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主题诗赛作品评选结果揭晓 [文章]

梁怀宇     发布时间: 2025/10/15 14:21:45
阅读:27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关键字
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主题诗赛作品评选结果揭晓
(主办:藤县第一诗社---新庆金牌诗社)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9月3日上午,我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庆诗社、新庆书协以此为主题举办诗赛,与国家的纪念活动一样,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此次诗赛,共收到参赛作品近两百首。为扩大获奖面,我们按绝句、律诗两个级别,分别评定状元1名、榜眼2名、探花3名,以及优秀奖若干名。对进入三甲的作者予以颁发电子奖状和奖金,获优秀作品奖的作者,予以颁发电子奖状。奖金以红包形式在新庆诗社群发放,尚未加入新庆诗社群的获奖诗友,请尽快入群,以便领取奖状和奖金。


这次诗赛,对作品的要求是:从小切口进行细节描写,见事见人见物,有真情实感,以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每位作者只能获其中一个奖项,以最高奖项为准。评选的原则是:言之有物(人)、言之有景、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以上四项基本原则全部满足的为状元候选,满足三项的为榜眼候选,满足两项的为探花候选,只满足一项的为优秀候选。以上四项原则无一满足的,或者出律、出韵、拗而不救的,均不入围。据此,评委们对参赛作品进行初选、评分、排序、合议等环节,最终选出了获奖作品。由于评选团队的水平有限,评选结果如有遗珠之憾,敬请海涵。

藤县新庆诗社

藤县新庆书法家协会

2025年10月

绝句

状元


祭拜烈士墓有感

胡冰琪

青松作伴守碑前,白菊常新慰九泉。

十四年间驱虎豹,如今春色满山川。

新庆书协岑子昌书法


简评:

此诗以凝练意象传递深沉缅怀,通过“青松”“白菊”的肃穆意象与“驱虎豹”“春色满山川”的时空对照,构建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空间。起承两句以松柏常青象征烈士精神不朽,白菊清雅暗合祭扫的圣洁心境,视觉与情感双重渲染庄重氛围;转结两句“十四年间”与“如今”的今昔对比,既浓缩革命历程的艰辛,又凸显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历史纵深感鲜明,尤其是尾句“春色满山川”,以丰美的景色告慰英灵,暗喻当今盛世已如英烈所愿。全诗起承转合自然,语言简练流畅、意蕴丰沛,较好地把握了祭扫诗“哀而不伤、继往开来”的基调,真正做到了有物、有景、有情、有理。

新庆书协梁武华书法

绝句榜眼一

对日作战之收复昆仑关

李其泽

险关克复固邕门,苦战兼旬喋血魂。

二百师雄肝胆壮,此昆仑亦彼昆仑。

简评:

诗以凝练的语言还原了1939年昆仑关战役的核心场景与精神内核,既具历史纪实性,亦含家国情怀的深度表达。

起承两句回顾了昆仑关战役的过程和场景,勾勒出战士们为国捐躯的悲壮画面,奠定了全诗肃穆沉郁的基调。转句则以担任主攻任务的200师为描写对象,以“肝胆壮”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结句运用双关手法,既指眼前被收复的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关,更象征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精神高峰。此诗歌并未单纯罗列战史事迹,而是以具体的战场意象将昆仑关的战略价值与中国军人的精神品格有机结合,通过“空间”与“精神”的双重呼应,赋予昆仑关以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屏障,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精神地标。虽然在“有情”方面有所欠缺,但也做到了“有人、有物、有景和有理”。

新庆书协梁武华书法

绝句榜眼二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抒怀

周扬

秋风轻拂宛平天,带露黄花缀墓前。

昔日枪声虽已杳,卢沟晓月记当年。


简评:

硝烟散尽,宛平犹在;黄花带露,英灵不朽。此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历史记忆,通过“宛平天”“黄花缀墓”等意象构建出肃穆的纪念空间,形成时空交错的抒情张力。起句“秋风轻拂”既暗合北平秋景的萧瑟,又隐喻历史长河的沉淀。承句“带露黄花”以花之清冽对应烈士英魂,赋予祭扫场景以诗意化的庄严。转合两句通过“枪声杳”与“晓月记”的虚实对照,将抗战烽火凝缩为永恒的历史坐标,既点明事件发生地,又以自然永恒反衬人事变迁,使全诗在方寸之间完成从具象场景到抽象精神的升华。作品较好把握了纪念诗“以景载情、以情启思”的创作规律,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新庆书协岑子昌书法

