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2022年间,因撰写《谢安与长兴洪桥的不解之缘》一文需要,与友人一起专程前往长兴县林城太傅村三鸦岗谢墓拜谒和凭吊,念天地之悠悠,忍不住作此诗。今天偶尔看到,即予补录。
历史上有两位伯夷,都是贤人。第一位伯夷,相传系炎帝神农氏第十四世孙,共工之从孙。因辅佐帝尧颇有政绩,尧欲禅位于他,伯夷固辞,并推荐舜继位。另一位伯夷,相传系商末孤竹君之子。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驾崩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固辞不受;叔齐不愿乱了兄弟之序,也未继位。武王伐纣,二人拦马谏阻而不得。商亡后,二人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谢安年轻时寄情丘壑,屡拒朝廷征召,每以伯夷自比。伯夷,这里借指谢安。
伯夷再起东山日,桓氏图谋梦碎时。
鹤唳风声胡骑遁,鞭投流断晋师嗤。
修塘何必当前誉,立庙皆因去后思。
清远三鸦埋骨地,始知天道不吾欺。
注释: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犯晋,欲成就“秦晋之好”,号称百万。谢安从容淡定,命五弟谢石、侄谢玄、次子谢琰(音yǎn)等率八万北府兵迎敌,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这一战,贡献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半渡而击”等多个成语和典故。此战后,东晋乘胜北伐收复黄河以南故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五胡南侵势头,使晋室国祚得延,为江南地区的休养生息和经济恢复发展赢得了喘息之机,晋孝武帝司马曜也一举成为东晋最有权势的帝王。谢安及谢氏的声望也由此登峰造极。谢安知人善任,辅政期间为朝廷化解了不少内忧外患,但也难免功高遭忌,时帝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奸人乘机构谄,谢安被迫离京出镇广陵,不久重病缠身,他仍以国事为重,调兵遣将以策万全,然后返京,不久在建康病故。是年为太元十年(385年)。追赠太傅,谥号文靖,封庐陵郡公,葬建康梅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安逝后近200年之际,他再次鬼使神差地与长兴“重续前缘”,而且从此不再分开。
南朝陈系长兴人陈霸先所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帝王姓氏为名的朝代。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陈文帝次子始兴王叔陵之生母彭氏病故,乃发谢安冢以葬其母。可叹一代名士,差点儿被暴骸野外!也许是天意,恰好那个时候,谢安的裔孙、山阴(今绍兴)人谢夷吾为长城知县。帝皇家的事没法说理去,但辖县内的事还是一言九鼎的,遂遣人迎其祖遗骸,迁葬于县西南六十里的三鸦冈(亦作岗、山),并立庙以祀。自此,生前因慕湖州“山水清远”而出任吴兴太守,并在任上修筑官塘,使湖长之“民获其利”、“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的一代名宰,因长兴籍帝王家子弟的胡闹和时任长兴知县的裔孙的担当,终于得偿所愿,奇迹般地长眠于长兴的清远山水中。生前慕此地并造福此地,故后两百年魂兮归来并长眠于斯,这是最好的回报,也堪称千古传奇。
这段历史记录在《嘉泰吴兴志》中:“陈始兴王发谢安墓,安裔孙长城令夷吾徙葬于三鸦山。”《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吴兴杂录》、《劳府志》、《石柱记》等及长兴诸志均有类似记载。
梁武帝时有童谣云“鸟山出天子”,江左以鸟名山者悉被凿,三鸦冈风水绝佳且以鸟名,故也遭到被凿的命运。事见《嘉泰吴兴志》:“三鸦冈,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有晋谢安墓。冈中有断处,梁朝有童谣‘鸟山出天子’,故凿焉。”
三鸦冈所在地也因谢公墓而名。查阅诸志尚有记录的,唐为万安乡,宋名谢公乡,明为谢公区谢公乡,清为谢公区。1982年因地名查重由大云乡改太傅公社,不久为太傅乡。2000年并入林城镇,至此,与谢公相关的乡镇建制名不复存在,但太傅村、太傅庙等小地名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