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诗词
摘要:音乐自古而生,与诗同源。《尚书·虞书》有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它的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是延长诗的语言,以突出诗的意义,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律吕用来调和歌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和音乐本为一体,相辅相成。它们都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然而,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和西方文化的入侵。诗词逐渐的退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主导地位,国学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然而音乐考级的普及和音乐市场的逐渐繁荣让传统诗词的复兴也看到了新的希望,音乐与诗词的相通也让我有了新的尝试和探索。诗词创作考级的规划和音乐与诗词共同成长的设想在酝酿着新的萌芽,国学的复兴又有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音乐;诗词;考级;复兴;国学
音乐与诗词
绪论
《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当然,在中国古代,诗歌种类以“诗”和“词”为主,所以我们在谈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时候通常使用“诗词”来称谓。
相对于“诗”,“词”的音乐性更甚一筹,因为词本来就是合乐而歌的。姜白石的词《惜红衣》注曰:“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词和音乐的联系。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与诗、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所具有的音乐性。词必须合乐可歌,其创作上的显着特点就是“以乐以定词”,即创作时用字用语必须符合曲调的要求,使字调的升降与音乐的高低密切结合,以使歌唱时行腔发调圆润动人,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否则,歌唱时就会走腔落调,拗口绕舌,唱不成调子。总之,不论是“诗”还是“词”,都与音乐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诗词韵律的存在足以证明这一点。诗词有转韵,音乐有转调,平上去入,宫商角徵,都可以看出诗词的音乐性。
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诗经》中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也可以触动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因为诗词具有音乐性,所以我们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词产生音乐的效果。
诗词和音乐的联系是紧密的。我们要用心领会它们之间的奥妙,创作出更富有音乐性的辉煌篇章。
当今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的需求,文化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音乐考级自从设立至今,对音乐的发展,普及和对市场的开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除了音乐,其它很多的文学和艺术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考级,甚至各种语言也有着相应的考级。在诗词不能取士的年代,尝试着推广诗词创作考级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效仿它们的考级模式,还有相应的推广方法。再根据诗词创作固有的特点,扩大考级的影响力。比如英语考级和学历的挂钩,音乐考级和特长生的录取等等。我们可以联合有关政府,把诗词创作考级和高考、公务员考试以及其它与众人利益相关的考核挂钩,这样诗词创作考级就会像音乐考级、英语考级一样,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本论
1 中国音乐和古诗词
1.1诗词的音乐性
作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巅峰,诗词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音乐性就是诗词众多艺术特征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诗词的音乐性,就是指诗词在形式和语言上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正像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词也只有在吟唱、朗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诗词和音乐一样,不管抒发的是欢快或悲戚、壮烈或缠绵的情感,都必须给听觉以美感,它必须是悦耳动听的。相对于其它的文学体裁,诗词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的音乐性。不论是其本身的格律,还是其特有的押韵,都在证明着诗词本身的音乐性。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掌握这一特性对诗词创作和音乐创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诗歌的音乐性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可以说,音乐性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素质。比如,《诗经》中所收的三百多篇诗作,都是可以入乐和歌唱的;作为诗歌发展又一高峰的两汉乐府诗,本身就是为歌唱而写成的,诗歌发展鼎盛阶段的唐诗,许多也都是可以歌唱的。至于宋词、元曲等,和乐府诗一样,本身就是合乐演唱的。这充分说明,在各类文学和艺术中,诗词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它们有时是形影不离的伴侣,有时是孪生的姐妹;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的因素,在诗词中,我们也会体验到音乐的特质。
