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七言律诗《过穆家庄》深度赏析:耕读传家与儒风抱负的诗化呈现 [诗论]

李光中     发布时间: 2025/10/16 9:37:13
阅读:12次      分享到

这首《过穆家庄》以七言律诗为载体,严守平水韵格律,将 “亚圣后裔的耕读传承” 与 “儒学后人的修身抱负” 熔铸于四联八句之中。诗歌既见乡村静谧之景,又含儒学深厚之韵,更藏少年凌云之志,从 “身份定位” 到 “环境描摹”,再到 “修身治学” 与 “未来抱负”,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尽显古典律诗 “情景交融、意脉贯通” 的艺术魅力。
作为七言律诗,诗歌严格遵循 “八句四联” 的体裁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合规,韵脚统一于平水韵 “二冬” 部(宗、容、峰、龙),音韵和谐、余韵悠长,充分体现古典律诗的形式美。
对仗工整:颔联 “门前茅舍墙垣画,云里冰霜岁月容” 与颈联 “静习笔工求大义,一身本领秀高峰” 均符合七律 “颔联颈联对仗” 的要求。颔联中 “门前” 对 “云里”(方位词)、“茅舍” 对 “冰霜”(名词)、“墙垣画” 对 “岁月容”(偏正短语),词性对应、结构严谨,既勾勒出穆家庄的环境与岁月痕迹,又形成视觉与时间的呼应;颈联 “静习” 对 “一身”(动宾对偏正)、“笔工” 对 “本领”(名词)、“求大义” 对 “秀高峰”(动宾短语),对仗灵活却不失规整,凸显治学初心与学识底气。
   平仄协调:全诗平仄严格遵循七律规则(以首句不入韵为式),如首联 “亚圣后人耕读宅,先生儒学奉诸宗”,平仄为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符合 “对句平仄相反、邻句平仄相粘” 的要求,诵读时抑扬顿挫、节奏明快,与诗歌 “庄重中见洒脱” 的基调高度契合。
韵脚 “宗、容、峰、龙” 均属平水韵 “二冬” 部,韵母统一、发音洪亮,既贴合诗歌 “赞颂儒学传承” 的庄重主题,又契合 “期许凌云壮志” 的激昂情感。“宗” 字点明儒学传承的根源,“容” 字描摹岁月沉淀的气度,“峰” 字凸显学识造诣的高度,“龙” 字喻指未来抱负的非凡,韵脚的流转与诗意的递进同步,实现 “音义互文” 的艺术效果。
诗歌以 “过穆家庄” 为题,核心围绕 “亚圣后人” 展开,四联分别承担 “点身份、绘环境、写修身、抒抱负” 的功能,字字凝练、句句含蕴,构成完整的诗意闭环。
“亚圣后人耕读宅,先生儒学奉诸宗”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明穆家庄的核心身份 —— 亚圣孟子的后裔聚居地。“亚圣后人” 四字奠定全诗 “儒学传承” 的基调,既凸显家族渊源的厚重,又暗示此地 “崇文重教” 的传统;“耕读宅” 则勾勒出 “耕读传家” 的生活底色,这是中国传统儒学家庭 “修身齐家” 的典型范式,既务农耕养生计,又读书涵养品德。“先生儒学奉诸宗” 进一步强化主题,“先生” 既可指家族中传承儒学的长者,也可泛指所有坚守儒学的后人,“奉诸宗” 意为尊崇儒学的诸多要义与传承脉络,点明此地儒学传承的纯粹与坚定。
“门前茅舍墙垣画,云里冰霜岁月容”颔联由人及景,描绘穆家庄的外在环境与岁月沉淀。“门前茅舍” 勾勒出乡村的质朴静谧,没有雕梁画栋的奢华,却显耕读人家的清雅;“墙垣画” 暗藏细节,或许是墙上绘制的儒学格言、先贤画像,或是自然风化的斑驳痕迹,既添生活气息,又暗合 “润物无声” 的儒学熏陶。“云里冰霜” 以自然意象写岁月沧桑,“云里” 营造出穆家庄清幽高远的意境,“冰霜” 既指山间气候的清寒,也喻指岁月磨砺出的坚韧品格;“岁月容” 则聚焦于人,写亚圣后人们在岁月中坚守儒学、沉淀出的温润儒雅气度,景与人、外在环境与内在品格完美融合。
“静习笔工求大义,一身本领秀高峰”颈联从 “环境描摹” 转向 “内在修身”,写亚圣后人的治学之道与学识追求。“静习笔工” 刻画治学的专注状态,“静习” 体现儒学 “静心修身” 的要义,“笔工” 既指书法技艺的锤炼,也代指对儒学典籍的研读与著述;“求大义” 点明治学的核心目标 —— 并非为谋私利,而是追求儒学 “仁义礼智信” 的核心要义,践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一身本领秀高峰” 则展现治学的成果与底气,“一身本领” 是多年深耕儒学、勤学不辍的积累,“秀高峰” 既指学识造诣达到的高度,也暗喻在儒学传承中力争上游、成为典范的追求,自信却不张扬,尽显儒者的谦和与底气。
