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 戏说云南洱海—
不就山间一个湖,若逢干旱水源枯。
出乎想象自称海,底气何来否决无?
注释:
①说起云南洱海,导游吹得天花乱坠!我作为游客简直不买她的账,难道自己几斤几两你心里一点没数?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4650平方公里都没有称海,你一个小小的洱海252平方公里算得了什么?或者在地图上还不一定看得到你?
②赏析点评/朱海生
一、字面直解
诗人以调侃口吻,把洱海拉到“被告席”:
1. “不就山间一个湖”——先声夺人,一句“不就”把偌大洱海贬成寻常水洼;
2. “若逢干旱水源枯”——继续补刀,设想旱魃一至,湖底朝天;
3. “出乎想象自称海”——第三句突然翻转,质问它为何胆敢以“海”自居;
4. “底气何来否决无?”——末句逼问到底,连用“何来”“否决无”,语势跳荡。
二、艺术机杼
1. 先抑后扬,反向蓄势
诗人故意先“抑”:湖小、易枯、不配称海;后“扬”却藏在字面之外——正因洱海平日浩渺如海、澄澈如镜,才配得上这一声“自称”。贬词越狠,读者越觉其大,反衬效果极强。
2. 口语跳脱,散文化句法
“不就”“底气何来”皆市井口吻,把古典七绝写出脱口秀味道,声如连珠炮,分外俏皮。
3. 设问作收,余味诘问。
尾句不设答,却引人遥想:洱海之“底气”,在十九峰雪水暗潜?在千年涛声积淀?在“高原明珠”四字的人文加冕?答案留给万顷湛蓝。
三、地理与人文注脚
洱海虽名“海”,实为断层陷落湖,面积252平方公里,最深22米。苍山十八溪日夜灌注,使其旱而不枯;白族先民自古称之“勐赕”(意近“大海”)。“海”字既写形,又写神——高原民族对浩瀚的向往。诗人故作“无知”,实借谐趣点破这层文化心理。
四、古今同赏
若把此诗与杨慎《滇海曲》“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连”并读,可见古人咏滇水多壮阔;今人以“脱口秀”式绝句解构,是古典形式与现代语态的化学反应,也见洱海之可亲——它不仅能入诗入画,还能入段子。
五、结语
四句小诗,把洱海写得又“委屈”又“傲娇”。诗人借“戏说”之名,完成一次反向赞美:正因洱海有海的胸怀,才经得起如此“轻慢”。读罢掩卷,惟想即刻飞车滇西,看一看那敢于“自称海”的一湖碧蓝,底气究竟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