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夜披《新唐书》,至太和九年条,见安史乱后,牛李构衅,阉寺擅权。时维惊蛰,玄雪覆野,春稼荡然,饿莩载途。而太仓之粟红腐鼠啮,朱门之宴钟鼓喧阗。感夫贞观之遗泽犹存,甘露之腥风未弭,因效杜陵《赴奉先咏怀》之遗意,成兹篇什。
太和甘露咏
惊蛰寒凝九野眠,春深雪重压荒田。
垄间新蘖悲畴瘠,陌上羸农祷岁虔。
寺廪粮盈仓鼠硕,侯门筵乱蜡灯阗。
忍闻冻馁填闾巷,犹奏韶箾颂醴泉。
注释:
1. 韶箾
【典出】
①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舜帝之乐,以箫韶九成象征文德教化)
②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赞其 "尽美矣,又尽善也")
【乐制考】
上古六代乐舞之一,又称《大韶》,周代用于祭祀大典,舞者执龠(排箫)而舞,故又称 "韶箾"(箾为舞者所持竿状道具)。
【政治隐喻】
唐代太常寺设 "雅乐部",每逢朝会、祭祀必奏《韶乐》,《唐会要》载文宗曾 "亲制《云韶乐》,以追慕上古"。
【诗中反讽】
表层:以 "韶箾" 代指朝廷演奏的祥瑞雅乐;
深层: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同调,暗含 "朱门酒肉臭" 的批判;
暗指唐文宗时期 "甘露之变" 后,宦官仇士良等仍以 "太平盛世" 粉饰朝政(《旧唐书》载事变后 "京师匈匈,帝不得安",而宦官 "仍命乐官作《云韶乐》,慰谕士庶")。
2. 醴泉
【典出】
《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此谓大顺。"(郑玄注:"醴泉,泉味甘如醴,王者修治则出。")
【祥瑞体系】
汉代《春秋元命苞》将 "醴泉" 列为 "王者德至渊泉" 的象征,与 "甘露"" 嘉禾 "并称" 三大嘉瑞 "。唐代《开元礼》规定:" 凡祥瑞,皆辨其名物,录送史馆。"
【唐代史实】
太宗贞观年间,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因醴泉涌出得名,成为贞观之治的象征;
文宗太和年间,宦官王守澄为彰显 "政绩",曾伪造 "醴泉出大明宫"(《资治通鉴・唐纪》)。
【诗中双关】
明指:传统意义上的祥瑞之兆;
暗喻:与诗题 "甘露" 呼应,构成 "甘露之变"与 "醴泉祥瑞" 的血腥对照;
化用杜甫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赴奉先咏怀》),揭露 "祥瑞" 背后的苛政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