诗词具有音乐性这一审美特质,和它的抒情功能相关。诗词是表现情感的。而情感的流泄,需要铿锵有致、带有歌唱性的语言。只有这种音乐性的语言,才能满足诗人抒情的需要,才能让诗词创作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诗词的音乐性,集中地表现在格律和押韵上。由于汉语具有“声调”的独特性,用汉语创作的诗词,运用好格律的搭配和平仄对仗,音乐性就会更加突出。
音乐有节奏,诗词也有节奏。音乐的节奏和诗词的格律具有相同的性质。在音乐上,它是由节拍的强弱或长短音符交替出现形成的;在诗词中,它通常由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来形成。格律是诗词音乐性中最主要的因素或表现。诗词格律不仅使我们的感官得到满足,而且能通过有节奏的、起伏变化的声调唤起读者情绪上的共鸣。
构成诗词音乐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韵律,也就是所谓的押韵。汉语诗歌的押韵,是由相同的语音在诗行中一定的位置上,有规律的反复再现而形成的。诗词的押韵大多是把韵押在诗行末尾的字上,那个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韵脚。韵律的另一个作用,是它能够给听觉留下强烈的印象,便于听者更好的记忆。诗词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和它具有鲜明的韵律有很大的关系。
诗词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诗词。诗词的音乐性不仅赋予了诗词美妙的形式,更给诗词带来了无穷的韵味与永恒的魅力。
1.2音乐与诗词的发展
音乐与诗词本是同源,它们的关系自古以来就非常密切。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曾说过:“诗言志,歌咏言。”可见两者在萌芽期都是一体的。我国的古诗词从《诗经》起,诗词与音乐就联称并举。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律绝、宋词都是合乐之诗。可见,诗词与音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在长期发展中相互依附、共存共荣。
远古时期的歌谣,是诗词和音乐的萌芽。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就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所流传的一些民间歌谣。《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余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由此可见《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关系密切,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诗经所录的内容来看,它是春秋时期一部声乐歌曲集,除歌词之外,每首歌曲都是有旋律的,但是后来失传了,现在我们只能从文字上去体会它的音乐特征。《诗经》的第一篇作品《关雎》全为四字句,多有双声叠韵之词,读来有一唱三叹之感。
先秦时代,中国出现的另一个与音乐关系密切的文学样式是楚辞。这是一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诗歌体裁,和《诗经》并称“风骚”,共同构成华夏诗词的源头。《楚辞》所收录的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新兴音乐文体。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收集整理湖南民间祭祀时所唱的歌,是最能代表《楚辞》特色的作品。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具有浓烈的巫术色彩。屈原是最著名的楚辞家,其作品《离骚》是楚辞的千古绝唱。
“乐府”是我国古代宫廷中的音乐管理机构。其设置始于秦代。至汉武帝时期获得空前的发展。它的一大职责是大量采集民间歌谣,然后进行改编,后来这些歌谣也被称为“乐府”。“乐府”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更是被刻上了深深的音乐烙记。可以说乐府是音乐实现形式的一种载体,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文学体裁,一种文学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甚是流行。
唐代是人类诗歌艺术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四万八千首《全唐诗》,浩如烟海。诗歌的文学性增强,并不代表诗歌音乐性的减弱。古人云:“唐之绝句,唐之曲也。”“今日之诗歌,古之乐也。四言如琴,五言如笙箫。”可见唐诗是可以入乐的。当时以著名诗人的诗句入乐的例子不在少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李益的诗每写一篇,就被乐工们争先赂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诗句入乐的佳话。绝句和律诗的盛行更证明了诗词和音乐的共同发展。
词是宋代音乐文学的代表。词又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文学体裁。词是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音乐与文学的进步,人们感觉到诗中不可变更的音节和句式有时会束缚音乐的表现,使音乐不能完美地与诗相结合,从而难以恰当地表达人们的情感。而词是长短句,其音乐节奏感更为强烈,变化也更为丰富。在词以前,一般是先有诗,后配曲,以诗入乐;而词却一般是先有乐,后填词,历来有以声填词的说法。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词与音乐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仅是语言、音韵与音乐之间感情的统一,更使词的意境与情感和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相融合,让词与音乐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这种与音乐更为紧密的关系使得很多词人同时也兼有音乐家的身份,如柳永,周邦彦,姜夔等。
