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刘相法点评陈章璇诗词十首 [点评]

夏爱菊     发布时间: 2021/12/6 22:03:39
阅读:559次      分享到

刘相法点评陈章璇诗词十首

 

    陈章璇,广东阳江人,大本学历。退休前在中海油南海东部公司工作,任东部石油蛇口基地公司经理,高级经济师。退休后,曾任深圳四海情老年大学诗词教师,现任香港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香港诗词学会会刊和丛书编委会副主任、香港诗词学会网站(hkscxh.com)管委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吟龙五绝(选二)

红紫芳菲缀令辰,诗情激越庆更新。

毫端欲蘸神龙唾,写尽山川不老春。

 

    【评】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自古至今,华人均以“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上,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因此,该诗“吟龙”,应从大主题上把握。首句以“红紫芳菲”起兴,“缀令辰”是逢时,渲染中华民族正处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春天。起句警响。接句“诗情激越”说人们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庆更新”说中华民族正处在复兴、变革的时期。接句有力。第三句承“诗情激越”,结句照应第一句,归到“春”。该诗语言流畅,基调昂扬,在架构上,不采用“起、承、转、合”思路,而是一气流走,集中表现主题,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朗朗上口,干净利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紫荆风致韵优悠,剑气琴心忘鬓秋。

信是南天歌慷慨,行云响遏动神州。

 

    【评】该诗“吟龙”是组诗的最后一首,重在抒情。首句以“紫荆”花起兴,给人一种绚丽多彩之感,自然“韵致”悠扬;次句以“剑气琴心”喻雄心大志;以“琴心”喻自己的赤子之情;以“忘鬓秋”诠释自己豪迈气概,人仍在盛年,未有衰迈之气。第三句“歌慷慨”即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最后以“行云响遏动神州”归到“龙”。诗抒情写意,形象生动,很有气势。写作手法上,情景密切结合,大分大合,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望山海关

车走辽西似迅雷,雄关不见战云哀。

当年若忍红颜劫,未必貔貅入寇来。

 

    【评】该诗怀古之作。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中国“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首句以赋开篇,“车走辽西”说行走途中“望”的处所;次句“望”的内容。这个古老的“雄关”,就静静地立在那里,不见烽火、“战云”,那曾经的血战、搏杀,都已经成了陈迹,但历史不会丢失。一个"哀”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那些拼搏将士凭吊的悲痛心情。后面两句写了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说。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将山海关交给了李自成派来的唐通防御,自己率军进京拜见李自成。在途中,吴三桂遇到了从京城逃出来的一个吴家仆人,给他带来了坏消息:自己家中被抄,家人都被关押。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宠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给霸占了!吴三桂顿时怒发冲冠,咬牙切齿,厉声大喝:大丈夫不能保护一个弱女子,还有何面目活在天地之间!闯贼,我同你势不两立!传令三军,立即杀回山海关!作者走近山海关,想到这个历史传说,非常自然。该诗语言凝练,承接自然,由“车走”而“望”,由“望”而思。短短四句诗,由景及情,给人一种沧桑、厚重感。

感怀

鬓角何堪拥雪花,龙山宴罢日西斜。

尚存雅兴探诗趣,未谄书肩逐物华。

萤火半囊长砺己,松风满袖久思家。

晴窗阵阵阳春曲,似是关鸠醉晚霞。

 

    【评】人生到了“鬓角”“拥雪花”的年龄,对人生就有了很多的感悟,一个“何堪”,写出了几多的无奈和感叹。曾经的辉煌渐远,欢闹的宴席已经“宴罢”,面对的是一轮“西阳”。此时此景,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人说,一切都是开始吧!秋天后面还有冬,不必为年龄发愁。人的追求还是有的,“尚存雅兴”,那就“探诗趣”吧。岁月移转,春华秋实,就“逐物华”,感悟大自然的变化,一切顺其自然。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超我。“萤火半囊”可以读书怡神;“松风满袖”可以修身养性,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是自我的完善、升华。诗贵形象,形象中寓理,诗人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因此,“感怀”有深刻的人生意义。

 

贺新郎·远去的记忆

诗友雅聚,分韵赋诗,拈韵得“柳”,因赋是阕。

久负长安柳。叹当初,灞陵挥泪,四方投走。五十来年云水隔,已是丁年皓首。曾几度,魂惊风骤?尘世艰难行有路,好男儿、莫失真操守。情永系,华山秀。    樱花时节新晴后,聚同窗,无人不叹,白云苍狗。重踏青春抛洒地,互见澄心碧透。肺腑事,苍天知否?梦里恩仇俱已矣,托飞鸿、长把相思扣。相握腕,祝眉寿。

