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浅说填词 [诗论]

桃源耕夫     发布时间: 2018/4/17 14:42:50
阅读:1439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浅说填词
关键字
浅说填词

浅说填词

桃源耕夫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许多感慨,看一段风景,听一段音乐,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等等,谁没有一些感慨?读一段文字,看一回影视,都会触动一下我们灵魂深处的某一根神经。很想用诗歌的语言把它描绘出这种感触。可当你拿起了笔,却茫然,不知道从何处写起,不知道如何选择词语,才能表达此时的感受。虽然这段感受很雅、很美,却奈何不得不放下笔。自己也会纳闷,为啥会这样?试想为啥不会这样?不信你说说诗词美在哪里?好在哪里?呵呵,可能是一心数,就是说不出来,搞得像哑巴吃饺子,虽有数,说不出多少。

为啥会这样呢?还是阅读太少了。要想写得出,必须多阅读。不仅仅阅读诗词,也要阅读古代散文和古代小说、元曲。多阅读,不是泛泛阅读,就像拿到一首古诗词,我首先考虑它说啥?它的语言结构是怎样组合的、选取那些字词,作者为啥这样选?他的目的在哪里?句式及句式结构又是怎样安排的,先说啥,后说啥?它的起承转合好在哪里?然后开始换位思考,假如我也写同类题材,我应该咋写?才能达到让我心动的这首词的效果?那么,我如何组织语言?我如何去起承转合?我又该选择那些意象来为我的诗词服务?

写东西,有感同身受固然好,如果是自己亲身感受,写出当然感人。但是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有好多感受,因为繁忙的生活,已经把我们的所有触觉磨的钝化了。每天像转动的机器,根本不可能有许多激情。可是,自己又喜欢诗词怎么办?难道就不写不练了?我们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经历和感受,但如果都等待出现曹雪芹的那样感受,我们就不可能看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这样的文学巨著了。那么,我们如何去找感觉来写诗词呢?这又要回到我刚才说的读诗词话题上来了。阅读古代诗词,看到那首有感觉了,我们就开始练笔。取人家的意来仿照写,用人家的意境来表述我的心。当然,仿写不是说抄写,那就没意思了。人家这句是如何表达的,我换一种说法可不可以?这样不断练习,不断阅读,慢慢积累,最终达到熟练掌握写作诗词,从懵懂,到能写出,然后继续提高自己,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到这时,格律、韵不再是锁链,也不再是牢笼。而是我趁手的工具。边学边总结经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方法。以古诗词为老师,磨练自己在生活中去捕捉那一闪而过的一点灵光,并及时的记录下来。至于写的水平高低,那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一、词的起源


形体、风格、音乐三种说法

“唐诗宋词”一直被视为中国艺术中的珍品,词在宋朝发展到了极盛时期,迄今仍有许多词为人们所传诵。可是关于词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那么词究竟产生于何时,又是怎样产生的?是帝王文人做为“诗余”的产物,还是产生于民间的新的文学体裁?

关于词的起源,历代争议纷纭。大致形成了“形体说”、“风格说”、“音乐说”三种:

  所谓“形体说”,即抓住词以长短句式为主的形体特征,去前代的杂言歌辞与韵文形式中寻求,从而得出词最早源于《诗经》、古乐府的观点;

所谓“风格说”,即从词婉约、绮靡的所谓“本色”风格方面人手,到前代的歌辞与诗歌中寻觅相同或相近风格的作品来作为它的起源,从而得出词与六朝宫体诗或乐府诗有直接渊源关系的看法;

所谓“音乐说”,即从词与音乐的关系上进行考察,而分别得出源于古歌、古乐府和唐代近体诗等不同结论。从起源的时间确立上来看,则有远古、先秦、汉魏六朝、隋、唐等多种时态。尽管诸说之中不无合理可取的因素,但是从总体上看,似乎都缺少科学性与系统性。


 词起源的原理


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辞而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歌辞是以音乐为载体、与歌唱相伴而行的,只要有音乐和歌唱的地方,就会有歌辞产生。人类自发声言语之时起,便开始了质朴而真率的歌唱,其歌唱既是歌辞也是诗,而且与舞蹈融为一体。从这个原理上讲,词的起源也就是歌辞的起源,也就是艺术的起源。但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词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隋唐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歌辞形式。

