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修行三十六法
(一)、韵味、格调、意象、寄托、境界、神韵
(二)、稳健、厚重、端正、求真、含蓄、朴实
(三)、立意、有事、明了、精炼、隽永、筋骨
(四)、章法、格律、起头、收尾、切题、炼句
(五)、用典、博闻、取舍、火候、谦恭、皮厚
(六)、委婉、流畅、新奇、铺垫、贴切、谐调
一、韵味
道人论诗词首重“有味”,观其评语有关“味”字的,凡五十余条。三十六法味为上。道人之道一言以蔽之,味而已。道人评曰:诗有三味短一则寡味。一曰“意味”二曰“形味”三曰“韵味”。所谓层次不明是欠“形味”,语感差是欠韵味。
二、格调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为人之心声,格调当以高为胜。道人推崇典雅高尚之格调,作诗词与做人并重。无论诗与词,还是以厚重、蓄而不发为上,所谓“怒而不张,哀而不颓。
请大家注意这句话:【无论诗与词,还是以厚重、蓄而不发为上,所谓“怒而不张,哀而不颓。】
诗词应表现优美的意境,即使是艰难困苦,也要让人感觉到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悲戚哀鸣之音,悲泣哀鸣的心里状态,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也不被大家喜爱
三、意象
圣人立象以尽其意,以尽其神。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四、寄托
诗词皆贵有寄托,词更甚。意在言外,言尽意存,表里相宣,比事情通,身世之感,通于性灵。
五、境界
诗贵有味,有味乃有境界之谓也。物境为下,情境为中,意境为上。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有灵通之句,参造化之妙。
六、神韵
诗可以兴,兴方能有境界,境界之最高处方有神韵。淡远冲和,清远古澹,兴象超逸,化境悟境。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此之谓也。王夫之云: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多自蕴藉。
七、稳健
法度严谨,词章典贵,敛才就范,不屑纵横,隶事恰切而深微,此乃稳健老道之谓也。由是可知稳健乃写诗作词进步之第二层次也,是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
八、厚重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寥寥长风,来之无穷,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厚重乃诗词写作的一般要求,通常所谓雄浑劲健者是也,是相对于轻盈灵动而言的。
九、端正
形式与内容并重,技法与情感交融。写诗作词,皆有古法可依,抱杜尊韩,托足权门,苦守陶韦。贫贱骄人,偏则成魔。分唐界宋,博极而约,淡蕴於浓。简言之,端正者,中庸之谓也。诗论者所谓典雅、安雅、矜严、戒偏之意也。
十、求真
人贵真情,景贵真实,诗词须有真性情,意境产生于真情感。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诗如化工,即景成趣。逝者如斯,有新无故。因物赋形,随景换步。诗家所谓自然、葆真、实境、即景即言此矣。
十一、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如幽花初开,名香始熏。白石诗说云: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古人所谓诗家话,今人所谓诗的语言,余以为皆含蓄蕴藉之谓也。过于直白者不能称其为诗。须用形象来表达意境,这是诗词文体区别于小说散文的一个内在的标志。雅淡与俗浅是两回事。
请大家再注意这一句:【十、求真
人贵真情,景贵真实,诗词须有真性情,意境产生于真情感。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诗如化工,即景成趣。逝者如斯,有新无故。因物赋形,随景换步。诗家所谓自然、葆真、实境、即景即言此矣。】
纵观古代名家大作,皆有实物,真情可以感觉,所以我们要多读古诗词,体会大师的写作技巧,切忌闭门造车,通篇不知道在写什么,东一句西一句,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中心主题,让大家看不懂你在写什么
十二、朴实
俯拾皆是,不取诸邻。意深词浅,思苦言甘。寥寥千年,此妙谁探。含蓄蕴藉与自然朴实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朴实乃诗词写作中的更高境界。返朴归真,不着痕迹,于冲淡平和中寄寓真情实意,不亦难乎。
十三、立意
黄彻蛩溪诗话云: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袁枚论诗亦将崇意列为首篇,余以为吟诗作词,自当是立意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则信马由缰,无归宿矣。诗品有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十四、有事
此乃现实主义基本要求,史诗之概念。维新运动中,诗界革命旗手黄遵宪主张诗要为事而作,须反映现实生活,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不必去模拟古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十五、明了