 

    【评】该词“远去的记忆”,是对人生的一次回顾。因为拈韵得“柳”,故从柳说起。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此,灞陵,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该词“灞陵挥泪”,说的是离别。先从离别家乡“四方投走”说起,经历了由“丁年”到“皓首”的变化,感受了几多“魂惊风骤”“尘世艰难”,唯有“真操守”“永系”。上片用平实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写得凝练、概括,且脉络清晰。过片从“诗友雅聚”起笔,“樱花时节”点时,“新晴后”说天气。在这个樱花烂漫,雨后天晴,天气和暖的明媚春光里,“同窗”相聚,故地重游,忆青春年华,感叹“白云苍狗”世事变化,这是怎样一种心情?相互间经历太多,此时,都“澄心碧透”,说些“肺腑事”梦“相思”,那些世俗的恩怨情仇,都烟消云散了。只是紧紧地握着手,相互祝福健康长寿。该词,在构思上巧妙地处理了时空关系。上片是忆自己的过去时,下片则是忆与“同窗”的过去时,且今夕对写,这就很好地照顾了“忆过去”与“今日聚”,章法可赏。

 

贺新郎·国庆七十周年感赋

    七十年风雨。定乾坤,拯民水火,伟功彰著。不忘初心行正道,猎猎红旗高举。频奏凯,扬歌阔步。迈向小康圆国梦,莽神州崛起谁能阻?增自信,莫迷路。    骤增国力遭人妒。逞强权,霸凌欺诈,乱挥刀斧。八国侵华犹历历,怎许兵机再误?谋至策,俞然应付。亿众同心坚似铁,振军威何惧豺和虎。齐奋起,破妖雾。

 

    【评】该词写“建国七十年”,写出了国家七十年的艰难经历和取得的丰功伟绩。“七十年风雨”总括一句,极具震撼力。让人们想到了开国时的一穷二白,想到了破败、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想到了战天斗地日新月异的建设,想到了军事上的战强敌防侵略,想到了艰难困苦的奋斗,一句话,涵盖了太多太多的内容。后面具体写七十年。上片写经济建设、人民富裕。“不忘初心行正道”,这是基本的思想路线,“迈向小康圆国梦”,这是奋斗目标。下片写强国、强军。自身拳头硬,才能保护好自身;军事强国,才能护国安全,这是硬道理。“亿众同心坚似铁,振军威何惧豺和虎”,这是用建国七十年铁的事实证明了的道理。该词上下片分工明确,条理清晰,语言凝练,概括性强,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沁园春(次韵林峰会长)

    风雨流年,扰扰前尘,筑梦朔方。忆秋闱折桂,笔生瑞彩,春宵励志,胸蕴朝阳。染翰有缘,补天无路,顽石凡间劫一场。青春短,问东流逝水,可再商量?    心灯难烛迷乡。任镜里新添两鬓霜。怅三春柳醒,每伤梦雨;九秋枫老,屡负情觞。孽海滔滔,情天漠漠,留份禅机度晚凉。春阴里,望雨亭水榭,怎寄榆桑。

 

    【评】该词没有标题,当为抒怀作品。首句“风雨流年”感慨语,为该词发端。“前尘”指往事。“秋闱”秋天举行考试的场院;“折桂”旧称科举考试得中为折桂。以上并结合“笔生瑞彩”“染翰有缘”等语看,当指词人高考得中后,从事与文墨、写作之类的工作。上片以“青春短,问东流逝水,可再商量?”感叹时光流逝作结,勾画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下片“任镜里新添两鬓霜”转写现在。从感情色彩很浓的“怅”“伤”以及“情觞”等词来看,在表现词人生活中的些许无奈和不如意心情。“枫老”,秋也;“晚凉”,暮也;“榆桑”即桑榆,暮景也;这些语码表现了迟暮之感。该词基调沉郁,叙事、抒情,用笔清丽而又针线细密,情思深婉,颇有柳永词的风致。

 

附:林峰会长原玉:

沁园春

    回首当年,芳草佳人,在水一方。记红灯绿酒,晓村烟景,廊桥玉树,江浦斜阳。花落难回,情深难再,只是人生梦一场。红尘老,叹轻心去矣,未细思量。    更深闻笛思乡,料池柳、垂头露带霜。看月华枕畔,尚留残雪,篱香菊下,只剩离觞。再造尘缘,何时可得,纵有诗襟独自凉。披寒起,听一声檐雨,几处沧桑。

