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执刀于易 金石为开——《沅上印裒》序 [书画]

默子胡任之     发布时间: 2021/11/25 17:43:06
阅读:761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因篇幅限制,未及上传33方印拓,至为抱歉!
关键字
印蜕自序

【砚边拾粹】之七:执刀于易 金石为开——《沅上印裒》序


悲鸿先生尝言:中国晚近虽文物衰落,但金石文字皆藉印刷术而广布。治印一门,遂造成空前之瑰丽时代。

金石者,大抵谓青铜、钟鼎、彝碑所用之字;篆刻,则为因文作篆、因篆凿石之意。

合而称之者,金石篆刻之道也,其源起于黄帝之时而滥觞于春秋战国。此其时也,玺印之功用,仅止于皇家佐证、天子信物、百官权柄与商易凭信;玺印之作者,仅限于皇家之御用、官府之供养。其时所谓玺印之道,御下之物,质信无文耳。

秦汉唐宋以下、明清以降迄于民国,皇权不再,文人自觉,以石为王(内圣外王之王),于是金石之道转而为文人之嗜。官府与民间俱有,仕宦与士人兼用。士人若有所失,无所傍依,遂以金石为媒,耽于其中,希冀从中领悟往古精神之主旨,发见自然蕴含之深意,并以此作为表达内心博大体认、针砭讽喻世事遭际、抒写个体自由心性、通达精神自由王国之便捷之途与犀利之器。譬如元之关汉卿、赵孟頫,明之文彭、何震,清之八大、金农、邓石如、丁敬、黄易、陈鸿寿、郑板桥、赵之谦,民初之王国维、吴昌硕、李叔同、齐白石、王福庵、黄宾虹、陈师曾、邓散木、朱复戡、钱瘦铁等衮衮诸公,无不以石为田,耕耘不辍。

纵观其流传至今之方方印拓、风流蕴藉之款款印文,无不体现其含蓄之意境、诗化之蕴藉、博大之精神;无不表露其文士之风流、丈夫之气概;无不昭示其丰赡之艺韵、鲜明之个性。充盈其间者,阳刚雄悍、高古苍莽之金石精神;扑面而来者,化古融今、探幽索赜之人文志趣。

或闻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盖以此也。

于是,荀子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庄子所谓金石之声、不考不鸣,王充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金石精神,便于篆刻之道、方寸之间彰显无遗:一方名章,即是生命个体之印证;一方闲章,即是精神观念之外露。方寸之间、黑白之隔、阴阳之际,民族远古遗存之图腾崇拜与流传有序之人格体认得以凸现;民族精神与社会理念、个人技艺与群体意识得以融贯;生命之执着与理智、意志之坚韧与高蹈得以观照。

盖曰,书印同源,而以书道之哲学视篆刻者,何哉?

明徐上达《印法参同》云:“尝闻篆刻小技,壮夫不为,而孰知阿堵中固自具神理之妙,犹自寓神理之窍,正不易为者也。故篆刻之道,譬之其犹大匠造屋者也。先会主人之意,随酌地势之宜,画图象,立间架,胸中业已有全屋,然后量材料,审措置,校尺寸,定准绳,慎雕斫,稳结构,屋如斯完矣。”

篆刻以篆书为本,会意为上而表意次之;且自汉代以迄于今,日常书写者鲜,可以辨识者寡;又以晚明篆刻家嗜以冷僻之古体字入印,且竞相仿效,趋之若鹜。于是,围绕字法之宽绰与结密、圆转与方折、奇崛与平正、外拓与内擫;刀法之方圆与藏逆、执实与拟虚、光洁与粗糙、凝重与浮滑;章法之分红与布白、疏朗与致密、主导与宾随、开合与呼应;印风之清丽与雄浑、秀润与苍涩、飘逸与厚拙、古雅与疏野……古之大家,于斯方寸之地,一展风流;今之匠者,对此盈握之物,大动刀戈。或以此陶冶性情,或赖以修心养性,或凭此寄托怀抱,或藉以体认生命。

此予之印道者,“四皓有芝轻汉祖,张仪无地与怀王”之谓也。

予爱印道也久,且传承有以、渊源有自。

师祖白石翁,自称鲁班门下。中年弃斧执刀,暮年锐意变法,霹雳一声,终为开宗立派、后学景从之旷世巨匠、世界名人。师父梅奴公,自称星斗塘边。十九岁负笈京门,拜于白石门下;后又随唐醉石游学于南京,终成统齐派、浙派精神为一体,集南派、北派印风于一身之篆刻大家。

予以偶然机缘,得识师父于广州沙面白天鹅宾馆,进而随侍于光孝寺。后以有事于北,与师相违。其间辗转流离,况味万千。而汲汲于此者,治印之道;戚戚于途者,治生之计。

嗟夫天偃襟抱,命压苍头。卅六南冠,四十解归。高堂双亲,垂垂老矣,子欲养而力不逮;病妻幼子,时时枵然,家虽立而业无凭。亲朋远避,师友暌隔;身寄僻壤,尘封陋巷;茫茫四顾,一无所投。于是岸帻街头,以墨易米;扬幡市口,以石证银。

倏尔维生之际,鬻印之间,日积月累,竟至逾千。于是手拓成幅,裒收成集,冀其一售。奈何阮囊羞涩,敝帚之稿,束之高阁,竟至有年。

丁亥岁首,予揣昧北上,鬻印于京西,得遇旧雨,万金买印,俾顽石于珠联,成叠稿于梓待。命稿曰《观斋印蜕》,中途因故而作罢。惜乎哉!

