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律诗
桃源耕夫
在漫长的华夏文化历史长河中,诗歌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朵靓丽奇花。以其独特的风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成为世界独特语言文化。
古老的诗歌起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字形式的艺术表现,当然,由于历史久远,具体产生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诗经》可称为华夏最早的诗歌,她一共收集约三百余首诗歌,故也称为“诗三百”。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主要以四言体【每句四个字,一字称为一言】为主要形式,也有五言体和杂言体【字数不限,句型长短不一】。五言体完整与成熟,当在汉代。如《孔雀东南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名家。如曹操父子、嵇康、阮籍、左思、陶潜、谢灵运等,同时也开始出现声律和对仗。至齐梁,谢眺、沈约等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开创了所谓的“永明体”,更注重声律和对杖,为后来的格律诗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七言体大约诞生于汉武帝年间,但没发现有流传下来的,直到汉末曹丕的《燕歌行》流传下来才提供有力的佐证。后来的鲍照《行路难》、萧衍的《河中之水》《东西伯劳歌》、吴均的《行路难》等七言诗,已逐渐成熟。这以前的诗都统称为乐府诗。(注:考证请参看华夏戎秋诗友跟评)
律诗、绝句、排律直到唐代才发展成熟。以前的古诗虽也有抑扬顿挫之音律美,至唐代将律诗规定为规定的字数、特定的平仄格式、特定的韵律,使节奏感更强烈、韵味更浓。其中排律尚可有小变化之处,而律诗比之更严格。【排律如白居易《琵琶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约660---720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排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排律更利于记事和抒情,从此首诗来看,排律可以中间换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换韵。而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则不可以换韵。
律诗、绝句可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所谓平起式,就是每首诗的首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来衡量,此第二个字是平声的,就是平起式,反之则为仄起式。
绝句每首是四句,律诗每首是八句。律诗一二句为起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颈联一定要对仗,否则则不成律诗了。同一首诗中尽量不用重复的字,按谱式一韵到底,不可中途换韵。
诗例:《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起联【水】仄声故为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颔联-----对仗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颈联-----对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尾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此首诗中间是两个对杖联,首句押韵。东、通、中、风、同,五字皆是平声,属一东韵,律诗中第二、四、六、八句的最末一字是韵脚,此字必须是平声字【如上例中通、中、风、同,但风的现在读音与古代已经区别很大了】,,而第一句的最末一字,则可押韵、也可不押。此例即为首句押韵。当然这主要在于谱式的选取。
律诗的对、粘规定
对----即对立、与之相反之意。如无对有,天对地。每联中前一句的平仄,下句所对应的字的平仄与之相对。如“无”平声,而相对对字“有”是仄声。不仅仅是平仄关系相对,字面意思也相对。
粘----粘联相同之意。指上下句之间所对应的字之间的平仄对应关系。假如第一句是起句,以这句的第二、四字为标准,如这两个字是平、仄,则下一句【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仄、平,而第三句的同字位【第二、四字】又必须与第二句同字位的二、四位平仄粘联相同,下面各句同理。如违反这个规定,就叫“失对”或“失粘”。在唐诗中也有个别失粘的,如
李商隐的《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平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照“粘”的规则第三句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才能和第二的二、四字粘联相同可树、微是仄、平,与上句的“南”“豁平、仄恰好相反,这就成了失粘。
二、不可“犯孤平”
所谓“犯孤平”---就是一句诗除句尾押韵的平声字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在五言、七言中各有一句:
1、无言句中;
平平仄仄平。---第二个字关系粘对规定不能动,用仄声就是犯孤平了。
2.。七言句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第三个字改为如把第一个字改用仄声,就犯孤平了。
三。、避免“三平调”
三平调----即句尾部三个字不可同用平声字。易犯三平调的有:
五言句中的;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仄如果换成平声字,就是三平调。
七言句中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个字如果换成平声字,就是三平调。
人们喜欢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一三五不论就出现犯孤平、三平调的句式了。“一、三、五不论”仅供参考,而不能绝对化。
四.。拗句和拗句补救。
所谓拗句---就是违反平仄谱式的句子。【包括失粘、失对、犯孤平、三平调以及七言诗中的第六字违反规定皆为拗句】
1、自救—一般指犯孤平的句子,即把本句应仄声字位换成平声字。
2、对句相救—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仄声,形成失粘,但却在下句用“吹” 平声字来补救,就救好了。
五.。平仄的变格
按式不应平仄活用的字位,做了变更,而又不作违式看待,则称为变式。如: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歧,平声,按式应为仄声,而在第三字位用“在”仄声字加以调整。当然,这样的句子是有条件,必须第一个字是平声。这就是所谓的变格
七言律诗中常见的句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由于唐诗中有许多这种句子,也就也就形成一种约成的变格格式。如:
李商隐《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了、无应平、仄。
再来看一首
毛泽东 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梦、寥应平、仄
六、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不可中途换韵。上联尾字必须仄声字,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字。
七.。对偶。【也就是对仗】
七律、五律每首都是八句,而每首的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不对偶不能算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就不强求了。对偶:
1.。字面上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
2.。含义相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参看《声律启蒙》
古人将之分为许多类:天文类、地理类、宫室类、时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鸟兽虫鱼类、花草树木类、文史典故类、形体、人伦类、颜色、数目类、方位干支类、等等之类。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