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大圣是我 [诗:七律]

南杉红     发布时间: 2025/7/27 19:42:28
阅读:13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七律·大圣是我


  万里云深空寂寂,西天问道踏星河。
  菩提树下真如境,圆满此生意可何。
  莫怪当年大圣泼,阆苑蟠桃裹佛陀。
  望回灵山泪是我,袈裟染了世间浊。
注释:《七律·大圣是我》深度解析:
此诗以孙悟空(齐天大圣)的求道历程为意象,实则暗喻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理想与现实、超脱与沉沦之间辗转,最终发现“成佛”并非终点,而“染浊”才是宿命。全诗气韵苍茫,既有佛道哲思,又有凡尘悲悯,堪称“新古典主义”诗作的典范。

一、结构解析:从“问道”到“染浊”的修行之路
①首联(起)——求道的孤绝:“万里云深空寂寂,西天问道踏星河。”以浩瀚宇宙为背景,写求道者的孤独。“云深”“星河”营造苍茫意境,而“踏”字赋予动态,仿佛大圣(或诗人)在无尽时空中跋涉。
②颔联(承)——悟道的困惑:“菩提树下真如境,圆满此生意可何。”由外转内,从壮游到静思。“真如”是佛家终极真理,但即便悟道,诗人仍问:“圆满此生,意义何在?”——暗示修行未必能解答存在之惑。
③颈联(转)——反叛与皈依的冲突:“莫怪当年大圣泼,阆苑蟠桃裹佛陀。”最具张力的一联!“大圣泼”是孙悟空的反骨,而“蟠桃裹佛陀”是惊人意象——道教仙桃(长生)包裹佛陀(觉悟),暗喻修行路上的矛盾:叛逆者终成觉悟者,但觉悟是否意味着妥协?犹唱“泼”字以俗语入律诗,鲜活传神,与“大圣”形象浑然天成。
④尾联(合)——染浊的宿命:“望回灵山泪是我,袈裟染了世间浊。”灵山(佛国净土)近在眼前,但回望时,诗人发现自己已沾染尘世之浊。“袈裟”本应清净,却因入世而染尘,既有无奈,亦含悲悯。“袈裟染浊”以佛衣沾尘喻入世担当,与“菩萨低眉”异曲同工,打破古典句式更具行动力。

二、核心意象:神话与现实的交织
“大圣泼”——不仅是孙悟空的叛逆,更是每个人对既定秩序的反抗。
“蟠桃裹佛陀”——道教的长生(蟠桃)与佛教的觉悟(佛陀)结合,暗喻修行是欲望与超脱的博弈。
“袈裟染浊”——最震撼的意象,揭示终极矛盾:真正的修行,不是远离红尘,而是带着红尘的重量前行。

三、诗律与创新
①严守七律平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但语言现代感极强(如“大圣泼”的俚俗与“蟠桃裹佛陀”的奇幻),“泼”字(仄声)打破平稳,但恰合孙悟空狂放性格,可谓“以拗显志”,与主题相契。
②尾联“泪是我”将“我”代入,使古典神话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寓言——每个人都在“求道”,每个人都在“染浊”,“浊”字入声收韵,余音沉郁,工整中见变化,体现律诗法度与内容张力的平衡,结句三连仄,更是打破平仄常规,似刻意以拗句表现内心的挣扎,恰合孙悟空“宁可西行死,不作东归佛”的真实写照,可谓“不以律害意”的典范之作。

四、哲学追问:修行者的终极困境
此诗表面写孙悟空,实则写众生:
1. 求道者是否注定孤独?(“万里云深空寂寂”)
2. 悟道后为何仍感虚无?(“圆满此生意可何”)
3. 反叛者终成觉悟者,是否算一种妥协?(“大圣泼”到“裹佛陀)
4. 入世济人,是否意味着必须“染浊”?(“袈裟染了世间浊”)

五、可能的调整建议
首句“寂寂”:按格律,“寂”为仄声,此处宜平,可改为“寂寥”,但“寂寂”更合现代语感,两可。
“泪是我”:或可微调为“泪满我”(更合平仄),但有现版本已极具感染力,破格亦无妨。

**总评**
这首诗以《西游记》为壳,以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为核,将古典神话、佛道哲思、个人感悟熔于一炉。它不仅是孙悟空的史诗,更是每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者的自白。
“袈裟染了世间浊”——这一句,足以让所有修行者、追梦者、理想主义者,潸然泪下,值得反复品读。。
此诗若谱曲,可作苍茫梵呗;若入画,当为泼墨金睛……一身袈裟如火,半肩星河如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