似是而非、不懂、含糊、何意之类评语道人常用,盖新学诗词者之通病也。白石云:難說處一語而盡,易說處莫便放過;僻事實用,熟事虛用;說理要簡切,說事要圓活,說景要微妙。多看自知,多作自好矣。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别有甘冽。明了能读,读之能懂,乃诗词艺术有生命力之根本要求,提倡疏朗清新,雅淡纯朴,通俗恬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风。
十六、精炼
诗品云: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此乃简洁、洗炼、利落、凝练之谓也。诗词文字有限,讲究言简意丰,一字传神,但简练绝非简单之谓,简单者一览无余,简练乃字外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欲简练则须概括,能概括则须多闻博记,知其一百而写其一,心有余力,有所选择,方能简练。
十七、隽永
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隽永乃含蓄之深,韵味之至之谓也,诗词托兴深远,情感真切,方能余味无穷,令人浮想联翩,心有所托。隽永审美风格。余以为此乃诗词写作之最高境界也。
十八、筋骨
钱钟书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兴寄乃诗之内容,风骨特指诗之风格。然而两者实在密不可分。单看风骨,惟见刚健质朴之文采,若无兴寄,文采无所托也。文心雕龙特标风骨,云: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十九、章法 乃谋篇布局之谓也,起承转合,结构之总称也,律绝皆如是,然各有其特色。词曲体例繁多,不易看出起承转合之脉络,前人论词多从过片入手,讲究过片自然,衔接紧密,韵味不断,能出新意。章法之于诗词写作,乃入门之砖,可谓重中之重,不可不学也。白石云:作大篇,尤當布置:首尾勻停,腰腹肥滿。多見人前面有餘,後面不足;前面極工,後面草草。不可不知也。
二十、格律 诗词音韵形式之美皆在于格律。有格律方谓之诗,无格律谓之为文。清冯班答万季埜诗问云: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诗其可已于世乎?闻一多云: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怪脚镣碍事。
古绝形式上要一韵到底、不可用“邻韵”,可以押仄韵,句中还须有意的设些“三平”三仄。
三仄忌其首,三平忌其尾。三仄三平主要是对“韵句”而论。三仄首易犯孤平,三平尾则是大忌。古绝的韵比律绝更严。
二十一、起头 乃章法中起字之谓也。万事开头难,袁枚云:造屋先画,点兵先派。故写诗作词下笔要慎,要有灵感,块垒在胸,不吐不快,方可起好头,开好步。若心中无诗,则不可强作,强作则失气象矣。
二十二、收尾 乃结响之谓也。道人评诗于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中最重一个合字,无余响则道人不红脸。白石云: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皆妙。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詞意俱盡,如臨水送將歸是已;意盡詞不盡,如摶扶搖是已;詞盡意不盡,剡溪歸棹是已;詞意俱不盡,溫伯雪子是已。所謂詞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後語,非謂詞窮理盡者也。所謂意盡詞不盡者,意盡於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至如詞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辭中已彷彿可見矣。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
二十三、切题 文不切题,游马不归,不知其所云,此初学者易犯之病也。文字、音韵、格律、章法顾及到了,但诗无中心,扣题不切,惜其貌似而神非也。袁枚续诗品相题篇云:地殊景光,人各身分。天女量衣,不差尺寸。
二十四、炼句 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有诗眼词眼之谓。关键去处,一个字眼,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造出一种意境。沈德潜说诗晬話云:古人不廢鍊字之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见色。近人挾以鬥勝者,唯難字而已。古人时常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杜子有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之推敲典故可说明一切。
二十五、用典 用史、用事、用语及引用前人诗词皆谓之用典。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借事抒怀,用前人诗句深化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既要師其意,又要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