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楚声楚歌创造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启迪
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词云平台会员,董定平
[内容提要]
本文研究楚辞的由来及对后世的影响启迪,屈原运用楚声楚歌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旨在借用来作为探索现代诗的新途径.诗词界的领导名家一再倡导的诗词创新及加快现代诗的步伐,笔者就此作点有益的探索.
楚辞.屈原运用楚国方言和民歌,创造出诗歌体裁是《楚辞》。作品吸收了楚地民歌精华,并融合了古代神话传说,形式活泼多样,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秦汉间已出现,刘向收屈原及晚学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从此,《楚辞》就成为楚国诗歌总集的代名词.诗经之后,中国诗歌沉寂了近三百年,直到战国后期,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更有个性,充满想象力的新诗体,这就是楚辞。
一.屈原用楚声楚歌创造了楚辞
从民歌中吸取了养料,是千年来诗词发展的普遍规律,昭示了新诗体制的一种途径。
1.屈原用楚声楚歌创造的楚辞及后世的阐释
楚国民歌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虞舜就制作了《韶》乐,也曾”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商周时期,楚国出现大量的民歌.这些作品或为楚人所作或为他国流行的音乐作品.除上面提到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等之外,散见于其他典籍上的作品也累见不鲜.
《诗经》实际上包括了楚国民歌,有些篇章明显受到楚国民歌的影响.从地域上来说,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共二十五篇是西周末年,周宣公令召公南征后,在汉江流域所产生的诗篇。《召南.江南浥》,浥即今武汉,《周南.汉广》一诗,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的自叹之歌,其中唱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里比喻男女二人中间像隔着汉水,长江一样,难于接近。《孺子歌》是楚国的又一名作。《孟子.离娄上》记载这首(并见于)(屈原。《渔父》。)
跳丧舞. 湖北长阳土家族的跳丧舞,还保留了楚民歌的痕迹.就是由江汉平原传到清江流域的,延续至今。遇有丧事,由道士或歌师至丧家点灯设像,伴棺守夜,边跳边唱,称为“跳丧舞”。
杜甫的《阁夜(夔州西阁)》诗云:“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夷歌,当指峡中少数民族渔人和樵夫的渔歌和山歌。又,《滟滪堆》:“舟人渔子歌四首,估客胡商泪满襟。”水上民歌能使外商胡人闻之落泪,可知其歌词和曲调充满了思念的忧怨。
继《西曲歌》之后,《竹枝歌》逐渐兴起,独树一帜,受到杜甫等人注意。苏轼在《竹枝歌并叙》中分析了这种悲调的形成原因,他认为:“《竹枝歌》本楚声,幽怨恻恒,若有深悲者。”一方面是因为楚人有同情湘妃,伤感屈原,忧思怀王等愁苦情怀;明清时期,峡中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是竹枝词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竹枝词却出现欢乐的乐章,歌唱内容更广泛。长阳、五峰产生了彭秋潭、田泰斗等竹枝词作家,其作品汇成了专门的集子。汉剧、楚剧等剧目的上演,使大量的戏文故事进入民歌创作内容,曲调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据《中国审计报》2017年11月3日”江南秋日歌采菱”作者汤欢:种菱食菱,古已有之,而采菱时所唱的菱歌,至少在屈原的时代就有了。《楚辞.招魂》:“陈钟按鼓,造心歌些”《涉江》《采菱》《扬荷》,都是楚国的歌曲名,其曲调应该是欢快的,谢灵运有诗言:“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流传至今。文献中有记载,民间广泛流传。在湖北省境内,笔者从小时候多次看到采莲船.还有蚌蚌精等演艺。《楚天都时报》2018年2月22日,(记者陈俊、通讯员邹远景)。兴山民歌源远流长,是巴楚古歌的遗存。由于其特有的“兴山三度音程”,2006年5月,兴山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歌一起,成为楚辞艺术的源头.体现了不同民族和谐相处的状况,表达了爱情的抒歌.便请翻译,将越人歌的唱词译成了楚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詬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兮”楚国方言,在日常中,”是语音词,作衬字.刘向《说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
3.《九歌》是屈原被驱逐江南时,在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的基础加工创作的.
《九歌》在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的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楚国的民歌,有部分经屈原系统集中和加工整理,存留于《楚辞》的襄九歌中。楚人善歌,楚歌流行于秦汉时代,《九歌》、《大招》和《招魂》,宋代朱熹认为就是民间娱神歌,不过由屈原进行了整理。有很多学者已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这些娱神歌与近现代峡中同类民歌的传承关系。踏蹄舞是在中午以前,巴人的传统娱神演出,场面歌舞热烈,是后世土家族摆手舞是它的传承。
4.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
其《离骚》的骚体形式,是从民歌的“楚声”学来的,在艺术上开辟了民歌的发展道路,对荆楚民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2400多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遗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汉书.司马迁传》。可见《离骚》大约是在楚怀王时期受谗被贬离都时所作,由于,当时君昏臣奸,政治腐败,国势日颓,感概万分,抨击统治者腐朽偷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贞。《离骚》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夸张手法与比兴手法,是积极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杰作。由于他开创了楚辞创作的新途径,奠定了楚辞的历史地位,楚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简的相继出土,对于传世《楚辞》文本的文字校订和词义考释极有帮助。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常、惩两句本应押韵,但常,阳部;惩,蒸部,却出韵。有人说,“常,本恒字,汉人避讳改为常耳”,惜无佐证。而出土简帛文献得到了验证。如《郭店楚墓竹简》凡固常字悉作“恒”。《老子》(甲种本):“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道恒亡为也”;“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不敢臣”。这三个“恒”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老子》也同。据此,知《离骚》中此“常”原本为“恒”。关于词义考释,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从前的注释,都把鹈鴂鸣而百草不芳,当作实事。其实,这是屈原的心理感受。恐、使,相对为文。使,通作思,楚简通用。如《包山楚简·祝祷》:“举祷行宫一白犬,酉(酒)飤(食),思(使)攻叙于宫室。”又:“思(使)攻解于水上与溺人。”思,是忧愁的意思。由此可知,这句是说恐鹈鴂先鸣,因而忧彼百草不芳,是指心理上联想。
二. 楚辞对后世的影响及当代现代诗的启迪
1.思想上,爱国主义情怀和顽强斗争精神鼓舞历代人.
楚辞的爱国主义感情深厚而执着。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了一个不朽的爱国典范。
对后世文人心态的确定,许多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屈原的精神,表达了对屈原无限敬仰之情。司马宫刑,奋作《史记》,是屈原灵魂的再现。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继承和发扬了由屈原的爱国主义传统,其作品慷慨激昂、感天动地.鲁迅、郭沫若对屈原也是无比钦慕,推崇备至的,是时代的最强音。从汉唐到明清的震世之作不胜枚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屈原其人其作的影响。鲁迅认为屈赋“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他甚至将屈原的辞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自己作品题记。郭末若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继《诗经》四言体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郭沫若写过十多篇屈原研究论文,对屈原评骘极高,其剧作《屈原》更是体现了对屈原的崇高敬意。
2.艺术上,“楚辞”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自觉运用.
“楚辞”的参差灵活的外形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诗歌等创作。屈原之后,中国诗歌开始了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楚辞》作为第一部个人创作的诗歌集,对后世赋的形式都有重要影响。其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有很大的突破,
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