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还是叙事
唐朝时是写诗的盛世,好像人人都愿写诗,人人都会写诗。宋呢,又是词的盛世,与唐相应。而现在之中国,因为对自己历史文化自豪,又仿佛回到了唐宋,人人愿写,可好像又有些不同。不知是否好诗让古人写尽了,今日写诗的人竟分成了两派。一派写景,仿佛要将景写出美艳,一派叙事,要将事更简白的述说。可是两派写的都很好,但仔细品来又有些不对。而在我看来景也好事也吧,只有情,意,思,融入才是好诗词。只写景无事无情,好像没有了诗的韵,而只叙不炼,又好像没有了诗的美。故写诗因情予事,情予景中,而后炼字,方称好诗。
如“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是好景吗,是!但也被苏轼批评为“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至于反例又如田园诗祖陶渊明,写景极好,但往往皆情融景之中,方让人读之,品之,极好,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看只有景,但再看时,是融入了陶渊明的“天人合一”思想。故觉得好。
再言“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泉。 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是叙事了但没有任何人说是好诗。亦是无情在其中。看白居易,虽其诗称为老孺皆懂,但品来,也是因为诗有情,有意,有思,方被众人认可。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简易看懂,但融入了白居易对通过农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控诉,直指赋税之重的意。故言名句,言好诗。
所以在现在诗词人们大多都被其景,事限制。
而无融情,融意,融思。故我在此倡导不必先写好,写妙,但一定先融自己所思,在其中。愿我中华盛世长明,愿人民们再一次爆发出文化的高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