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
胡芳彬
剑门阁道遇秦开,美女金牛进蜀来。
险筑雄关成伟业,幽通古柏纳英才。
孔明策定兵家地,伯约魂销烽火台。
过境溪风常恋旧,广元秀色少尘埃。
赏析:
这首《剑门关》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蜀道天险的历史画卷。首联以“秦开五丁”的传说起兴,金牛道美女的典故暗喻蜀道开辟之艰。颔联“险筑雄关”与“幽通古柏”形成工对,既展现地理险要,又暗喻人才荟萃。颈联巧妙运用诸葛亮的军事布局与姜维的悲壮结局,在时空交错中构建历史纵深。尾联笔锋一转,以溪风恋旧的拟人手法,将广元山水的清丽脱俗娓娓道来。全诗在历史厚重与自然灵秀间取得平衡,用典精当而不晦涩,对仗工稳而气脉流畅,堪称咏史地理诗的佳作。
这首《剑门关》以雄奇险峻的蜀道为背景,融合历史典故与山水意象,展现了时空交错的厚重感与自然人文的交融之美。以下从四个层面展开赏析:
一、神话开篇,虚实相生
首联“剑门阁道遇秦开,美女金牛进蜀来”,以“五丁开山”的传说切入,将蜀道开辟之功归于神话中的壮士与秦惠王的博弈。金牛道上“石牛粪金、美女惑蜀”的典故(《华阳国志》),既暗喻蜀道凿通的诡谲智慧,又以虚实笔法为天险蒙上奇幻色彩。神话与史实的交织,赋予剑门关超越地理意义的史诗气质。
二、雄险幽深,双关妙喻
颔联“险筑雄关成伟业,幽通古柏纳英才”中,“险”与“幽”形成空间与意境的张力对比。“雄关”既是地理屏障的实写(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隐喻蜀地政权依托天险成就的霸业(如刘备据蜀称帝);“古柏”既指剑门翠云廊的千年苍柏,又暗合“蜀中多才俊”的历史传统——从司马相如到三苏,古柏的苍劲与文脉的绵长形成意象共振。
三、历史回响,悲怆交织
颈联以诸葛亮、姜维两位蜀汉名将的悲剧命运勾连时空:“孔明策定兵家地”写诸葛亮北伐时以剑阁为军事枢纽的谋略(《三国志》载其“依阻剑阁,蓄力待时”);“伯约魂销烽火台”则叹惋姜维死守剑阁却难阻蜀汉覆灭的苍凉(《蜀记》称其“肝胆如铁,终付劫灰”)。一“策定”一“魂销”,在功业与悲怆的对照中,赋予雄关以历史的叹息声。
四、风物寄情,古今对话
尾联“过境溪风常恋旧,广元秀色少尘埃”跳出历史沉郁,以拟人化的溪风“恋旧”呼应前文沧桑——风过雄关,似在追寻孔明羽扇的余温、姜维剑戟的寒光;而“少尘埃”既写广元山水之清丽(如明月峡、嘉陵江),更暗含对纷争历史的超脱观照。自然风物成为沟通古今的灵性媒介,将金戈铁马化为青山绿水的静谧诗情。
章法特色与艺术价值
全诗严守七律格律,颔联、颈联对仗精工(如“险筑”对“幽通”,“伟业”对“英才”),用典密而不滞,时空跳转自如。诗中“阁道—雄关—烽火台—溪风”构成空间纵轴,“秦开蜀道—孔明屯兵—姜维殉国—今人怀古”串联时间横轴,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画卷。结尾以自然永恒反衬历史沧桑,深得唐人怀古诗“曲终收拨当心画,江上数峰青”的余韵。
武侯祠
胡芳彬
丹心碧血欲何求?伐魏联吴至死休。
配享明君昭烈庙,加封奇士武乡侯。
七擒智慧垂青史,三顾恩情报益州。
静以修身延后世,志存高远最堪讴。
赏析:
这首《武侯祠》以凝练的笔法浓缩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与精神品格,通过典故铺陈与人格提炼,塑造出忠贞智慧的贤相形象。以下从诗意脉络与艺术手法两个维度解析:
一、诗意脉络:忠魂·功业·遗响三重奏
赤胆诘问,立骨明志(首联):“丹心碧血欲何求?”开篇以设问破空,借“丹心”(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与“碧血”(《庄子·外物》“苌弘化碧”)双重忠烈意象,直指诸葛亮毕生所求——非权非利,唯“伐魏联吴至死休”。一“欲”一“休”,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尽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绝。
君臣相契,名垂庙堂(颔联):“配享明君昭烈庙”紧扣刘备“明君”定位(谥号“昭烈”),暗含“鱼水君臣”的千古佳话。蜀汉特例使诸葛亮配享帝庙,打破“君尊臣卑”礼制,侧面印证其超然地位;“加封奇士武乡侯”则回溯其生前爵位,以“奇士”凸显其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如《隆中对》三分天下之策)。
智略双璧,恩义两全(颈联):“七擒智慧”化用《汉晋春秋》七擒孟获典故,彰显怀柔定边的政治智慧;“三顾恩情”取自《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揭示“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内核。一“垂青史”一“报益州”,将智谋与忠义熔铸为蜀汉柱石的立体形象。
诫子遗风,志贯千秋(尾联):“静以修身”直接引用《诫子书》名言,将诸葛亮由历史人物升华为文化符号;“志存高远”既赞其“复兴汉室”的宏愿,更暗含对后世“淡泊明志”的精神召唤。尾联从祠堂实体转向精神永恒,完成从凭吊到传承的升华。
二、艺术手法:典事淬炼与结构张力
