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无论是童年还是故乡,我们都已回不去了……
岁月青时眉亦清,粗茶淡饭每温馨。长河汩没少年事,独逆流光倾耳听。
1、石门
径向湾流认石门,难分越角抑吴根。迎春花岸梧桐硕,风雨无伤故垒痕。
运河到石门转了个120度的大弯,所以石门又称“石湾”。当年吴越之争,曾于此地垒石为界,一街之隔,便成吴越之分。1991年当地镇政府重新立一“古吴越疆界”石碑于运河畔,以示纪念。
春天里,坐小船溯流而来,河岸边迎春花纷繁,绿条自碧,老梧桐犹在。
2、吴越疆碑
隋水流弯折未迟,人家枕水泊参差。寻无尺弄分吴越,独有斜阳红到碑。
注:小时候常去垒石弄同学家玩,如今弄已不存,只有“古吴越疆界”的石碑还独自矗立在上塘运河畔。
3、缘缘堂
隔水相亲款款行,芭蕉院落叩轻轻。木场桥畔焦门固,仍为先生护后生。
缘缘堂,丰子恺故居。于1984年重建了那毁于日军轰炸的缘缘堂故居,旧宅大门是唯一幸存之物,虽焦却也还坚固,如今还做着后门。我家正好与缘缘堂隔水相望,先生的漫画如今都摹刻在了木场桥及沿河的石壁上,供后人学习。
4、西乍庵(原小学遗址今荒废)上学路上
转过长街傍旧家,一泓秋水静无邪。当年赤足滔波处,应有童心遗落沙。
那时上学都是走路去的,记得路过的廊棚,小河。小时候看着小小的河滩也以为是大海。
5、小学旧址
廿年风雨一望赊,青石斑斑朽柱斜。昨日书声缭绕地,芦花吹雪听啼鸦。
小学已经几度搬迁,幸好故址犹存。
6、清浊
齐集涓涓与细涡,相逢萍水亦欢歌。何时谋得张良计,不放清溪到浊波。
后几年回家,父亲曾特意带我去看,运河与后河交集处,果然清浊分明。
7、校舍
校舍青青潭水幽,操场立竹学泥猴。铃声一响飞如箭,只向桑园茂处留。
校园后面有一碧绿的大水潭,猜想着所以称为东漾潭吧?记得那茂盛的桑园,那些年,我们一起采桑果。
8、漾潭(原中学所在地)
绿草红英接碧潭,波光云影漾天蓝。小桥流水今何在,怅立高楼未可探。
当年旧址,不仅学校搬迁,连校边的小河碧潭也早已填埋,用老校长的话说:“连一棵树都没留存的了。”一如那逝去的光阴,无可凭吊。
9、后河
小河清浅紫桐开,石埠游鱼入碗来。偶过航船惊未起,青鞋半湿浪徘徊。
记得后河边的泡桐树,初夏开着紫色的花朵,层层叠叠地落下。欲洗的锅碗放在水中的河埠上,有鱼自在游入;偶然开过的航船,带起涟漪波浪,打湿了来不及躲避的衣裙鞋子。
10、运河
一春杨柳水边斜,夏雾浓时喜捉虾。最是晴光波潋滟,银鳞穿水沸萍花。
运河,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过往的船只,便是夏日里那满满一河的苗鱼,在正午的阳光下跳跃穿梭,银鳞闪烁,煞是可人。
11、蔷薇人家
木廊尽处忽人家,如火蔷薇竹外花。觑得无人拈一朵,鲜妍独向鬓边夸。
注:外婆家在镇东,沿运河过小桥,见小门,穿过木廊,豁然开朗,有人家数十。小时候去外婆家最快乐,因为邻近农村,家家都有院子,屋前有空地,边上的高低岗小时认作为山。这里,远比人家拥挤密不透气前檐撞后檐的我家所在镇中心好玩的多。
12、外婆家
春风摇曳女儿家,采罢蔷薇戏柳纱。蓝印衫裙云水袖,指尖偷染凤仙花。
外婆家屋后有个园子,栽着些最平常的花木,凤仙花栀子花等。最早认识凤仙花,是因为它可以染指甲。
13、酒酿
醇香只在外婆家,米似珍珠水色嘉。一盏清甜消暑气,至今独爱酒酿花。
附记:小时少零食,更何况妈妈不会厨房事务,更是少了吃的东西。想念外婆做的酒酿,大热天的放井水中冰着,一碗便消尽暑气。便是现在还常常去超市买来尝尝,只是再没有尝到儿时的味道。
14、西瓜灯会
红瓤掏尽细摹雕,玉带飘裾舞绿腰。入夜灯龙游两岸,管教明月失妖娆。
附记:某年,应学校要求做西瓜灯,晚上沿运河绕东高桥南高桥走上塘下塘游行,那时全镇都出动了。(至今也没搞清,运河上两座相对应的桥为何不是东西高桥或者南北高桥,偏偏是东、南高桥?两桥相距大约一里多吧)
15、乘凉
蒲扇频摇卧榻凉,银河遥看数仙乡。初听微服黄麻子,吟我床前明月光。
注:小镇有乘凉的习俗,也是那个时候,第一次听邻家爷爷讲皇帝微服,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小时候记性不错,每每站水泥板上背诵唐诗。
16、旧街
喑喑老屋木门香,行到幽街伫雨廊。亘古河风吹缓缓,轻轻走入旧时光。
运河边的老房子有些还在。记得那时候一到夏天,家家都要将门窗重上一遍油漆,一时满街桐油香。
17、无人老巷
老巷无人鸟不喧,窗台遗落旧葱盆。一墙光影痕深浅,犹有垂丝绿到门。
故地重游,老巷犹在,只不见了熟识的人。
18、殷家弄
仄弄低檐鸡犬闻,年年桃李自纷纷。重来我也成过客,谁识红楼旧主人。
多年后,老屋已卖,再来,熟悉的弄堂依旧在,熟悉的人事却逐渐朦胧。小镇上大多数年轻人都去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老邻居们也各随儿女去了新的地方安了新的家。
结
积厚年尘薄鬓丝,从教避镜识伊谁。一春琐事多风雨,漫忆孩提青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