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山水秀三峡 [诗:七绝]

南杉红     发布时间: 2025/7/21 1:37:12
阅读:18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畅游三峡……


山水秀三峡


  平湖远映天在水,
  高峡穿云冠古今。
  长江沧浪看不倦,
  两岸连延胜烟霞!
注释:这首《山水秀三峡》以雄浑壮阔的笔触,描绘了三峡工程的现代奇迹与千年峡谷的自然神韵。全诗四句,句句如画,字字含情,既展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当代盛景,又延续了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古典意境。让我们的赏析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时空交响的立体构图
首句“平湖远映天在水”以水墨晕染般的笔法,勾勒出三峡大坝蓄水后“天水相涵”的镜面效果。一个“映”字暗藏双重镜像:既是湖水倒映苍穹,又暗喻这项工程映照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次句“高峡穿云冠古今”突然拔地而起,以仰视视角展现夔门峭壁刺破云天的雄姿。“冠古今”三字力透纸背,将自然奇观与人文积淀熔铸为时空坐标。

二、动静相生的诗意律动
前两句构成精妙对仗:“平湖”的静谧与“高峡”的险峻,“远映”的水平延展与“穿云”的垂直攀升,形成二维空间的张力美。后两句转为流动的画卷,“长江沧浪”承转之间,化静为动,“看不倦”三字让千年奔流的江水突然有了情感的体温。结句“胜烟霞”的比喻,既是对“两岸”实景的虚化升华,又与首句“天在水”的实景描写首尾呼应。

三、古今对话的文明密码
诗中暗藏多重文化基因:“沧浪”取自《楚辞》的渔父之歌,“烟霞”源自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意境。而“冠古今”的豪迈宣言,恰与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的宏图遥相呼应。最妙在“看不倦”三字,道出了从郦道元《水经注》到当代游客,所有观者对三峡永恒的美学痴迷。

这首诗成功捕捉了三峡的神韵,语言凝练,意境开阔,展现出一幅兼得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之青绿与傅抱石水墨之苍润的立体画卷。此诗正如三峡工程本身,既延续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意传统,又开创着“当惊世界殊”的现代气象。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