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窉窝,乡愁密码
好问者学
友人赠我一笼鲜,碧翠清香软糯甜。
八个窝窝藏密码,乡愁串串串榆钱。
并附
:友人一一才女刘晴美丽乡愁散文:
妈妈又寄来了老家的榆钱,下班再晚,也要蒸一笼尝尝鲜……
榆钱窝窝:一枚青绿的乡愁密码
汪曾祺笔下"嚼春"的欢愉,迟子建文字里蒸腾的乡愁,都在一枚窝窝里得到安放。异乡游子咬开暄软的窝窝时,尖泛起的何止是榆钱的清甜?分明是母亲站在榆树下踮脚采摘的身影,是柴火灶前翻腾的雾气,是童年争抢第一笼窝窝的嬉闹。那些散落在岁月褶皱里的光景,此刻都随蒸汽氤氲而起。
在钢筋森林里复刻这道春味,总觉少了三分灵气。或许乡愁本就是不可复制的原浆,非得用老屋门前的榆钱,井台边的石磨,配以经年的等待,才能酿出记忆里纯粹的味道。每个咬开的窝窝里,都藏着半部迁徙史,记录着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跋涉时,那些遗落在阡陌间的草木密码。
当最后一片榆树林隐入开发区的地平线,我们仍在每个春天固执地寻找那抹青绿。蒸笼揭开的刹那,飘散的何止是食物香气?那是正在消逝的农耕记忆对现代人的温柔叩问,是根系对枝叶的深情呼唤,是无数中国人用味觉书写的、永不褪色的乡愁史诗。(文/刘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