音乐作品与古诗词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对音乐而言,古诗词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对古诗词而言,音乐的律动有利于古诗词更为广泛的传诵。在音乐的配合下,诗词的体裁逐渐变得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表现的内容也更为广阔。在诗词的影响下,音乐情感的表现,音乐结构的处理,创作手法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诗和音乐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2 从音乐考级到诗词创作考级
2.1音乐考级的设立与发展
社会音乐考级起源于1889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音乐考试,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音乐相关机构借助考试手段,对非职业化音乐学习者音乐能力和音乐水平进行评价的活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经由香港传人中国上海、广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广州音乐学会首先设立了音乐考级。时至今日,历经20余年发展后的社会音乐考级已经足迹遍布中国,无论从开办社会音乐考级活动的机构数量、考级活动开展的地域范围、考级制度的制定、考级科目的设置以及参加考级的人数及考生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考级始于1989年。截至今日,已在全国24个省市设立了近40个考点,开设了钢琴、小提琴、民乐、管乐、声乐、音乐基础知识等23个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展的社会音乐考级之一。
在这之后,各大音乐协会,各大音乐院校以及各大音乐艺术培训机构纷纷设立相关考级,从此音乐考级运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200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推出的“全国音乐等级考试”日前启动。该考试是在“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考级”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起来的。“全国音乐等级考试”将分两大项进行:一是声乐、器乐的专项音乐表演技能考试,二是音乐基础知识考试。为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双方已组织专家对各项音乐表演技能的等级考试编排了新的教程,设置了“音乐基础知识”考试项目,编写了相应教材,制定了考试标准。考试评价是社会音乐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先进的教育测量评价理论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提高音乐知识、素养与技能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影响力的扩大,音乐考级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对音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2诗词创作考级的发展规划
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之后,诗词逐渐的退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主导地位,国学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然而音乐考级的普及和音乐市场的逐渐繁荣让传统诗词的复兴也看到了新的希望,音乐与诗词的相通也让我有了新的尝试和探索。诗词创作考级的规划和音乐与诗词共同成长的设想在酝酿着新的萌芽,国学的复兴又有了新的希望。
诗词是文学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文学。随着文化艺术考级的不断发展,考级已经成为了文化艺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的一种新的模式。诗词创作自古以来就是取士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文人才学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诗词的地位逐渐下降,开始被束之高阁,固有的市场价值也不复存在,诗词创作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传统文化的没落,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因为中国文化的迷失和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减弱,一些问题逐渐的凸显出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渐渐的被一些有识之士所重视。传统诗词作为六经之首,其教化作用不可小觑,而传统诗词的创作在近年来一直得不到重视,市场也一直匮乏,这让传统诗词的复兴难以真正实现。
诗词创作考级是打开传统诗词市场的一种新尝试,它本着先学而后不拘的原则,以中国古代十余种诗词形式作为其等级划分的标准,并根据其篇幅和自由性大致划分了两个大等级和十余个小等级。从入门到专业,从初学到不拘,正如“诗国梦”一诗中所说|:“先学格律知平仄,后行不拘显猖狂。”其初学等级的划分依次为:律绝与古绝;小令;五律,七律,齐梁律;五古,七古,杂言诗;四言诗及杂体诗;中调;长调;排律;辞赋;古风歌行(抒情叙事长诗)。诗词爱好者们可以从学习格律开始,培养诗观,形成诗风,领悟诗道,从而为华夏诗国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在《诗国梦》新序中说过:“创新乃文艺发展之源泉,迂腐乃文艺没落之祸首。诗本为抒情言志之辞,其之成可修身,其之品可养性,其之向可致远。而今人常误之,以至于舍本逐末,不得诗道,气象常衰于下乘,而难入长庚之境也。诗虽有格律,然初始之习无确切之定论,初学者常入于歧途。余以为诗词创作之学亦应划分等级,成后方可入不拘之境。基础既深,创新自繁。创新既繁,则诗国之复兴指日可待也。”诗词创作考级的设立不仅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指明了道路,也为传统诗词的创作开辟了市场,其创新精神也会引领出一代又一代的才子佳人。