 

沁园春·螺岛秋怀

    雁唳遥空,浅草鸣蛩,露孕嫩凉。眺 茫茫螺海,一堤系梦;幽幽灵谷,四季牵肠。唱晚渔歌,凌风海燕,旧话三山念不忘。人同醉,喜银滩吊月,水浦传觞。    离乡几度星霜?忆少小寒灯读夜长。叹 严亲课子,苦磨铁砚;奚囊挂角,倦牧斜阳。千里长风,廿年浊泪,辜负椿萱望满腔。难回首,对久违梓里,莫话沧桑。

 

  注:螺岛:即海陵岛,有南方夏威夷之誉,曾被评为国家十大美丽海岛;一堤:海陵大堤是目前海陵岛通往大陆的唯一通道。“陵堤雪浪”已成为闻名遐尔的美景。灵谷庙:早在顺治年间就已香火鼎盛。据说其签语至灵至验。三山:海陵主岛旁的一个小屿。传说当初鱼美人被追捕,逃到这里时翻了三个巨浪,化作三山。

 

【评】这是一首游览之作。上片写螺岛的景色。前三句点季节秋,“雁唳遥空,浅草鸣蛩,露孕嫩凉”,都是秋特有的景色,用笔凝练。后面着重点了“海陵大堤”“灵谷庙”“三山”等景点,这都是词人“四季牵肠”的梦想之地,今日得偿夙愿,怎么能不高兴?还有那“凌风海燕”之景,“渔歌唱晚”之情,“银滩吊月”之趣,真个是美景怡情,美不胜收。下片写词人的情感。想到家乡,想到寒窗夜读,想到“严亲课子”以及“苦磨铁砚”,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但这一切,都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去。人事沧桑,过往了的一切仍然清晰。这就是人生,对有些经历的记忆,会伴随自己的终生。该词,绘景淡雅,言情空灵,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思悠远。

 

临江仙·七夕

    迢递星河空怅望,徒增感慨三千。当初意态忆年年。惊飞逢七夕,挥手两茫然。    一别关河三万里,重逢俱已华颠。黄金海岸诉辛酸。羡他牛女会,一岁一相牵。

 

    【评】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因“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该词,作者写了在七夕中,思念那个要相见的人,但是隔着“迢递星河”,只有“空怅望”。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但词中一对相爱的人,却在那个七夕别离,“挥手两茫然”,成了每年七夕空相忆的离恨。直到“华颠”之年才与相爱的人“重逢”,真是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别离后的“辛酸”,故结句发出了“羡他牛女会,一岁一相牵”的感叹。这首词用语朴实,富含想象。词中融入了词人对神话、对人生的感悟,写得婉转、多情。

 

临江仙·农民工

岁岁城乡来复往,任凭箭雨刀风。锄禾不惮日当空,高楼挥汗起,揎臂路桥通。    都市繁华谁造就?首推亿万农工。粗皮老茧证丰功。终年勤奉献,已否脱贫穷?

 

【评】农民工,指户籍地在乡村,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城区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常住地在城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劳动者。他们由农村流动到城市、主要从事修建、运输、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服装加工等简单直接生产的农民;也指在政府动员组织下,参加修路、架桥、筑坝等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故常常往来于城市、乡村间,那种“箭雨刀风”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农忙的时候要回乡种地、收割,其余时间就奔赴外地从事非农业劳动。词的下片,赞颂了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和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们“粗皮老茧”的双手,“造就”了“都市繁华”,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正如一个诗人说的那样:万道砖墙砌楚辛,几多惆怅度黄昏。医疗社保无承保,缘是乡籍农户身。他们“终年勤奉献,已否脱贫穷?”这是词人最关注的问题。农民工的出现,是一个社会现象,涉及到多个层面。词人对农民工的同情和关注,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刘相法,曾任解放军某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解放军济南老战士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金秋诗刊》副主编,香港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副站长、《香港诗词》副主编、《香江诗潮》《香江诗评》《中华古韵》执行主编,《漱玉》名誉主编兼特邀编审、《中华女子诗词》《中华女子楹联》《中华女子散曲》主编,《中华诗人》副主编。出版了诗词曲联集《绿洲心路》《南窗风影》、军旅纪实文学《人生警戒线》《与官兵说法》等著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