“来年君若为玄武,定上青天伏火龙”尾联笔锋一转,从 “修身治学” 升华为 “凌云抱负”,既是对亚圣后人的期许,也是儒学精神的当代延伸。“玄武” 为古代四象之一,象征北方、水神,亦有 “沉稳坚毅、运筹帷幄” 之意,此处喻指胸怀大志、具备治国理政之才的栋梁之材;“君” 既指穆家庄的后辈,也可泛指所有传承儒学、身怀本领的人。“定上青天伏火龙” 以豪迈的意象抒发抱负,“青天” 象征清明的朝堂与广阔的天地,“火龙” 喻指世间的困难、乱象或需要治理的问题,“伏火龙” 则体现儒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担当与 “治国平天下” 的抱负,既呼应亚圣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气节,又展现出新时代儒学后人 “兼济天下” 的豪情。
诗歌的核心主题的是 “儒学传承” 与 “耕读理想” 的融合,既赞颂亚圣后人对儒学的坚守与传承,也展现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生命力。
诗歌始终围绕 “儒学” 展开,从首联 “奉诸宗” 的尊崇,到颈联 “求大义” 的追求,再到尾联 “伏火龙” 的担当,完整呈现了儒学 “修身 — 齐家 — 治国” 的递进逻辑。这种传承并非僵化的复古,而是将儒学的核心要义融入生活、沉淀为品格、转化为抱负,体现了儒学 “知行合一” 的本质。
“耕读宅” 是全诗的生活底色,“耕” 代表务实肯干的生活态度,“读” 代表崇文重教的精神追求,二者的结合正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理想范式。诗歌通过描绘穆家庄的耕读生活,赞颂了这种 “既接地气又有风骨” 的生活方式,展现了耕读文化 “滋养人格、传承文脉” 的永恒价值。
尾联的凌云之志让诗歌超越了 “单纯赞颂传承” 的范畴,将亚圣后人的抱负与 “治国平天下” 的当代需求相连。“伏火龙” 的担当既延续了孟子 “以天下为己任” 的儒者情怀,又契合了新时代对 “有本领、有担当” 人才的需求,让传统儒学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这首诗在艺术上兼具 “写实” 与 “写意” 的特点,既见细节的生动,又含意境的深远,是一首兼具形式美与内涵美的七言律诗典范。
诗歌的景物描写始终围绕 “人” 与 “儒学” 展开,“茅舍”“墙垣画” 是耕读生活的实景,“云里冰霜” 是自然环境的写意,而这些景物最终都指向亚圣后人的品格与儒学传承的氛围,实现 “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的效果。
全诗遵循 “起 — 承 — 转 — 合” 的律诗章法,首联点身份,颔联绘环境,颈联写修身,尾联抒抱负,逻辑清晰、意脉贯通,从 “是什么”(亚圣后人)到 “怎么样”(耕读传家、潜心治学),再到 “将如何”(建功立业),层层深入,让诗意不断升华。
诗中意象既质朴又富含深意,“亚圣”“儒学”“笔工”“大义” 等意象直指核心主题,“玄武”“火龙”“青天” 等意象则赋予诗歌豪迈的气魄,既贴合古典律诗的意象传统,又赋予其独特的个性与张力。
《过穆家庄》以凝练的语言、严谨的格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 “耕读传家、儒风绵延” 的生动画卷。它不仅赞颂了亚圣后人对儒学的坚守与传承,更展现了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魅力与儒学精神的永恒价值。从 “门前茅舍” 的质朴到 “青天伏火龙” 的豪迈,从 “静习笔工” 的专注到 “求大义” 的初心,诗歌让我们看到:传统儒学并非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融入生活、滋养人格、驱动担当的精神力量,而耕读传家的理想,也依然在新时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