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洛阳牡丹之荷包牡丹的传说(三) [诗:七绝]

朝阳     发布时间: 2024/4/18 0:08:39
阅读:415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一组关于洛阳牡丹的美图
关键字
荷包牡丹、阿姑、鸳鸯荷包

荷包牡丹的传说


山西运城   蒲超


阿姑碧玉正年少, 

意中青年心里留。 

信物荷包成念想, 

鸳鸯成串挂枝头。

注释:《平水韵》平起/下平十一尤/二、四句,尾字押韵。
(1)碧玉:古代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
(2)枝:牡丹花枝。
(3)鸳鸯:代指荷包。一种心形荷包,上面刺绣一对鸳鸯。

依据的材料附下:
传说唐代终南山北麓有座古泉山,山下有个小村十年九旱,自从有位名叫阿姑的姑娘开掘了三眼山泉,才有了长年不涸的溪流,使这里山林茂密,百姓丰衣足食。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将村子命名“阿姑泉村”。有诗颂云:“古泉山下阿姑泉,水汁清纯又甘甜。相传阿姑掘三井,从此清泉美名传。”由于有了泉水,村里也以种植牡丹而遐迩闻名。当年阿姑芳年二八,美丽聪慧,爱慕她的青年自然很多。村里还有一个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绣个鸳鸯荷包,送给男方作为信物,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而阿姑所绣的荷包,花卉图案更是栩栩如生,竟然会有真蝴蝶飞落上面。于是给她提亲者几乎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其家人婉言谢绝。原来阿姑自有钟情的青年,可惜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阿姑日盼夜想,便每月绣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且挂在院内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竟然变成了“荷包牡丹”。后来那位青年终于回家,俩人结为亲眷,白头到老。而荷包牡丹的故事,却因此千古流传。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