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一部有韵有味的中国史 [文章]

任海泉     发布时间: 2021/2/4 8:06:12
阅读:1306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一部有韵有味的中国史 《中华五千年》

一部有韵有味的中国史

吴先宁

用凝练、规范和精致的格律诗来叙述一部中国史,驾繁御简,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有韵有味,好读易记,这样一种创意无疑是十分大胆也十分独特的;如果真要把这一创意付诸实施,落笔写作之时,其间的难度无疑也十分惊人,这也是可以推想的。但这样一项独具创意和极具难度的工作,居然被一位将军完成了,这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任海泉教授的《中华五千年》。这部书用302首五言格律诗,完整表现了从开辟鸿蒙到五四运动为止的中国历史,这在我的阅读所及,还是第一次见到。

传统的中国史体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编年体,其特点是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按时间记载史实,最早的是相传由孔子编辑的《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二是纪传体,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创制的《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该书有纪有传,还有表、志、书等部分,但以纪和传最为著名,所以称为“纪传体”。三是纪事本末体,即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把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出来,首创的是南宋史学家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但无论采用的是何种体裁,它们都是以散文来叙述的。

采用韵文而与历史有关的,要么是像《三字经》,用极简的文字叙述朝代的次序和改换,给初学的孩子一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如“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介绍了自秦至汉的朝代改换线索。要么就是我们称作“咏史”的一类诗歌,著名者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写的是三国时期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对这一时期三国鼎立态势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诗人漫步赤壁古战场,在不经意中发现一段埋在沉沙中的一支断戟,洗去斑斑绣迹,辨认出这是六百年前曹魏与孙吴在此大战留下的遗物,不禁想象孙权、刘备联合以少胜多取得战役胜利原因是什么。他不从政治、经济、军事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着眼,却将周瑜的成功归之于天上的东风这一偶然因素,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即不是老天帮忙巧刮东风,那么孙吴的大乔、小乔两个美女也将成为曹操的战利品,被关进那高高的铜雀台了。这是诗人大胆的出人意料的遐想,虽然发唱警挺,但却不是严肃的历史分析,它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但不提供靠得住的历史知识。

从这一背景来看任海泉教授的《中华五千年》,其独创性便十分清楚了。首先他这部书是严谨的介绍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著作,全书302首诗系统地介绍了自上古到近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从纵的方面,凡朝代的更替和变换一个不缺;从横的方面,基本上写出了每一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往往把两者结合起来。比如第50首:

功著称秦帝,朝昌号始皇。

八方分郡县,万里筑城墙。

度量衡同准,书车行共匡。

焚坑非大道,千古唱梁姜。

开首点出了秦始皇称帝的重大历史起点,又写出称帝以后的重大举措,如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等,所有这些不但在五言律诗的体裁中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用一个“功”字,一个“非”字,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伦理判断。正是在这些地方,使得任教授的这部有关历史的五言律诗,跟文学史上一般的“咏史诗”区别开来,表明了这部书严肃的史学特性。又比如第195首写北宋的建立:

太祖宽仁帝,妥安功著员。

只言明要害,杯酒释兵权。

疆吏朝咨命,禁军皇制牵。

可知离卒将,凭何去擎天?

既言明北宋的第一个皇帝,是太祖仁皇帝赵匡胤,又着重叙述了赵匡胤在开国之初“杯酒释兵权”的重大决策,并且用精炼的、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这一决策的利弊。这就把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评价不着痕迹地结合了起来,而又蕴含着诗的韵味。

任海泉教授这部书的进一步独创之处在于,在五言律诗写史的同时,他又在每一首诗的底下,对诗中所涉及的史实背景,用一则简短的散文加以说明、阐述或引申,使得诗的内容更加明确和丰富。比如在这首“杯酒释兵权”诗之下,作者写道:宋太祖即位之初,“向宰相赵普询问五代战乱不断的原因,赵普说毛病就出在武将特别是藩镇权力太大。于是他先后设宴招待功劳大的老将和实力强的藩镇,杯酒释兵权。这些措施很快使国家稳定下来。”这种上诗下文的形式,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和习惯,读者读了他的诗,再浏览一下对应的文字,诗、文互证,理解会更透彻、印象也会更深刻,这对于初学历史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帮助会更大。

任教授的这部书的又一重要特点,不仅是以韵文形式写历史,而与编年体、纪传体等散文形式记载历史而区别开来,从而突出了它的可读性、文学性;而且在史实的选取上,也有其突出文学性、形象性的考虑。比如,一般的历史书籍记载清初大儒顾炎武的事迹,会突出他的学术成就、学术地位和影响,以及与他抗清立场的联系。而任教授写顾炎武,则突出了他的态度和情感:

博学顾炎武,名尊三大儒。

抗清羞变节,拒仕耻玷污。

万里读行法,百科经致途。

书成日知录,力诫做庸夫。

强调了顾炎武的“羞”、“耻”这样的情感态度,强调了他边游历边读书的“万里读行”的具体做法,这就使得顾炎武这个人物的形象性大为增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任海泉教授这部有韵有味的史书《中华五千年》,不但对于初学历史的学生是极好的读物,对于那些对中国历史有相当了解的成人,读起来也会兴味盎然,别具体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学者 原载2016222日《人民政协报》)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