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破阵子・霜蹊失路 [词]

峭茜     发布时间: 2025/3/20 11:37:41
阅读:89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时维春月,行漓水之湄。见林花谢早,残红委泥,忽忆束发诵郢雪之章,壮岁踏霜蹊之辙。今中年投闲、家徒四壁、裘敝金尽,生涯困顿,触物兴怀,怆然涕下。因赋此阕,用遣幽衷。
关键字
破阵子 残红 霜蹊 失路


破阵子・霜蹊失路

林萼辞春谢早,残红委地沉泥。

旧袂缠荆痕暗结,瘦骨支筇鬓已丝。独徊漓水西。

束发曾歌郢雪,悬车空钓磻溪。

箧底云笺凝血色,劫后方知万事非。夜阑闻子规。

注释:
1. 漓水
典源:《水经注·河水》(卷十六)载「漓水出陇西郡大夏县西北溪,东南流径大夏县故城南」。
地理考:即今甘肃省临夏州境内大夏河,黄河一级支流。古名漓水,藏语称「桑曲」,源于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7152平方公里。
2. 悬车
典源:《晋书·刘毅传》(卷四十五)「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本义:汉代「致仕悬车」制度,官员七十岁致仕时将车驾悬挂,后成退休代称。
词用:反典为喻,将中年失业赋闲比作非自愿的「悬车」,强化被迫投闲的屈辱感。
3. 郢雪
典源:复合典故。本体出自《战国策·楚策》「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喻体化用《文选·宋玉对楚王问》「阳春白雪」典故。
意象系统:构建「高雅艺术-知音难觅-理想失落」三重意涵,暗合宋玉「士不遇」的文学母题。
词用:以「郢雪」喻指未竟的理想抱负,形成才学与境遇的反差张力。
4. 磻溪
典源:双源互证。《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垂钓事;《水经注·渭水》载「磻溪中有泉,谓之兹泉,即太公垂钓之所」。
地理考:今陕西宝鸡陈仓区伐鱼河,现存清代「孕璜遗璞」碑等文化遗存。
词用:形成「隐者待时」与「困顿失业」的双关映射,暗含对际遇不公的诘问。
5. 子规
典源:层累型意象。《华阳国志·蜀志》载杜宇化鹊传说;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确立文学意象。
文化符号:融合「亡国之君精魄」与「泣血哀鸣」的双重象征,在宋词中定型为悔恨悲情载体。
词用:借昼夜啼鸣特性,构建时间维度上的持续苦痛,强化中年蹉跎的不可逆性。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