所谓“燕乐”,也叫“宴乐”,即宴享娱乐活动中所用音乐,是与“雅乐”相对的“俗乐”。“燕乐”的名称早在周代即已产生,历代宫廷也都有宴享用乐,但是历代“燕乐”的内容和性质却并不相同。

作为一种新型的歌辞形式,词的起源自然不能完全割断与前此的歌辞形式和诗歌韵文形式的联系,因此,在隋代以来的时空点或时空段上来确定词的起源,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只是其中仍存在着隋、隋唐之际、初唐、盛唐乃至中晚唐等不同时态的区别。

对词的起源的探讨从宋代即已开始。在词的起源时间的确定上,宋人大多倾向于隋、唐。如前引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又如张炎《词源》卷下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这是持“隋代说”和“隋唐说”的两种意见。又如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其时在“贞元、元和之间”;宋以后持“隋代说”或“唐代说”者,大致不出这几种时态。”

隋代已有燕乐曲调的创制和流行。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又据《隋书音乐志》记载:“炀帝大制艳篇,辞极淫绮,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断绝,帝悦之无已。”


词起源的阶层

  传统词论多把词的起源归功于封建帝王和文人,事实上,词兴起的真正渊源在民间。从词所配合的隋唐燕乐及燕乐曲调的性质和内容看,民间俗乐新声是它的一个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比如用于初盛唐宫廷宴享娱乐的“二部伎”,其中的《破阵乐》便是在秦王李世民征战时军中歌谣的基础上加工制作而成的。至于隋唐新增设的专管俗乐的宫廷音乐机构教坊所采制创作的教坊曲,乃是隋唐燕乐的典型代表。比如《竹枝》、《柳枝》、《山鹧鸪》、《踏金莲》、《采莲》等曲调,便多是在民间“歌场”的“踏歌”形式中产生的;又如《迷神子》、《河渎神》、《拜新月》、《七夕子》等曲调,则多来源于民间的风俗歌舞活动。


词的兴旺

词的兴旺,归功于宋代。大约经历是起于民间传唱,然后逐渐传播到文人士大夫手中,经过文人这么一加工,那种民间的俗气逐渐被典雅所替代。形成一种典雅的词文。这时雅俗并存。从《宋词词史》来看,起先都是一些小令词,并逐渐形成定格。从柳永作慢词开始,词由小令,逐渐转入慢词。这时小令和长调并存。这时候的词来源也就逐渐扩展开来了。一方面来源于舶来品,如《菩萨蛮》等之类,另一方面来源于民间和文人创作,那时的文人,懂得乐理,可以自行创作,也可以截取大曲来改编如《水调歌头》等等。自行创作,有许多是文人自度曲,比如《暗香》、《疏影》等等。现在也还有一些诗词爱好者自度曲。但我认为与古代文人的自度曲已经差距很大了。那时的文人,他们有很好的乐理知识,自度曲也是很不错的。不像现在,现在许多朋友动不动就来个自度曲,殊不知,由于现代人把音乐和词分开,他们不懂乐理,自度曲当然也就仅仅附庸风雅罢了。试想,连按谱填词都填不好,还搞啥自度曲,岂不是开玩笑嘛!所以不主张大家没事来个自度曲。我们只要学会按谱填词就够了。由于词的来源不同、曲调不同,就出现了许多词牌。这些词牌,足够我们学习和填写了。不要去出那洋相,搞啥自度曲?


二、词的形式和组成

学习诗词,首先得理解诗词的形式和组成。诗词并不是我们随便写几句文字分分行就叫诗词。那么诗词究竟是啥。看过《词史》的朋友知道,古代先有了诗歌。比如我们熟知的《诗经》。随着诗歌的逐渐成熟,开始出现了长短句。从敦煌石窟中的诗歌记载来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这样说来,诗也罢,词也罢。都是古代的诗歌,是一种便于传唱的歌曲。就像现代的流行歌曲和民歌。虽然我们看到的词已经脱离了乐谱。但韵和平仄所形成的谱,还是具有一定的音乐节奏的。那种乐感依旧存在。

词是由近体诗演化来的。广义的讲,词是诗的一种。

词是按“词牌”填写的。每一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句数、字数、平仄要求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