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春蚕相伴的笔墨时光 [散文]

余朝坤     发布时间: 2025/8/18 5:57:33
阅读:61次      分享到





      加入春蚕诗社的这些年,与诗社结缘的缘起总在心头萦绕。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我提笔写下人生第一首抗疫诗,带着忐忑请诗社詹应璋老师指点。他不仅逐字逐句细致修改,还赠我一本古诗词入门书籍,扉页上“以诗寄情,以心悟境”的批注至今清晰可辨。受这份暖意与鼓励牵动,我埋头研学,四个月间竟写下一百二十余首习作,字句虽显生涩,热忱却从未消减。



      这份带着笨拙却满是执着的热情,被杨德辉会长看在眼里。他逐篇翻阅我的诗稿,评语里“意诚可嘉,勤能补拙”的鼓励如春风拂面,更亲自引荐我成为春蚕诗社的一员。自那时起,诗社每年的雅集成了我最期待的日子。与诗友们围坐论诗,听老师们解析平仄、传授炼字技巧,指尖划过诗稿的沙沙声里,总能收获新知与感动。记得块河采风时,要写东川的块河风物,起初苦于意象单薄,我便沉下心查阅资料、走访村民老者,在烟火与岁月中打捞灵感;后来创作《满江红·东川铜都》,更是循着“铜运古道”的斑驳痕迹追溯过往,反复打磨“波映铜光摇岁月,风传矿号越山河”的字句,终得习作定稿。那份在探索中破茧的进步滋味,至今难忘。



     师者的提携与诗社的浸润,恰如明灯引路,让我对诗词的认知从懵懂渐至清明,正如偶得一律所感:

引路明灯耀世人,薪传火种念师亲。

开蒙岂破千层障,求道还凭一寸辛。

纸上得来终觉浅,行间悟透始知真。

青蓝自古相辉映,不负初心永葆纯。



     在诗社的沃土上,我的笔触渐渐扎实起来。后来经潘法顺老师引荐,我加入了中国诗歌报七室、南丹诗社;在雷浙鸣老师“格律为骨,意境为魂”的点拨下深耕诗艺;又因马文俊主编推荐走进中华文化网。这些成长的背后,始终有春蚕诗社给予的底气与力量。截至目前,我已累计创作诗词一千余首,2024年十月有幸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同年收获“中华文化杯杰出文学奖”和“中国诗歌报优秀诗人奖”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仍是诗社那盏常亮的灯,照亮着我从青涩到笃定的前行路。



      诗词创作的深耕,也让我愈发体会到国粹传承的意义,曾赋律一首寄怀:

文脉赓延岁月迢,千年国粹韵飘飘。

丹青绘就山河秀,翰墨铺陈日月韶。

弦上清音传古调,阶前雅舞续琼瑶。

薪传代有英贤继,岂肯明珠暗自消。



       如今我的作品有幸散见于《中华诗词学会》《中华文化网》《中国诗歌报》等平台,《书》《孝咏》《红旗礼赞》《沁园春·盛世中华》等十八首被《当代优秀诗词典藏大系》收录,但最珍贵的仍是诗社那本泛黄的诗刊——上面印着我初入社时的拙诗,也藏着与诗友们并肩走过的深深浅浅的印记。于我而言,春蚕诗社从来不是简单的创作团体,而是让文字生根发芽的土壤,是让热爱有所归依的家园,更是文脉传承中,一炬永不熄灭的薪火。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