典中藏境,事里含情:全诗八句暗含七大典故(丹心、碧血、伐魏联吴、配享昭烈庙、武乡侯、七擒、三顾),却无堆砌之弊。如“伐魏联吴”四字浓缩《隆中对》战略精髓;“静以修身”五字承载《诫子书》千言教诲,实现“以少总多”的史诗叙事。
时空折叠,虚实相映:诗中时间线纵横跳跃:首联写毕生志向(时间纵轴),颔联写身后哀荣(空间定格),颈联写功业片段(历史横切面),尾联写精神永恒(超越时空)。空间上则从昭烈庙(实体祠堂)到益州(战略疆域)再到后世(文化场域),形成虚实交织的立体时空网。
对仗工巧,阴阳相济:颔联“配享明君”与“加封奇士”构成“君—臣”伦理对仗;颈联“七擒智慧”与“三顾恩情”形成“刚—柔”策略呼应。更妙在情感张力:首联炽烈(碧血)与尾联沉静(修身)、颈联智性(垂青史)与恩义(报益州)彼此制衡,避免单向度颂圣的扁平化。
三、历史回响与文化隐喻
此诗可视为对《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悲情叙事的补充:不重“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而聚焦““志存高远最堪讴”的精神不朽。尾联“少尘埃”的广元山水与“静修身”的武侯遗训形成互文——自然山水荡涤战火尘埃,精神诫语净化人心浮躁,共同构成巴蜀文化“险中蕴秀,刚柔并济”的双重基因。
杜甫草堂
胡芳彬
暂避成都想解迷,草堂选址浣花溪。
锦官城外霜风肃,万里桥边雨水凄。
广厦若能安志士,悲歌亦可唤雄鸡。
位卑固守忧天下,敢拟民生入史题。
赏析:
《杜甫草堂》一诗以深沉笔触勾勒出诗圣困顿中的精神境界。首联“暂避成都想解迷,草堂选址浣花溪”开篇即显漂泊之意,“暂避”二字暗含时代动荡,选址溪畔的举动又透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颔联“锦官城外霜风肃,万里桥边雨水凄”以工整对仗营造寒湿意境,霜风肃杀与冷雨凄迷交织,既是实写蜀地气候,更是诗人忧国情怀的具象化表达。颈联“广厦若能安志士,悲歌亦可唤雄鸡”突转昂扬,广厦意象承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仁爱情怀,悲歌化用祖逖闻鸡起舞典故,展现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担当。尾联“位卑固守忧天下,敢拟民生入史题”直抒胸臆,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熔铸一体,“敢拟”二字尤见史家笔法的自觉。全诗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对诗圣精神的现代诠释,既是对杜甫“穷年忧黎元”精神的礼赞,也彰显了传统文脉在当代的生命力。
这首《杜甫草堂》以杜甫流寓成都时的草堂为切入点,通过虚实交织的笔法,既还原了诗人困顿中的生活图景,又提炼出其精神内核,展现了“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以下从意象营造、典故运用、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展开赏析:
一、寒湿意象中的精神突围
首联“暂避成都想解迷”以“避”字点明漂泊本质,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漂泊西南天地间”形成互文。浣花溪的清幽选址看似隐逸,实为战乱时代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缩影。颔联“霜风肃”“雨水凄”通过气候的寒湿隐喻时局的肃杀:锦官城(成都)虽为避难所,但“万里桥”的命名暗含诗人遥望长安的故国之思。霜风冷雨不仅是自然气候的描摹,更是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的时代投影。
二、典故新解里的家国担当
颈联“广厦若能安志士”化用杜甫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将原诗中对寒士的悲悯升华为对天下志士的庇护理想;“悲歌唤雄鸡”则暗含双重典故:既呼应祖逖闻鸡起舞的奋发精神,又以“雄鸡”象征黎明前的觉醒力量。此处“悲歌”非自怜之叹,而是以诗歌为号角,试图唤醒沉寂的时代——此与杜甫“诗史”精神一脉相承。
三、微末身份中的史诗意识
尾联“位卑固守忧天下”提炼杜甫精神的核心:虽居草堂茅屋,却心系苍生社稷。这与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敢拟民生入史题”更显胆识:在传统史观中,民生疾苦常被帝王将相的叙事遮蔽,而此句凸显杜甫以诗歌记录民间疾苦、重构历史书写的自觉——正如《三吏》《三别》将普通人的命运写入永恒。
整体意境:草堂的象征重构
全诗以草堂为空间原点,展开多维度的精神漫游:浣花溪的选址是地理坐标,万里桥的雨水勾连时空纵深,广厦的想象指向理想维度。草堂既是避难所,又是观照天下的窗口;茅屋的卑微与史诗的宏大使诗歌在张力中迸发力量,最终完成对“诗圣”形象的当代诠释:位卑未敢忘忧国,笔落风雨即山河。
此诗不仅是对杜甫的致敬,更揭示了古典精神在当下的意义——在困境中坚守道义,在平凡处见证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