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言 隔 阂 害 死 人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着辽阔的幅员,14亿之多的人口,方言众多。这样,在交流中就很不方便,闹出的许多笑话也是可以车载斗量的。
一个国家级美女记者在咸丰县坪坝营景区问一个农民:“老大爷,听说你们这里有野猪啊!”那个老大爷也别着京腔说“是的啊,那天我在皮头犁田,听到下头刺栊栊里头噼噼噗噗地响,我就薅哒一个癞子岩嘿起锭起去,那野猪扑爬连天就唰哒,我一纵步儿飞下坎去,就在后面扯起趟子擂。擂到二八栏杆,我撘一斤斗,差点儿搭脱皮哒,我就各草鞋鼻子掉头哒!懒擂得哒。"他那腔调,还是像普通话语音,但是他的词语全部是方言词语。我们只好给记者充当 “翻译”。:皮头(上面),刺栊栊(荆棘丛)噼噼噗噗(象声词),薅哒(捡起)癞子岩(不规则的石头)嘿起(使力)锭(用力扔),扑爬(摔跟头)唰哒(跑了),一纵步儿(纵身),扯起趟子(放开脚步)擂(追)。二八栏杆(半途),撘(摔)一斤斗,脱皮(死),草鞋鼻子掉头(往回走)。虽然我们解释半天,人家好像还是云里雾里的。
再看,一群外地人在咸丰街头买早餐:“下面多少钱啦?”他问的是,下一碗面条需要多少钱,而且这个人把“下”字读成重音。卖早点的就误会了,理解成脐下三寸的地方,不高兴地回答:下面不卖!客人看了看,有馒头,于是又问:“馍馍多少钱啦?”可是他这方音把“馍馍”读成了“摸摸”。这时,旁边另一个泼辣的少妇走过来收拾这几个人,她不直接说不卖,故意把价钱喊得老高:“摸摸啊?五十块。”这几个人吓得一跳:“这么贵呀!”再往旁边一看,还有水饺,于是又问,“水饺多少钱?”可是这口音听起来是“睡觉多少钱”,这少妇说,睡觉啊?二百五。几个人怒气冲冲:嚇死个人,开黑店是不?骂骂咧咧地走了。到另一处,几个人一合计,干脆,人类最简捷的交际工具——口语,不要了,打哑谜。一手拿着钱,一手指着面条或者馍馍、水饺,又拍一拍钱这样来表达、询问。终于吃上了早餐。
嗯,国家推广普通话,确实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甚至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推广普通话也是各行各业自身建设的内在需求。推广普通话能够提高员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整体修养,促进企业和行业的文化建设,帮助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然,从文化、学术的角度,从维护文化多元性、丰富性角度出发,我并不反对对方言的研究、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