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2025年9月3日上午在单位观看天安门阅兵……
西江月·天安门阅兵缅怀先烈
──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之抒怀
烽火救存故国,朔风怒卷征衣。
家山望断信音稀,敌阵杀倭无悔。
碧血染红热土,寒梅齐绽新枝。
沙场遗骨化春泥,千古山河同祭。
注释:《西江月·天安门阅兵缅怀先烈》这首词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为背景,融历史悲壮与今朝告慰于一炉,笔力沉雄,意蕴深长。上阕以烽火朔风起势,下阕以寒梅春泥收束,时空交织间尽显忠魂不朽、山河永念之思。
一、词作赏析与解读
1 烽火救存故国:战火中为拯救危亡的祖国而奋战。“救存”二字凸显存亡之际的奋力抗争,开篇即定下壮烈基调。
2 朔风怒卷征衣:北风怒吼,吹卷着战士的征衣。以朔风之烈烘托战场环境的严酷与将士的英勇。
3 家山望断信音稀:遥望故乡,音信全无。写出战士对亲人的思念与战争造成的隔绝,情感深沉。
4 敌阵杀倭无悔:冲入敌阵斩杀日寇,义无反顾。“无悔”二字斩钉截铁,彰显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
5 碧血染红热土:英雄的鲜血染红了祖国大地。“碧血”典出《庄子》,象征为国捐躯的忠烈,精神长存。
6 寒梅齐绽新枝:寒梅在严冬中一齐绽放新枝。梅花象征坚韧不拔、高洁忠贞的品格,喻指先烈精神催生民族新生与希望。
7 沙场遗骨化春泥:沙场上烈士的遗骨已化作滋养万物的春泥。化用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寓指牺牲奉献精神永续,护佑中华。
8 千古山河同祭:千秋万代,山河一同祭奠英灵。“同祭”二字气象宏大,揭示英烈功绩与天地共存,受后世永世景仰。
二、词作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
(一)此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浴火重生的关键一役。词中“烽火救存故国”、“敌阵杀倭无悔”等句,正是对当年四万同胞同赴国难、十四载浴火终胜的壮烈历史的浓缩写照。无数先烈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用生命赢得了“换了人间”的光明今日。
(二)“碧血染红热土”所象征的牺牲精神,与“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情一脉相承。而“寒梅齐绽新枝”则寓意深远。梅花因其凌寒傲雪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坚贞不屈、品格高洁的象征意义。它在此既是对先烈铮铮铁骨的礼赞,也喻示着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最终换来了民族的新生与国家的繁荣,正如今日“高铁驰骋于沃野,神舟翱翔于霄汉”的盛世华章。
(三)最终的“千古山河同祭”,道出了历史与现实的回响。80年后的今天,天安门广场上旌旗猎猎,三军威武,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宣誓。先烈们的“浩气长存,丹心不改”,他们的精神如同那绽放的寒梅,永励后人之志,守护这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