3 诗词和音乐的共同发展
3.1音乐的发展和诗词的没落
战争对传统音乐的摧残是很难挽回的,特别是宋词唱法的遗失和音乐记谱的不够完善造成传统音乐文化的断层。在我国古代,音乐一直是一种边缘化的艺术,仅仅作为一种消遣;而诗词一直是文学和艺术的正宗。然而到了当代,音乐开始繁盛,传统诗词却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句刚吟出不久,西方文化的入侵和近百年的文化革命让传统诗词复兴的梦想仿佛成为了泡影,近百年来中国诗坛的没落也让赵前辈的预言仿佛成为了无稽之谈。新诗作为一种舶来品,始终不能代替土生土长的传统诗词,在短暂的兴盛之后,也走向了没落。新诗本来就是没有根的花儿,这种没落自然不足为奇。而传统诗词在神州大地上根深蒂固了几千年,这种没落,确实值得让人思考。
因为传统音乐一直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正宗,所以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逐渐被西方音乐代替自然是不足为奇的。传统音乐在古代中国本来就没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称不上根深蒂固;而传统诗词在中国古代一直根深蒂固,一直是文化艺术领域的正宗,即使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也不能让新诗代替。但是西学东渐给传统诗词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它切断了传统诗词的市场,让传统诗词的发展失去了源动力。正是因为传统诗词发展的停滞和退步,和新诗难以完全占据市场,并且难以被人们接受,这就让中国诗坛在近百年来短暂的兴盛之后一直不能振作起来。
而西方音乐占据中国市场遇到的阻碍很少,在千百年战争的洗礼中,残存的传统音乐根本没有太深厚的根基,于是西方音乐很快的被引入中国,很快代替了传统音乐,成为了当今中国音乐界的主流。在歌舞升平的时代,利用媒体发展的契机,随着音乐市场的不断开辟,音乐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传统诗词的没落和西方音乐的繁荣似乎已经成为定势,西学东渐的潮流也在不断消磨着国学的棱角,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新时代的炎黄子孙,面对国学的没落,我们应该勇敢的挑起民族复兴的重担,开拓创新,勇敢尝试,续国学之薪火,复华夏之辉煌!!!
3.2音乐与诗词的结合
不论在中国音乐史还是中国诗词史上,音乐和诗词都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然而随着传统音乐逐渐被西方音乐代替,传统诗词也逐渐的退出了市场,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就很少见了,目前的流行音乐所配的歌词大多以白话,新诗,散文式的句子为主,诗词只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新鲜搭配。虽然一些当代的音乐人也关注过诗词,也为传统诗词谱过曲;也有一些音乐人将诗词应用到歌词创作中。但是因为传统诗词的没落,和西方音乐与传统诗词的亲和力不够,很少有人把当代诗人创作的传统诗词谱曲演唱,导致音乐与诗词难以结合。
传统文化的流失无疑给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加大了阻力,昔年的鸳鸯已经形同陌路,一个高调而没有灵魂的发展着,一个低调而没有肉体的困顿着。要想让它们一起有价值的发展下去,只有找到西方音乐与传统诗词的契合点,把它们再度结合,音乐与诗词才能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当代流行音乐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中国本土发展的虽然顺利,却没有民族精神的灵魂,终究不属于华夏民族。传统诗词恰好弥补了当代流行音乐的缺陷,然而其本身已经没落,市场空间太小,难以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造成影响。
想要让它们再结秦晋之好,首先必须让它们门当户对,复兴传统诗词已经成为了音乐和诗词结合的必经之路。传统诗词的复兴,首先在于诗词市场的开辟,诗词创作考级就是开辟诗词市场的新尝试。我们可以吸取音乐考级和其它文化艺术考级的成功经验,发展并扩大诗词创作考级的影响力,从而扩大传统诗词的影响力度。诗词创作考级不仅可以扩大传统诗词的影响力,也为传统诗词的复兴提供了源动力,进而为音乐和诗词的共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和诗词的再度结合,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也是音乐和诗词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结论
综上所述,音乐和诗词本是同源。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两种艺术逐渐分化并面临着不同的困境。而它们所面临困境的最好解决方式就是它们的再度结合。诗词和音乐的再度结合将会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会让中华文化创造出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田亚梅 浅谈诗词的音乐性《作家》2009(14)
[2]李静 古代诗词曲与音乐的关系《作家》 2014(18)
[3]王雨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躬耕》2013(7)
[4]李统仓 音乐介入新诗教学的途径研 [学位论文] 2011
[5]张海平 声情并茂,音乐和古诗词的“春天” 《华章》2013(14)
[6]谭晓莉 如何运用情境教学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渗入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1)
[7]梁华珍 诗与歌--试论诗歌的音乐性与传播媒介问题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7)
[8]王鹏伟 学科间学习的相互介入《中学语文教学》 2002(12)
[9]郭惠玉 古诗词和音乐相融的历史沿袭《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10]石利娟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