命的创作者,必须去反思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真正钟爱诗词创作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文化的复兴与中国诗歌的繁荣,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愿以“守正铸魂,赓续传承”为总根基,做笃行正道的传承者,为瑰丽的民族诗词殿堂的构建添砖加瓦,为人心向善做一点有益的事。

诗歌作为中国民族文化延续数千年的最独特的艺术财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诗词的功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

诗词具有引领功能:中华诗词每每在重大时刻,都能迸发出力挽狂澜的气势。比如毛主席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战胜瘟疫之后发出的狂欢。领袖的心声是战胜困难的指针,指引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诗词具有教化功能:诗词不仅教会我们识文断字,蒙昧初开,而且教导我们知书达礼,修身齐家。比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的诗词就是这样一部集人生、人文、人性的活典范。

诗词具有审美功能:人们经过诗词的长期浸润,就会用诗美的眼光来待人接物,审视社会。比如友朋来访会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惊喜,观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看海会有“海到无边天作岸”的豪迈。人的身心经过诗词的滋养,山河四季,日常点滴就都会有诗意的流露,人生也会多了诗意的精彩。

诗词具有抒情功能:“诗为心声”“诗缘情而绮靡”等经典论述,都凸显了诗词抒情的本质特征。古往今来的不朽作品大多摇曳着以情动人的风采。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家国情等。岁月变迁,人事代谢,亘古不变的是人的情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诗词的流动中得到了最美的表达。

是诗词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的旅途,助我在创业之路上乘风破浪,使我能够抒发心中深藏的情感,直面他人的嘲讽和不解,克服了大大小小的无数艰难险阻。

经过数十年的聚沙成塔,我已出版《八名方临床应用》《四位一体疗法治疗肿瘤》《癌症瘀毒论》《郑伟达诗词选集》《医余吟草》《杏林吟稿》等55本著作,在中医治疗肿瘤的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诗词与医药文化结合的探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出版的《慈丹清韵》一书,以诗词见证了我艰辛的创业之路,翔实描绘了我的政治取向、生活追求、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生活阅历、医者情怀等。

为了发展和弘扬医药文化,将其与中华诗词文化有机融合,以诗言志、以文化人,让诗词成为弘扬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唱响新时代主旋律,我致力于传统诗词的普及和推广,把诗词鉴赏、创作、理论、研究和中医、中药、保健、养生结合起来,让传统诗词走进医院、药店、药厂、疾控中心、康复场所等相关单位,用传统诗词来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培养古典诗词人才、铸就中医药人士的爱国情怀,从而推动中医中药和传统诗词的发展,为两者的完美结合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线人数:4906 今日访客数: 21826 今日页面浏览量: 24075 总页面浏览量: 143981168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63804号-2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联系电话:0517-83761866
翰缘诗意生活馆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