绝句探花一

抗战胜利80周年

陈英训

浔江碧水映吴钩,杀敌何妨热血流。

八十年来天地换,犹凭众志护金瓯。


简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人李贺的诗句,至今读来依然让人热血荡胸豪情万丈。藤县也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浔江绣水流传着许许多多抗击日寇的英雄故事。此诗以凝练笔法勾连历史与现实,通过具体意象构建时空对话。起句以地理意象与冷兵器的碰撞,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张力。承句以直抒胸臆的豪情,浓缩无数英烈舍生取义的悲壮,其中“何妨”二字更凸显视死如归的气魄。转句则完成了历史纵深与现实使命的衔接,结句则升华主题,将守护疆土的意志从个体热血升华为民族意志。全诗语言雄健却无口号化倾向,家国情怀的抒发通过具象化描写,达到了“有物、有景、有情”的要求。

新庆书协成儒鸿书法

绝句探花二

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颂

李彦良

东亚共荣阴险多,南京屠杀血成河。

军民抗战驱倭寇,捍卫和平奏凯歌。


简评:

此诗以简明叙事勾勒抗战历史脉络,通过“共荣”与“屠杀”的强烈对比,传递对侵略本质的批判与民族抗争精神的礼赞。起句直指日本军国主义以“共荣”之名行侵略之实的虚伪性,“阴险”二字精准地揭露了其政治欺骗性。承句以具体意象还原惨痛的历史场景,从起句的抽象叙述转化为视觉冲击,使情感张力得到强化。转合两句则构成了从苦难到胜利的叙事闭环,浓缩了十四年浴血奋战历程,同时升华主题,将抗战意义锚定于和平与正义。全诗语言平实却饱含历史纵深感,在军国主义幽灵未散并有死灰复燃之势的当下,诗无疑为我们敲响一记勿忘历史的警钟。

新庆书协卢颖才书法

绝句探花三

过卢沟桥

李华

月色苍凉恨未消,雄狮怒目镇沟桥。

目投斑驳弹痕处,怎忘当年战鼓嚣。


简评:

卢沟桥是中国开始全民抗战的标志性建筑物。此诗以凝练意象勾连历史记忆,通过“雄狮”“弹痕”等符号构建时空对话。起句以冷寂月色为底色,将自然景象与历史愤懑交织,奠定全诗沉郁的基调。承句赋予石狮以动作,化静为动,堆叠起历史场景与精神图腾的双重互构。转句通过“弹痕”这一战争遗存的具体描写,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场景,结句以听觉通感强化历史现场的震撼力,展现对民族苦难的铭记与抗争精神的传承。

新庆书协吴华飞书法

二、律诗

状元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抒怀

甘毓聪

八秩风霜记忆存,毋忘国耻告儿孙。

松花江染同胞血,山海关留倭炮痕。

万里长城凝铁骨,一声怒吼聚忠魂。

王师降服东瀛日,九曲黄河岂可吞。


简评:

铭记历史,毋忘英烈。诗人以凝练的笔触面写出了侵略者的残暴猖狂,歌颂了中华儿女在军国主义铁蹄下不屈抗争的民族精神。首联穿透历史纵深,通过“风霜”隐喻抗战的艰辛历程,把历史记忆告知儿孙,则形成民族精神代际传承的闭环。颔联选取东北、华北抗战的典型地理坐标,以具象化场景还原战争创伤。颈联将长城的物理实体升华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内核,和团结抗日的集体意志。尾联通过正义战胜邪恶,来体现中华民族以血肉筑成的长城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民族意志。结句“九曲黄河岂可吞”的磅礴意象,召告一切侵略者:泱泱华夏,不容侮辱、不容侵犯。

新庆书协吴华飞书法

律诗榜眼一

咏家乡抗日人事

朱伟坤

朱家两杰率乡兵,卫国保家多次赢。

五架头前冲敌阵,泗州畔尾爆枪声。

凤村路上硝烟起,桥四田边号角鸣。

二将沙场身许国,毙倭十九显威名。


简评:

1944年10月,藤县濛江镇双底村乡绅朱保藩和朱秀彩,组织抗日自卫队,在本乡五架头、桥四垌和泗洲尾以及邻乡古龙的金凤村伏击日寇,先后毙敌19名,俘虏1名。此诗以家乡人、家乡事入诗,生动叙述了当年乡亲抗日自卫的英勇事迹。全诗以家族记忆折射民族抗争,为地方抗战史留存了鲜活的诗歌证言。若在语言文字方面再精雕细琢,应能更上层楼。

