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编 辑 部 的 故 事 [散文]

丁德煜     发布时间: 2022/8/21 23:15:09
阅读:435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丁德煜 编辑部的故事


编  辑  部  的  故 

                  丁德煜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六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时隔二十一年,《新编辑部故事》带着与经典旧作毅然"决裂"的全新面貌又与观众见面了。可见《编辑部的故事》的社会影响曾经是那么的强烈与深刻。

我是个乡巴佬,之前少有地方能顺利收到电视,带着两个孩子承载着身心的双重疲惫,少有时间能够看电视。到县报社后偶尔听到同事们津津乐道《编辑部的故事》,于是想到我们自己的编辑部也随时有故事,早就想把这些点滴记录下来佐证那段难忘的岁月。20年后的今天,我竟然突然来劲儿,我的《编辑部的故事》终于脱胎。

1998年春,我这条烂鱼充数到咸丰报社编辑部那塘塘里。那是一段忙碌自然也是充实的岁月,是一段思绪飞扬、苦中有乐的岁月,是一段积淀了无数或者痛苦、或者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的岁月。今天我要揭秘的就是那些语言文字方面的真实的、好玩儿的段子。至于还有许多更值得记录的、有人生价值的故事,也许再也提不起笔。

且看,编辑、校对人员虽然拉网式检查,那些错别字仍然防不胜防,烦不胜烦,无孔不入。当时,电脑打字刚刚兴起,印刷厂有“专员”给我们电脑录入,一律是用“五笔”输入。某天报纸清样出来,笑话随即出来,一句“日子越来越舒服”,其中“子”字那一横掉了。正在大家笑得眼泪婆娑时,电视台一少女记者走过来,拿过报纸,反复阅读这句话,疑惑不解:这有么好笑的?这有么好笑的?我们胡总作为长辈随即骂道:背时姑娘,莫紧到问,报纸递我,走开些!

且看,这是写忠堡的一篇稿件,“书记说,目前该村百分之九十的母猪已经受益”。试问,究竟母猪是受孕还是受益?再问,究竟是母猪受益,还是农户受益?

张总,身为报社副总,也带头将我们的阅读思路带到了沟里,在《记者走边村》栏目里,分配他到朝阳,他写下了“千古名句”:“小两口儿在姜地里干得正欢”,在编辑部传为“美谈”。曾有一段时间我专职做编辑。某君,看起来很阳光,名字亦如秀气的文人,他当时是我们报社的通讯员。人帅,新闻稿件在我们报纸上曝光率也非常高。某次被我逮了个正着:他报道了黄金洞乡的一个致富带头人,这个人开着酒楼、停车场、生猪配种站,多业并举,该君的标题是《幸福桥头幸福人家》,那段时间流行“集什么什么于一体”的表述,因此他的稿子里就来了这么一句“集停车、住宿、配种于一体”。我发现这一“重大”“新闻”后,立即给黄金洞的通讯员杨秀文打电话核实:这个老板是不是开的妓院啊……我自己也未能幸免。那次团年,酒酣耳热之际,我开始给报社领导敬酒,敬酒之前我来了一个铺垫,我自作聪明,自以为俏皮,一则歇后语脱口而出:坛子喂猪——一个一个地来。当时大家哄堂大笑,我还云里雾里的。

还有的错误,纯粹是脑壳搭铁:某君,他的姓氏,拿半边出来,其大数据都登峰造极吓死你。某期报纸出来,他的经典名言旋即出炉:只要思想不滑坡,困难总比办法多。

编辑、校对当久了,有点草枯鹰眼疾的味道,看见印刷品,就戴有色眼镜,并能够迅速发现问题。我们竟然将”魔爪”伸向了上级报纸。某县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平均年龄降到401”的“新闻”被我首先发现。不几天,该报《白杨仔猪奔富路》,又被我率先发现。该报总编来我们编辑部视察,我毫无城府,当面向他进行了“通报”,他也“承认错误”。可是他回去没有几天,该报《仔猪嗷嗷奔富路》又见报了。

那些错误其实都是经过无数次的侦缉、抓捕后的漏网之鱼。每期报纸清样出来,无论编辑、记者都会无私地逐字逐句地搜索,企图将错讹消灭干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百分之九十几的时候我们都付出了血的代价---血汗钱被扣,当然,被扣得心悦诚服。

常常,我们为文章的立意布局、语法修辞乃至一个字、一个标点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谁也没有因为被“揭短”而不愉快。也许,这也算境界吧!

一份夭折的县报的磨砺,成就了我,让我终身游弋在文学创作这五彩斑斓里,梦想成真。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