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浅论屈原《怀沙》的写作特点 [诗论]

笑破红尘     发布时间: 2025/3/31 11:53:38
阅读:8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浅论屈原《怀沙》的写作特点


浅论屈原《怀沙》的写作特点*


  2025年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逝世2302周年,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时,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在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的人生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这不仅符合楚国的利益,同时也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他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章》等作品,都印记着他的生命的轨迹。

屈原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九章·怀沙》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诞生的。


何其芳先生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

《怀沙》是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中第五篇。作品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怀沙是屈原用泪血凝结的心诗;也是他在临终前所作的绝命词。从诗的艺术手法上看,《怀沙》之写作有怎样的特点呢?

关于《怀沙》的写作特点,本文主要论及三个方面:

(一)语言民歌化


 在语言形式上,《怀沙》的语言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文之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每句五、六、七、八字不等,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诗的表 现力。更便于淋漓酣畅地抒发感情,而不受字数约束,这是民歌一个显著的特点。《怀沙》诗句中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 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形象地表达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例如:

           1重华不可遌(è),孰知余之从容”明君舜帝不再遇啊,有谁知道我雍容大方,气定神闲);                                                                                            2离娄(鲁班)微睇兮瞽(gǔ)以为无明离娄微微闭着眼啊,盲人说他是瞎眼汉);                                                                                                    3)“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想那小人鄙陋又愚顽啊,根本不知我心良善);

          4)“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我外表质朴心豁达啊,众人不知我出众的才干)

(二)比兴象征化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借眼前景物起兴,烘托欢乐祥和之气氛。首二句乃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三、四句则是所咏之本体,诗中的“兴”句,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桃”和“花”,“此物”则是“之子”和“室家”。用桃树的花比喻新娘年轻貌美;用桃树的果实比喻多子孙;用桃树的茂盛比喻家族兴旺。女子出嫁,祝贺她得到美满的姻缘。

钟嵘《诗品序》云:“因物喻志,比也” ;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的比兴手法 是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屈原继承《诗经》比兴传统,则对它作了重要发展。首先,它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因此,《怀沙》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 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怀瑾握瑜”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例如:

     1)“刓(wán)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以“物可变方圆”,比兴“自己气节不变”。)
     2)“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用“木匠按墨线,照规矩施工”,比兴“自己的志向不改”。)
     3)“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用“自己的文采被埋没”,比兴“遭庸人的误解”。)
     4)“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用“玉与石混杂共生”,比兴“世道溷浊,不辨真伪”。)
      5)“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把“自己的才华智慧被冷落”,比兴“报国无门”。)

      6)“伯乐既没,骥焉程兮。”(以“相马人死了”,比兴“自己的才干,再没有人赏识了”。)
  (三)虚字口语化

在语言形式上,《怀沙》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其”、“所”、 “以”、“而”、“也”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如 “兮”:

“兮”是比较特殊的语气词,有较浓的方言色彩,多用于韵文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甲、用在句中:

     1)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初夏的江水一片汪洋啊,草木繁茂莽莽苍苍。);

     2)“伤怀永哀兮,汩徂(gǔ c ú)南土”(痛心啊,止不住的哀伤,我急急地奔向南方);

     3) “眴(shun)兮杳杳,孔静幽默”(举目四望一片昏暗啊,死一般沉寂听不到一丝声响。);

     4)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章程规划早已出之笔墨啊,当初图谋的经国大法不能改移。)。

乙、用在句末

     1)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浩浩荡荡的沅水湘水,各自奔流向前涌啊。);
     2) “ 修路幽薮,道远忽兮”(漫长的道路多险阻,它是那么渺茫遥远啊。);
     3)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我怀抱一颗忠心和真情,却孤独无依没人来相伴啊。);
    4)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相马的伯乐已经死去,纵有千里马又有谁来分辨啊)。

例二,如“之”:

“之”是一个多类词,主要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用于代词,是用来指代人、事、物,常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1)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人称代词:五彩而被人暗藏,瞎子说不漂亮。);

