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龙岗赋 [辞赋]

徐秀海     发布时间: 2025/9/30 0:13:01
阅读:4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2025.9.28
星分吴楚,地接淮扬。皖东形胜,灵萃龙岗。枕高邮之浩淼,吞吴楚之苍茫。烟霞锁甓社①之浦,林霭环芙蓉之冈②。铜龙河曳纱而萦带,高邮湖涵鉴以含光。春涨湖澜,潋滟涵千秋之璧月;秋澄霄汉,空明浸万顷之沧浪。至若黛瓦流辉,古街叠韵;青砖垂碧,幽院浮香。银杏虬枝而撑翠盖,黉宫赭壁以映朝阳。昔蕴状元之故里,今昭抗大之遗乡。
若夫淑景田园,丹青画范。濒濞水③之纡徐,漾波光之潋滟。千顷碧荷而摇夏,状若芙蓉之藏机;八卦砖井而涵幽,乃溯洪武之销焰。桃蹊绽锦,禾浪翻银;槐幄笼阴,蝉声娇憨。秋则蟹肥稻熟,四野金铺;冬则雪霁冰莹,千畴素淡。柳丝于堤畔风摇,芦荻于滩头翠染。时见鹭鸥而翔集,欣十里之晴波;偶逢舟楫之往来,载一舱之菱芡。
复有科举盛事,儒林逸闻。龙岗叠翠而凝灵襟,濞水环流而蓄慧根。厚土蕴奇而毓秀,戴门④学子其兰芬。萤窗映雪,穷朱墨于寒夜;瓦砚呵冰,咀典坟于晨昏。不惮家贫,唯抱典经而暖;敢攀云路,终成魁斗⑤之尊。状元感德而霜饺献,道光赐饼而甘露珍。流芳桑梓,誉满乾坤。
尔其倭寇横行,烽烟骤起。延安抗大,辟绛帐于前方;分校龙岗⑥,育英才于战地。党政契若芝兰,军民情同鱼水。昼荷锄头且习射程,夜燃藜火⑦以推兵理。救亡号角以穿云,响彻芙蓉冈之巅;抗战旌旗以映日,招展淮东路之地。少奇运筹于帷幄,炳辉⑧演阵于乡里。斯诚民族之脊梁,精神之壁垒!
洎乎遗踪焕彩,故垒新妆。亭台邀月,楼阁披霜。店铺井然,迎四方之宾客;街区整洁,兴百业之隆昌。展馆铭峥嵘之岁月,长廊颂盛世之华章。耸峙岗楼,犹闻军号于碧落;幽深地道,尚隐玄机于帷床⑨。党校薪传,赓续基因之赤;状元阁焕,再飘翰墨之芳。铁翼⑩巡空护于胜地,绿畴铺锦接于康庄。
噫吁卓哉状元,雄乎抗大。融千年之文脉,承百载之薪火。诗礼熏陶而品高翔,烽烟淬炼其魂远播。看今朝赤子,队列俨如赴疆场;听此刻宣言,誓声铿若鸣金唢⑪。古邑双辉,初心一颗。
嗟乎!览其胜则心旷,咏其史则情浓。人崇天地之精灵,文耀乡邦之雅望;景纳造化之锦绣,武彰民族之清雄。形胜与人文竞美,古声与时韵交融。期如挺翠青松,续红色基因于奕世⑫;愿效扬波墨海,承状元雅韵于无穷。绘乡村振兴之宏卷,书文旅赋能之亨通。抚今追昔,破浪乘风。继往开来,再立新功。
注释:〔赋依词林正韵〕
①甓社:即甓社湖,高邮湖古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有“甓社珠光”传说
②芙蓉冈:此地形似花瓣、状若芙蓉,加之盛夏时节碧荷千顷、芙蓉点点,故古称“芙蓉冈”;至明朝朱元璋为压制“天子气”,派刘伯温在此建七十二眼八卦砖井以镇龙脉,将“芙蓉冈”易名为“龙岗”,取“龙不离水,上岗遭难”之意。
③濞水:即铜龙河古称,流经铜城、龙岗而汇入高邮湖,汉代吴王刘濞利用该河水运铜料至铜城设局铸钱,故得名“濞水河” 。
④戴门:状元戴兰芬出生所在地的天长龙岗戴氏家族。
⑤魁斗:北斗第一星,传状元及第时,在魁星阁挥毫,墨点恰落在北斗星位。
⑥分校龙岗:‌1941年5月‌抗大八分校在天长市汊涧正式建校,‌1942年‌7月因日军“扫荡”迁至龙岗, 张云逸任校长,罗炳辉任副校长。1942年5月抗大九分校在江苏启东海复镇成立,粟裕兼任校长,1943年初苏中根据地遭受国民党顽固派军事围剿,被迫转移至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龙岗。两分校在龙岗期间共享教学资源,形成“一镇两校”的独特格局,‌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办学。
⑦藜火:既指抗大时夜读,也暗合《拾遗记》刘向夜读天禄阁,黄衣老父燃藜授典,喻得道多助。
⑧炳辉:罗炳辉将军独创“梅花桩战术”,龙岗地形成天然演兵场;天长曾一度改名为“炳辉县”(1946.6.26——1948.12.18)。
⑨玄机机帷床:龙岗地道用橱柜和床作为伪装的出入口,喻地下工事之精妙。
⑩铁翼:无人机意象,既承古兵法“天兵”想象,又应现代科技巡防体系。
⑪金唢:军号与唢呐同源异用,象征军民融合。
⑫奕世:累世相继,《国语·周语》“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喻精神传承不朽。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