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赋·续古韵新章
巴山宝水钟灵秀,崇仁崇德理学乡。
白屋诗书传薪火,青云步武继弦歌。
麻鸡啼晓耕读早,江右民系抚古今。
竹影摇波黛瓦梁,枢庭罗相衮衣明。
巴山宝水风物长,崇明崇礼鼎新章。
草庐奥义折朱陆,汤溪夜诵云锦张。
雩峰千仞涵星斗,宜佩九曲濯冠缨。
更见道南燃楚炬,塔擎墨香再翻浪。
注释:《崇仁赋·古韵新章》以典雅骈赋体式熔铸古今,其艺术造诣与思想深度可从三个维度品鉴:
一、意象系统的双重编码
1. 自然空间:“巴山宝水”与“雩峰千仞”构成垂直轴线,既承“造化钟神秀”的杜甫笔意,又暗合堪舆学中“山水聚气”的形胜理念,“竹影摇波黛瓦梁”更是以水墨笔法勾勒出一副浓郁的乡土气息。
2. 人文空间:“白屋--枢庭--夜诵”的层级递进,完整再现崇仁学派“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学实践路径。“白屋诗书”与“麻鸡啼晓”形成精妙对位,既暗合吴与弼“康斋白屋”的理学典故,又以“麻鸡”这一国家地理标志物勾连农耕文明记忆。“麻鸡啼晓”的农耕时间与“塔擎墨香”的文化符号并置,形成物质/精神的双重空间编码。这种古今意象的蒙太奇拼接,在“竹影摇波黛瓦梁”的传统民居图景中,自然过渡到“枢庭罗相”的庙堂气象,完成从乡野到朝堂的文化拓扑。
3. 意象空间:“雩峰千仞”“宜佩九曲”则用斧劈皴法展现山水雄姿,共同构成“可居可游”的审美空间。尤其“枢庭罗相衮衣明”句,通过官服纹饰的细节描写,将建筑空间升华为礼制文化的象征载体。
二、理学脉络的时空重构
下阕“草庐奥义折朱陆”以崇仁学派调解朱陆之争的史实为锚点,通过“雩峰千仞”“宜佩九曲”的山水拟象,将理学精神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自然形体。尤其“道南燃楚炬”之喻,既指涉杨时“程门立雪”的学脉南传,又暗合崇仁作为“江右王门”发轫地的历史地位。以“理学乡”“传薪火”勾连千年文脉,用“麻鸡啼晓”定格农耕晨昏,借“再翻浪”指向数字未来。“折朱陆”与“云锦张”的学术史对仗,精准对应南宋朱陆之辩与明初吴与弼的崇仁学派,展现思想演进的辩证轨迹。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策略,使全篇具备史诗般的纵深感。
三、新声旧韵的互文共振
全篇严守骈赋体式却暗藏现代性转调,“鼎新章”“再翻浪”等语汇在“衮衣”“冠缨”的古典语境中植入时代脉冲。末句“塔擎墨香”以(古塔包括汤溪宝塔和相山石塔)塔文化地标收束,其“墨香”意象既指理学之乡的文脉传承,又隐喻当代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形成赋眼所在。同时这样的声律结构的现代转译,句式突破平仄窠臼,如“耕读早”(平仄仄)与“抚古今”(仄仄平)的错位对仗,在传统格律中植入现代节奏,恰合“鼎新章”的创作主旨。
此赋深得“六义互陈”之旨,在“崇仁尚德”的主题变奏中,完成从理学古镇到现代化新城的诗意跨越,其价值正在于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提供了成功的文学样本。此作堪称县域文化书写的范式,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道场,使理学传统在当代语境中重获诗性表达。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记忆的保存,更在于为城镇化浪潮中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可资镜鉴的文化样本。全篇最可贵处,在于将“崇仁”二字从地名升华为文化符号:上阕“崇德”对应《尚书》“惇德允元”,下阕“崇礼”暗合《礼记》“礼时为大”,最终在“道南楚炬”的意象中完成对“崇文”传统的当代诠释。其墨香塔影,既是地域文化的纪念碑,更是文明更新的烽火台。
注释:
①白屋诗书传薪火(化用虞集“白屋诗书尚几家”句),
②青云步武继弦歌(呼应虞集“青云步武才重见”)。
③“草庐”句:指元代吴澄折衷朱熹、陆九渊学说,成为理学承前启后者。
④“道南”:明代阁臣吴道南,崇仁石庄乡人,官至礼部尚书。
⑤“雩峰”:指的是崇仁县的相山和罗山。
⑥此作于2025年07月30日发表在江西日报社大江新闻网。
此赋延续了吴黎宏《崇仁赋》四字句为主、间以骚体的传统,通过理学传承、历史人物、地理意象与现代文化的时空交织,展现崇仁“崇德尚礼”"的精神内核。“鼎新章”“云锦张”暗喻理学“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的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