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寻古
---福建漳州古城走透透
贾付江
田园都市,滨海古城。2025年2月28日,漳州市河北商会会长张永刚组织带领商会一行十余人开始了漳州古城寻古之旅。
漳州古城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
寻古第一站,走进的是中山公园。祖籍河北的漳州市文旅康养集团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张骁聪介绍:中山公园始建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初称漳州第一公园,民国十五年(1926年)易名中山公园,为国内最早的中山公园之一。此后历经多次改建扩建,2008年下半年,漳州市政府投资300万元,再次进行改建,在保持历史风貌基础上对园林景观、功能分区进行调整,使之布局更趋合理和人性化。新建了中山广场,竖立起孙中山铜像,并增加花木品种、休憩场地、游客座位、假山流水、风雨长廊及其他园林小品等,提升了园林艺术水准,于2009年元旦竣工重新开放。进入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爱碑,当地人称四面碑。张总说:该碑建于1919年,碑上东面刻“博爱”二字,北面刻“自由”二字,南面刻“平等”二字,西面刻“互助”二字,分别为孙中山、章太炎、汪精卫和陈炯明题写。此碑是当时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的象征,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潮和革命理念,见证了漳州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也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漳州地方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大家边走边赏,炮仗花一簇簇,一丛丛,姹紫嫣红;龟背竹绿意葱葱,蜿蜒曲折爬上了参天古榕。古树掩映中,一片闽南古厝映入眼帘,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这里是漳州府衙旧址,朱熹任知府时的办公场所,也是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历任行政首脑也大都在此处办公。一段古城墙,半部漳州史。附近的中山广场是市民休闲健身锻炼的好去处,以前曾经是溜冰场。中山广场一侧的假山上的风雨亭曾经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朱熹在漳州期间,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传说:他曾因府衙周围池塘青蛙叫声嘈杂,不能静心办公治学,于是写了一篇《祭青蛙》,投入池塘中,自此青蛙声销声匿迹。众人闻听介绍,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府衙旁边古榕荫天蔽日,时有小松鼠爬上爬下。角落处是一处现代地震观测点,旁边还有地道出入口,虽然大门已封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历史沧桑感依然在目。 公园另一个出口值得一提,它是仿着广州七十二烈士纪念碑样式打造的大门门柱,睹物思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历史如在昨天。
走出中山公园,进入寻古第二站:漳州古城区。踏着条石铺就的古街道,欣赏着两旁骑楼式建筑,更有百样窗楼房。跟随张总进入灯谜艺术博物馆,射虎亭巍然出现在眼前,“黄娟幼妇,外孙齑臼”石碑,激发大家猜一猜兴趣。难怪曹操跑出三十里才猜出谜底“绝妙好辞”,自愧才情远差大才子杨修三十里。走在古街道,来来往往的游客川流不息,来自厦门的、泉州的都有,也有黄发碧眼的国外游客,或团队,或散客,自由自在,神清悠闲,怡然自得。主干道上巍峨矗立的古牌坊古色古香,承载、浓缩着漳州厚重的历史。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勇壮简易坊、闽越雄声坊修建于康熙年间。四座牌坊以辉绿岩石、白花岗岩石相间雕造,三门、五楼、十二柱,嵌有坊名匾额、诰命牌和透花板等,刻工细腻,技艺精湛。尤其是四个雕刻人物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彰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时的万国来访时的繁华。1996年11月20日,石牌坊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意走进一家中医药膳养生馆,各种用品琳琅满目,茶间里宾朋满座。文庙前一条朝向府衙的街道,缓缓抬升,寓意步步高升。大家不由自主都去走上几步,祈愿自己人生路步步高升,巳巳如意。漳州文庙规模不大,但在全国的地位很高,影响力不小,原因是《四书》和《五经》第一次在这里刊印发往全国各地。现在,当地莘莘学子每逢大考,也有来文庙向孔子像行礼叩拜祈福的。
香港路,台湾路,新华路,一路走来,大家兴趣盎然,收获颇丰,感慨颇多。“老街道、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深深感染行人和游人。滨海古城,田园都市,不虚此行。 2025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