新庆书协卢瑜昌书法

律诗榜眼二

长城感怀

周子惠

雄垣斑驳沧桑印,曾驻鹰扬虎勇师。

血淬金戈威自凛,志凝铁骨气长垂。

风云未改忠魂在,岁月狂歌赤子持。

目睹山河铺锦绣,犹怀龙脊建基时。


简评:

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之钢铁脊梁。歌长城之伟,实为歌中华民族之伟。此诗以雄浑笔触勾连历史与现实,通过虚实相交的意象构建时空纵深,展现长城作为民族精神标志的永恒价值。首联以沧桑城墙的实体与历史记忆的想象重现长城抗战场景动态生命力。颔联将战争残酷性与精神不朽性凝练升华为“长城精神”中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颈联则把历史记忆进行当代转译,突出抗战精神谱系的传承。尾联以今昔对比,既展现长城守护的和平图景,又暗含对文明根基的深层叩问。全诗气势雄浑,虽然略嫌抽象,但仍不失为好诗。

新庆书协圆一书法

律诗探花一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感赋

尹德贤

烽烟曾碎旧金瓯,八秩沧桑印血仇。

铁马冰河凝史册,旌旗晓日耀神州。

卢沟石冷弹痕在,禹甸风高剑气浮。

今列雄兵三万阵,海天同仰曙光流。


简评:

此诗以凝练的时空叙事与雄浑的意象组合,构建了历史反思与当代使命的共振空间。首联以“旧金瓯”象征国土沦丧的惨痛,通过“碎”与“印”的动词张力,将战争创伤转化为永恒历史记忆。颔联以冷暖色调的时空对照,浓缩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卓绝和抗战胜利的光明意象印证“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本质。颈联选取七七事变与当代国防两个时空节点,构成历史警示与民族精神的交叠。尾联以宏阔视野收束全篇,将历史记忆升华为强军兴军维护和平的时代担当。全诗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古典格律中注入现代国防意识,展现了抗战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演绎。

新庆书协圆一书法

律诗探花二

抗战胜利颂

李醒华

硝烟远去忆峥嵘,耳畔犹闻枪炮声。

地道壕边歼日寇,平型关上伏神兵。

丹心化作捐躯志,碧血凝成报国情。

八十周年歌胜利,毋忘历史警钟鸣。


简评:

丹心碧血,报国之情;硝烟远去,警钟长鸣。初读此诗像是推开一扇蒙尘的历史木窗——硝烟味混着泥土气扑面而来,枪炮声在耳畔渐次清晰。这首诗最动人处不在宏大叙事,而在“忆峥嵘”三字里藏着的温度:它不是战史的罗列,更像老战士坐在炕头唠嗑,用“地道壕边”“平型关上”这些抗战遗址,把十四年抗战的苦难与荣耀揉进家常话里。整体看,这首诗像个粗陶碗,盛着最浓的乡愁与最烈的热血——它不追求釉彩光鲜,却用最土的泥、最真的火,烧出了中国人心里最珍贵的那点念想:铭记,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让脚下的土地,不再长出荆棘。

新庆书协圆一书法

律诗探花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钟承岚

中华昔日满痍疮,反法西斯主战场。

国共同仇倭寇灭,河山并泣史碑伤。

岭头花放犹凝血,枕畔鹃啼每断肠。

世界和平吾所愿,炮程之内五星扬。


简评:

此诗就像一坛陈酿的酒,初尝是历史的苦涩,细品方觉回甘里浸着希望。首联一句直接撕开历史的伤疤——那道被战火啃噬得千疮百孔的伤口,二句却把贡献覆盖在苦难之上,不煽情却有力。颔联解开抗战胜利的密码,国共合作拧成一股砸碎侵略者铁蹄的力量。颈联是诗眼所在,岭头的花开得再艳,总让人想起那是烈士鲜血浇灌的,而传到枕边的杜鹃悲鸣,每一声都像在呐喊“还我河山”。尾联收得干净,我们期待的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的,是有人替我们把战火挡在了门外。

新庆书协圆一书法


收稿:李华 陈远扬 卢颖才 李振连

序言:卢瑞昌 南歌子

编辑:梁怀宇 陈远扬

审核:莫芝海 李灵基

出品:藤县新庆诗社 藤县新庆书法家协会

注释: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