虽然,每捧读斯稿,辄百感交集,不能自已;为缀是句,聊以自慰云。

悠悠天地,渺渺尘埃。

托身其境,兼济为怀。

未推世许,岂怨时乖?

命从他信,天偃我材。

五云常展,三径自栽。

执刀于易,金石为开。

        丁亥 葭月 识于京西上庄 曹家小院


附《观斋印蜕·大目 》(甄选印拓423方)

一、时代足印(印拓36方)

唐香山居士白居易尝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予拙于文章、诗歌,唯以石为田,耕耘有年。因改白居士句为:金石合为时而勒。凡此入印者,是为时代足印。可乎?

二、圣哲智言(印拓24方)

圣哲者,古来圣贤哲人也;其述而者,智言也,如上善若水、多能鄙事者是。篆而入印,是为圣哲智言。信耶?

三、只鸿片羽(印拓40方)

予浮尘卌七,壮游经岁,投荒有年;足迹所至,五湖四海。古人所谓行万里路者,于我或逾乎其倍。然山川风物,广袤无垠,宜其入诗入画入印者若汗牛充栋,岂可尽乎?故披沙拣金,择其动人心魄者入印,是为只鸿片羽。惜也?

四、天涯诤友(印拓40方)

1986年无师凿印、1987年拜师鬻印以来,十年间作名号印颇多,愿为之奏刀者,非朋即友;而经历流寓其印拓存而不遗者,凤毛麟角也。故存而贵之,是为天涯诤友。贵哉!

五、寂寞情怀(印拓96方)

大凡读书之人,辄以用时自命,所谓致君尧舜者是也。予曾有“家无富贵妻常在,国有驰驱名不传”句,可作是题注脚。凡此种种不与人言、言而无益之况味语,皆收入之,是为寂寞情怀,嗟夫?

六、艰难岁月(印拓16方)

予生于1960年,是年予所在全队(今之村民小组)40余户所生丁口,唯予与族弟二人。此之艰,天命也。尔后,予一蹇于长沙,二偃于陬溪,三髡于赤山,四困于羁尘。此之难,人为也。摭此入印,是为艰难岁月。屈否?

七、无限家山(印拓32方)

予之族,源自于江西而寄籍于湖南。予之祖,择桃北石溪而家焉,曰大夫第,有麻溪晚渡、龙兴禅隐、五峰夕照、九曲潺湲、晴崖映雪、危岩秋月、空山清涧、十里烟岚、风雨潜潭、霜晨岸柳等十景。予居处其间,一十七年。幼时牛背吹笛、田塍采芹,雨后白鹭、烟中红楼之美景,至今不忘。故追忆作篆,是为无限家山。美矣。

八、书斋闲适(印拓139方)

清代心斋居士张潮,于《幽梦影》中如斯说“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亦用一联说“闲”:

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

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古人之闲适,有焚香、品茗、鼓琴、栽花、种竹云云。其中品茗一闲,若以明代青藤道士徐渭之格式做来,则当世天下无一喝茶处矣: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予生也微,尤不以治生为务;故所谓闲适者,心闲也。凡此入印者,是为书斋闲适。宜欤?!


改记


2009年7月,小儿自漳江小学毕业,进入文昌中学;20127月进入桃源一中。夫人说,小孩小学六年,没有父亲陪伴,有妈妈相随,没有问题;初中、高中六年,应该父母相伴。所以,我结束自1986年开始的流寓生活,在桃源县城定居下来。虽然凡事仍由夫人操持,我则在几家房地产公司谋几个柴米油钱;但夫人说,这样就好;小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两年后也说,虽少不了“冲突”,但仍谢谢父母尤其是父亲六年的陪伴。

所以,这六年间,我与儿子的相伴,实则只是一个“如影相随”的“父在”概念罢了。我做我的事,夫人做夫人的事,儿子读他的书。

我不会牌艺,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喜欢的“无益之事”:读书是无益的,所以每晚临睡之前,不读几页纸质书,就无法入睡;写字、作印是无益的,除了网上“有限”的有偿“书印生意”,其余都做无用之日课以及每天的“毛笔日记”。

赋诗、填词、制联更是无益的。师大中文系先师吴公容甫先生曾有绝句云:

岂有豪情似旧时,愁如江水泪如丝。

屯田侘傺东坡老,误尽平生是作诗。

“奉旨填词”中的柳永、“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尚且于“欤兮盛哉”的有宋一代,偃蹇一生;我以布衣之身,闵余小子,欲作“三立”之想,岂可得乎?

今年九月,桃源县诗词楹联学会诸名儒耆宿,一本奖掖后进之心,推荐我在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诗词云》网络平台注册并发表诗联作品。

我平生耽于文字,积累篇什亦多,但无一付梓。一者所写文字,大抵归于“穷愁自喟”之类,“社会价值”不大;二者穷,没有余资作“扬名立万”之计;三者如今乃信息爆炸时代,“著书立说”已非难事,“舞文弄墨”已成全民动手之势,不再是“读书人”的专利了。所以积什愈多,于“名山事业”愈发失却了傲娇与自信。

到底积习难改,于是决意把自己多年来的积什,经过订正、归集,一一贴在“诗词云”上,权作个人“作品汇集”;不知得偿所愿否?

这就是改《观斋印蜕》为《沅上印裒》的因由;只不过从由三千余方印拓中选订的四百二十三方《观斋印蜕》,变为三十三方的《沅上印裒》而已。


     时维二0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初稿

     岁次 辛丑孟冬 中澣         定稿

     桃源诗隐 默子 记于 陋里馆晴窗下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