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毛泽东诗词观
装点河山大异前,人民至上比高天。
同心奋进新时代,赓咏中华风雅篇。
注释: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毛泽东没有专门写过诗论文章,但研究者们精心收集资料,发掘整理出一些关于毛泽东论诗的论文,可供我们参考。《中华诗词》2023年第6期发表了梅岱同志撰写的《毛泽东的诗词观》,为我们学习、研究和运用毛泽东的诗词观提供了更加系统深入的参考文献。
毛泽东诗论有两个特别之处:第一,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评诗和论诗。第二,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因而有着更强的说服力。毛泽东的诗词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格律诗“要发展,要改革”,“不断地推陈出新”。毛泽东说:“因为它从《诗经》以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至今还有人喜欢”,“凡是对人民有好处的东西,人民不会打倒它的”。在毛泽东看来,格律诗的“格”与“律”不能任意打破,它们是历史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打破,否则就成了顺口溜。他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而且,毛泽东不赞成把格律诗叫“旧诗”,认为把诗分成新、旧,是不科学的。把从外国引进的诗,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叫‘新诗’,都是死人的,何‘新’之有?……把格律诗叫‘旧诗’,含有贬义。就我个人兴趣说,我则偏爱格律诗”。但格律诗要发展,要改革。他肯定鲁迅杂文入诗。他提倡诗词语言大众化,他提倡写重大题材,等等。
(二)诗词“要写重大题材”。什么是重大题材?就是革命题材、人民生活。毛泽东强调写重大题材是“诗歌的革命任务”。毛泽东诗词始终聚焦中国革命和建设,几乎全部是重大题材。梅岱评论道:作为文学艺术的诗词,能不能投入社会生活的大潮流,能不能登上民族艺术的大舞台,能不能融入时代进步的主旋律,决定了其地位和价值。
(三)诗人要做人民的代言人。这是毛泽东诗词观中最具根本性的思想。早在1939年,他就指出:“包括诗歌在内,我觉得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现在的东西中,有许多有一种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他以人民为标准评价李白、杜甫、鲁迅。他说李白“为中国人民写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诗篇。”他说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这么看重鲁迅?就是要为中国文艺工作者树立一个榜样:做人民大众的牛,为人民大众写诗。“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诗词不是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是属于人民的大众文化,理所应当为人民放歌抒情。
(四)“诗言志”。1945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轰动重庆山城,诗人徐迟请教如何写诗,毛泽东在徐的小本子上写下“诗言志”三个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被学者认为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毛泽东的诗论中,“志”和“气”是统一的、分不开的,有“志”而不能达,则“气”生。他借司马迁话说,《诗》三百篇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然后他引申开来解释道,“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毛泽东说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其“穷愁潦倒,忧愤满腹”之作,陆游写《卜算子·咏梅》,是因其“陷于孤立”“苍凉寂寞”等。这“志”在毛泽东那里,既包括抑郁不平之气,也包括慷慨豪迈之气、欢喜愉悦之情,即所谓诗词“兴观群怨”的功能。
(五)“诗的语言,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毛泽东对杜甫的诗“口语化”“大众化”极为赞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两句,“这是民间流传的两句极为普通的话,杜甫看出了它的作用,收集起来写在诗中”。毛泽东也曾赞扬白居易“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写出精彩的文艺作品”。毛泽东说:“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现在还有活力的用语。”
(六)“诗贵意境高尚,尤在意境的动态变化”。毛泽东说:“神奇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严谨的平仄格式和对仗,是唐诗的特点,也是诗的意境之所在。”又说:“诗贵意境高尚,尤贵意境的动态变化。”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是毛泽东一贯的文艺思想。他说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七)“诗有达诂”“诗不宜注”。毛泽东指出:“有人说‘诗无达诂’,这是不对的。诗有达诂。”“诗有达诂”,是说诗是严肃的东西,应该有准确的意思,不可随心所欲地解释。毛泽东对一些人误读曲解其诗词,亲笔作批注以说明真情实意。他还说过:“当今有人写的旧体诗之所以不好,就在于需要注解,诗不宜多注解,不能依靠注解。”当然,在诗词鉴赏中,“诗无达诂”可能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所以,他又说:“在对某一首诗的理解和解释,不必要求统一,事实上也不可能统一。”
(八)“为诗不易”“诗贵改”。柳亚子赞美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说:“过誉了嘛!我写的词也是改了又改,远做不到七步成诗哩!”毛泽东曾说,诗贵改,不但自己改,还请人家改。一时改不了,放一段时间再改。毛泽东向“诗友”征求诗词修改意见,用词之恳切令人感慨,如“请予痛改”“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等。
(九)关于新诗。毛泽东主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对于新诗存在的问题,他多次作过剖析,直指新诗的弊处。“现在的新诗,太散漫”“不成形”“不引人注意”。“新诗于民族情感不甚合腔,且形式无定,不易记,不易诵”。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同臧克家、袁水拍谈诗时说:“关于诗,有三条:(一)精炼,(二)有韵,(三)一定的整齐。梅岱评论说,毛泽东谈话到现在早已超过五十年了,遗憾的是,他提出的新诗改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构想和期待的新诗形式即“新体诗歌”仍未形成整体气候,有些新诗离形式感越来越远。但愿会有更多的当代诗人特别是年轻的诗人们,能够从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中受到启发和借鉴,并将其付诸实践。
(摘自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同志2023年6月17日在中华诗词学会五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诗人词家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