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怅久游 [新诗]

李瑾     发布时间: 2025/8/21 16:34:49
阅读:15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凄凉
空桑聚谷踏绿卿,散乱径间花丝容 

策马乘风赴九关,终也华发厌江寒


清秋霜月敛光泽,浮想桑梓堂上颜 


 春朝卞州自由郎,忘却长亭苦未宣




注释:标题】

· 怅久游: “怅”,失意、懊恼、惆怅之意。“久游”,指长年离家,远游在外。标题直抒胸臆,点明全诗核心情感——因长久漂泊而产生的深沉怅惘。

【首联】

· 空桑聚谷: “空桑”,一说指空心桑树,其状凄然;一说乃古地名(如《山海经》所载),带有神话荒漠色彩。“聚谷”,山谷幽深,仿佛将天地间的哀愁汇聚于此。二字合用,开篇即营造出一个荒芜、空寂、且充满共鸣的悲凉空间,为全诗定调。
· 踏绿卿: “绿卿”,是对竹子的拟人化雅称(古人称竹为“此君”、“绿卿”)。“踏”字并非践踏,而是“漫步、行走于”之意。此词极富雅趣,诗人在空谷中漫步,脚下是青翠的竹枝,仿佛与一位高洁的“君子”对话,奠定诗歌清雅不俗的基调。
· 散乱径间花丝容: “花丝容”,指如花丝般柔美纤细的容颜,此处可理解为散落路旁的娇嫩花朵。与“散乱”搭配,描绘出一幅美丽却又零落、无人怜惜的自然景象,隐喻了人生途中那些被轻易摧折或忽视的美好事物与时光。

【颔联】

· 策马乘风: “乘风”,语出《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亦有“乘风破浪”之豪情。,刻画主人公年少时借助风势、驾驭自然、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远大理想,是青春活力的极致体现。
· 赴九关: “九关”,多重隐喻。既可指九天之关,喻指追寻至高理想;也可指帝王宫阙(“九重门”),喻指进京求取功名;还可指边塞险要的重重关隘。总之,它代表了人生中遥远、艰险却又充满诱惑的目标。
· 终也华发厌江寒: “终也”,二字饱含时间流逝的沧桑感与命运最终的必然性,一种跋涉一生后的疲惫与幻灭。“厌江寒”,不仅是生理上厌恶江水的寒冷,更是心理上对人生暮年那种孤寂、困顿、理想冷却状态的极度厌倦和悲凉。

【颈联】

· 清秋霜月敛光泽: “敛”,收敛、收藏。此句运用拟人手法,极为精妙:清秋时节,霜月自知其光辉寒冷,在游子浓厚的乡愁面前,也谦卑地收敛起了自己的光芒。二字写尽了月色的柔情与乡愁的沉重。
· 浮想桑梓堂上颜: “桑梓”,代指故乡(因古人常于宅旁种植桑树梓树)。“堂上颜”,堂上父母的容颜。此句是全文情感枢纽:主人公凝视着黯淡的月光,眼前却清晰地浮现出(“浮想”)故乡父母慈祥的容颜。一实一虚,一冷一暖,对比强烈,将乡愁推向极致。

【尾联】

· 春朝卞州自由郎: “春朝”,春天的早晨,象征人生中最美好、最自由的青春年华。“卞州”,一个具体的地名(或为虚指)。“自由郎”三字,勾勒出一个无拘无束、充满朝气的少年形象。
· 忘却长亭苦未宣: “长亭”,古代送别之处,象征离愁。“苦未宣”,所有的苦楚未曾、也无法言说。此句是巨大的反讽与沉痛:本是那般自由快乐的少年,为何最终会落到“厌江寒”的境地?那长亭送别时深埋的苦痛,或许是被刻意遗忘,或许是岁月磨平,但最终都化作了无法言说、也无处言说的巨大遗憾。“苦未宣”三字,力重千钧,是全诗情感的最终落点。

---

【整体赏析】 此诗通过一系列精雕细琢的意象和对比强烈的情感,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雄之旅”式的人生悲剧:从卞州春日的自由少年,到空谷竹间的起步,再到乘风策马奔赴远大目标,最终却壮志未酬,在清秋江寒中华发早生,唯有在月光下浮想故乡亲人,将一生离愁苦楚深埋心中。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