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西江月·谢如皋班先生诲益 [词]

南杉红     发布时间: 2025/9/3 1:54:32
阅读:16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在如皋伴老师、诗友闲游东大街百岁巷


            西江月·谢如皋班先生诲益

            ──伴老师、诗友闲游东大街百岁巷

            

            青石千痕无过,檐荣暗锁云纹。  

            斜阳欲语又黄昏,一霎风摇灯晕。


            曾织繁华千幛,余今寂尔三分。  

            旧时富室觅无门,空巷轻轻叩问。



注释:《西江月·谢如皋班先生诲益》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怀与人文思索的佳作。词人通过描绘如皋东大街百岁巷的沧桑变迁,在时空交错间寄寓对师恩的感激与对历史文化的追忆。

上阕以景入情,勾勒古巷幽韵。
“青石千痕无过,檐荣暗锁云纹”开篇即以细腻笔触刻画巷陌古迹:青石板上的斑驳痕迹见证岁月流逝,檐角雕花暗藏时光密码。动词“锁”字尤妙,将无形历史凝于有形纹饰。“斜阳欲语又黄昏”拟人手法新颖,斜阳似欲诉说往昔,却终陷于暮色苍茫,平添惆怅;“一霎风摇灯晕”以动态打破沉寂,风中摇曳的灯影既是实景,又隐喻历史明灭难辨的朦胧感。

下阕今昔对照,抒写文化沉思。
“曾织繁华千幛”与“余今寂尔三分”形成强烈反差,昔日商贾云集的绸缎繁华与今日只余三分的寂寥构成时空对话。“旧时富室觅无门”暗含对物质遗产消逝的惋惜,而“空巷轻轻叩问”更显意味深长——既是词人轻叩斑驳门扉的实写,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虔诚叩寻。此问既问苍茫巷陌,亦问时代洪流中如何守护人文根脉。

全词以巷寓道,托物言志。 表面写古巷游踪,实则通过空间书写完成时间咏叹。青石、檐纹、斜阳、空巷等意象群构建出历史纵深,而“风摇灯晕”“轻轻叩问”等细节则赋予沧桑感以灵动气息。最终在师友同游的温情中,将个人感怀升华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集体思考,恰如词题中“诲益”二字——先生之教益,岂非正是这历史与人文的薪火相传?

此词最妙处在于以淡雅笔触承载厚重主题,于闲游轨迹中埋藏文化寻根的暗线。风摇灯晕之时,空巷叩问之间,华夏文人一脉相承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担当已悄然浮现。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