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初秋师生聚饮有怀 [散文]

万文山     发布时间: 2025/8/13 19:11:44
阅读:195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初秋师生聚饮有怀

初秋师生聚饮有怀

万文山(甘肃)


乙巳蛇年的秋光,把金城兰州的天空洗得格外清亮。蓝是那种透澈的蓝,暖阳泼在身上,仍带着熟悉的温度,风里裹着干爽的气息,正是风和日丽的好时节。


东方红广场旁的酒店里,藏着媒体人一如既往的味道。舅舅陈老师约了表哥陈林和我小聚一下,在微信消息刷成瀑布的日子里,这样的聚会倒成了奢侈品。舅舅定居成都已有些年,表哥在郑州安家,隔着千山万水,几家人竟有些许年没凑齐过。我还算幸运,每年去成都,总能和舅舅对坐片刻,一杯茶能泡透时光。


短暂的问候之后,话匣子自然落到了从前。舅舅陈老师是我和表哥小学、初中的数学先生。上世纪恢复高考那阵子,他一边啃书本备战,一边给村里娃娃们上课,日子过得像拉满的弓绷得紧紧的,而弦上坠着乡亲们的希望。后来,舅舅陈老师和表哥去了武威二中读高中,我则去了武威六中读高中。不同教室的灯光里,曾藏着我们俯身苦读的影子。那个年代,村里一下子走出两个兰州大学的学生、一个军校生,消息像炮仗似的炸响了整个村子。


舅舅陈老师是兰州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毕业后进了甘肃人民出版社,一路走到《读者》杂志社总编辑、读者出版集团总经理的位置,把一本杂志办得风靡中外;表哥从兰大物理系毕业后进了中石油,在郑州扎下根,事业做得有声有色;我去西安读了军校,与河西走廊的风沙为伍四十多年,部队退役后不甘寂寞又折腾了十来年创业,人生的褶皱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席间也聊起这些年的不易。职场上的暗流,家里的琐碎,身体亮红灯时的挣扎,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感慨。可话锋一转,更多的是“咬着牙也要往前走”的韧劲,像杯陈年的酒,初尝带点苦,咽下去余味却漫得很长。


聚会前,舅舅陈老师把他这些年研究历史的文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陇上学人文存·陈泽奎卷》赠我,扉页上的亲笔签名洇着墨香。我摩挲着纸页,心里暖暖的。这些年,他的微信公众号《谈文论化》我期期不落,那些关于历史、人文的文字,像山涧清泉,总能把心里的浮躁洗得干干净净。


我和妻子是专程带五岁的外孙儿恩恩去兰州的。平日里我时常跟外孙念叨,姥爷的舅舅可是《读者》杂志的总编辑呢,爱读书的小家伙早把这当成神秘故事,真见了面就拘谨得像只受惊的小鹿。来之前教他的汉朝礼仪,早被紧张冲跑了,只怯生生地站在一旁,眼睛里盛着满当当的好奇。


表哥退休后的一段经历,听得我们直点头。人生哪有什么顺风顺水,不过是跌跌撞撞地往前挪。是啊,人这一辈子,用良心做点实事,为日子多留点念想,比什么都强,不必过分追名逐利空耗光景。陈老师恰是如此守着平静的书桌,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深耕不辍,让平凡的岁月光彩照人。


岁月不饶人,如今我们都已是鬓角染霜的人。聊起过去,眼里有光;说起将来,心里踏实。临别时说得最多的,还是保重身体健康地活着,比啥都强。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溜走了。离别时谁都舍不得挪步,脚像粘在地上。我们约好,明年春天等成都的海棠花开时,就去那里再聚。虽说每个人都有家事,想抽点空也不易,但那份念想,早像种子似的落了地。

  
秋阳渐渐斜了,把影子拉得老长。酒店外的风,带了点凉意,却吹不散心里那股久违的暖。意犹未尽,遂吟诗一首留作回忆:


金城雨霁紫蓝生,故地相逢酒盏倾。

莫道书窗同瘦影,何妨柳岭忽阴晴。
经年苇海浮名淡,入卷芸香雅韵萦。
别后棠花随客梦,微风犹带旅人情。

(2025年8月13日落笔甘肃酒泉)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