       2) “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人称代词:就遭祸我也不悔改,要为后人留下榜样)。
第二种用于助词:主要作结构助词,但也有一些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1)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村里狗子成群,不常见的便要狂吠。)                                                                                                 2)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定语标志:我文质彬彬,表里通达,谁都不知道我出众)。

      3) “重华不可遌(è)兮,孰知余之从容”((定语标志:舜帝已死,不可再生,谁都不知道我雍容气度。)

      4)“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定语标志:我鸿才博学,可为栋梁,谁都不知道我内容。) 

      5)“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调节语气:各人禀赋有一定,各人的生命有所凭。)
第三种用于动词:相当于“去”、“往”、“到……去”等。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作谓语: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例三,如“其”:

代词,表示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作定语。

     1) “巧倕不斫(zhuó)兮,孰察其拨正。”(人称代词:工垂巧而不动斧头,谁知合乎正轨?)
     2)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指示代词:自古来,贤圣不必同时,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3)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指示代词:像贪路赶掉了站口,已到了日落黄昏时候。)

例四,如 “所”:               

     “所”字有指代作用,但它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 “所字结构”,所以它不是代词而是结构助词。

     1)“易初本迪(道理)兮,君子所鄙。”(“所+动词”:随流俗而易转移,有志者之所卑鄙。)

     2)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所+形容词”是那些人们的无聊,不知道我所爱好。)                                                                                           3)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所+形容词”村里的狗子成群,不常见的便要狂吠。)

4)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所+动词”我鸿才博学,可为栋梁,谁都不知道我的内心自省。)

例五,如“以”:                  

     它和名词、代词等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可放在动词之前,也可放在动词之后,可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方式、条件、发生时间和凭借的工具等;还可用作顺序,有时可以和“而”互换。被连接的两项,或表目的,或表结果,或表方式。《怀沙》中的“以”常与“为”连用成“以为”或“以……为……                                     1) 刓(wán)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虽说方的可以削成圆啊,可正常的法度并不因此而废弃。

     2) “离娄(鲁班)微睇兮瞽(gǔ)以为无明。”(动词:离娄微闭着眼睛,盲者说他的目盲。)

     3)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动词:白的要说成黑,高的要说成低。)

     4) “重仁兮,谨厚以为丰。” (动词:我仁之又仁,义之又义,忠诚老实以充实自己。)

     5)“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动词: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例六,如“而”:                                                                                                                                                                                                                连词,古文中连词很多,使用得很广泛,用法灵活,能表示多种关系。

顺接关系。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就”、“才”、“又”、“并且”、“而且”等。

    1)“郁结纡轸兮,离愍(mǐn)而长鞠。”(心里的忧思难忘,何时能恢复健康?)

    2)“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反省我的志向,遭受委屈又何妨?)

    3)“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责任大,担子重。才使我担任不起。)

    4)“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抑制着心中的愤恨,并且求得自己的坚强。)
,表示假设关系。常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相当于“如果”。

    如:“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如果遭祸我也不悔改,要为后人留下榜样。)

 例七,如:“也”

“也”字用在句末,主要表示判断、解释、确定等语气,相当于“了”、“啊”等,或不译出;“也”字用在句末,还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呢”、“呀”等。

   1)“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村里的狗子成群,不常见的便要狂吠啊!)
   2)“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把豪杰说成怪物,是庸人们的口胃了!)
   3)“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自古来,贤圣不必同时,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4)“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夏禹和商汤已经远隔,就追慕也不能再世了!)

 





 





注释:注:本文原为2015年4月25日在武汉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上的讲稿《与楚共存 以死抗争——读屈原《九章·怀沙》一得 》,此次发文乃节选其中第三章《怀沙的写作特点》补充编辑。

作者:宋时盛(昵称,笑破红尘),
住址:武汉市汉阳区燎原悦府二区四栋二单元1402室
邮编:430050
电话:13477044050
作者简介:

宋时盛,(昵称,笑破红尘)。湖北大学物理系毕业,电气工程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其诗词作品在全国报刊杂志、网络博客发表诗词作品四百余首,文论六篇,兼有诗评、短篇小说、新诗、散文、格言发表,荣获多种奖项及荣誉称号四十余次。著有《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合著)。自传及作品入编《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年谱暨历年精品荟萃》。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