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客
的个人主页
首页
个人作品
诗书画苑
收藏推荐
诗坛互动
留言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构建精神世界与唐诗宋词
[诗论]
云天客 发布时间: 2025/3/25 21:17:54
阅读:73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近期细读《孟浩然集》和《王维诗全集》。尤其是读《王维诗全集》过程中,不但写了许多感怀诗,而且作成系列。在分析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作时,萌发奇想:构建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先与Deepseek进行了讨论,并行成短文:我与Deepseek谈王维诗歌创作。在此基本上写作完成此篇五千余字的诗论。纯属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甚至驳斥谬论。
关键字
构建精神世界、唐诗宋词、王维、苏东坡
构建精神世
界与唐诗宋词
刘敏
祥
2025年3月8
日于郑州
一、提出命题
读唐诗时有个发现,如李白、孟浩然是书剑双修,王昌龄是书道双修,王维是书禅双修,等等。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唐诗之所以能够攀登律诗顶峰,修道修禅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呢?
唐朝时道教和佛教得到空前发展。道教被敕封为国教,禅宗在六祖后得到空前繁荣,成为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唐朝的文人墨客修道修禅成为时尚。所以,修道、修禅、书剑双修等多元化的精神追求,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艺术灵感,成为推动唐诗攀登律诗顶峰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的体现是多方面多纬度的。
修道(尤其是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超脱世俗,这种思想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唐诗诗境也变得多样化的同时也得到较大提高。
禅宗思想在唐代非常盛行,许多诗人都受到禅宗的影响。王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的诗作中充满了禅意和空灵之美。
唐代诗人中,许多人都兼具文才和武艺,如李白、孟浩然等。书剑双修不仅让诗人在精神上更加丰富,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自信和豪迈。
简单的结论:修道修禅对律诗的影响有三个方面。1. 思想境界的提升。2. 艺术表现的丰富。3. 情感表达的深刻。
纵观文学发展史,凡是大家都是从坎坷的人生走过来的。例如:被贬谪成为苏东坡人生的常态。苏东坡被贬黄州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低谷,自然情绪非常糟糕。修禅不仅使他走出低谷,而且攀登到宋词的最高峰。苏东坡“一屁过江东”的典故,充分说明苏东坡禅修有一定深度。所以,修道修禅不仅是唐宋大家的重要灵感来源,也是面对坎坷人生的精神支柱。但是,内心平静与孜孜不倦追求的矛盾抗衡,可能是激发这些诗词大家创作灵感的最主要形式和来源。如王维在任仕和归隐方面反复多次,可以归纳为三隐四任。
那么,修道修禅修什么?从王维修禅经历和诗歌创作,我悟出一个新观念。象唐朝大诗人,在修道修禅达到较高水平时,能够构建起独特的精神世界。王维出使西域,作《使至塞上》时,正是完成精神世界构建的重要标志。
所以,修道修禅的本质,不仅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更是构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的构建,不仅让诗词大家们在面对人生坎坷时能够保持豁达与智慧,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艺术灵感。王维的《使至塞上》做为他精神世界构建完成的标志性佳作,诗歌境界和艺术水平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关于修道修禅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修道修禅对唐宋诗词大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王维的禅修境界、李白的道家思想、苏东坡的禅宗感悟,都被认为是他们文学成就的重要源泉。许多学者指出,修道修禅帮助诗人们在思想上达到更高的境界,从而创作出更具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关于“精神世界构建”的讨论,在文学研究和哲学领域也有涉及。例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强调人通过艺术和哲学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也有学者提到诗人们通过修道修禅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空间,但这种观点多散见于具体作家或作品的分析中,并未系统化。
关于王维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关注他的禅修境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例如,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认为是他禅修境界的体现。也有学者提到王维在仕途与归隐之间的反复抉择,反映了他在世俗与超脱之间的精神挣扎。然而,将王维的《使至塞上》视为其精神世界构建完成的重要标志,并系统化地提出“修道修禅构建精神世界”的观点,尚未有学者明确提出。
关于我为什么提出这个命题,因为我是修道修禅包括藏密四十年的过来人,在读《王维诗全集》的过程中,还写了许多描述王维禅修经历及成果的五言诗,并且对王维的禅修经历进行了系统的阶段分析。
二、构建精神世界的过程
构建精神世界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人生跌宕后仍然能够提出宏大的心愿。其次是人生经历及其感悟。最后是构建精神世界完成的标志性作品。
1.人生跌宕后的宏愿。公元726年,王维离任济州回到长安,有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于是王维写诗卢氏县令房琯,愿意到他哪里结庐隐居。王维在《赠房卢氏琯》诗作中第一次明确表达自己的心愿:“忘已爱苍生”。
王维是在什么样的人生背景下提出的心愿呢?王维15岁离家,前往京洛求取功名。一路上观景写诗,其中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最为著名。在京洛王维已是小有名气,很快受到岐王的关注,并跟随着岐王的身边写诗。所以王维经常出入王侯的家宴,写诗应酬,很是风光,也很得意。从少年行诗中可以看出他得意的形象。21岁王维高中进士,封官太乐丞。正当王维大展宏图时,因黄狮子舞被贬永州。就像人刚飞到天空,被一道天雷劈了下来。心里的落差是何等的巨大,王维陷入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愤怒、失望以及悲凉各种情绪涌上王维心头,从王维赴任路上所写的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到济州后,王维的心思好像主要集中在访道清谈,离别抒情,家乡思念等上面。四年的济州煎熬,使王维从诗风到对官场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王维并没有被第一个人生低谷所击倒。尽管他对官场已失去了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仍然提出自己的人生宏愿,忘己爱苍生。这就是王维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佛的起点。
2.以忘己爱苍生这个宏愿为起点,王维的人生经历还是比较复杂而坎坷的。可以总结为:三隐四任一劫难。三隐包括:一隐淇岸,二隐嵩山,三隐终南山。四任包括:一任太乐丞,二任济州司马参军,三任右拾遗及监察使,四任右相。一劫难是安史之乱中任伪职之劫难。王维的禅修理论和禅修功夫都非常深,从他不少的寺院诗包括修士中可见一斑。我们主要看看王维在三隐中对于人生的经历有什么领悟。
一隐淇水岸边,723年,王维23岁。虽然“禅寂日已固”,仍然“世网婴我故”,所以有“日隐桑柘外”。回归长安,作华岳,有“上帝伫召告”,不致,漫游川蜀,自称“我心素已闲”。重归长安后,即作不遇咏,喧泄心中愤忧,但仍然心有不甘,随后有洛阳上张令公。这时,难道不是“行到水穷处”吗?感叹去除欲念之难关重重!
二隐嵩山,734年,33岁。王维有种终于解脱之感觉,如《归嵩山作》中诗句“车马去闲闲,归来且闭关”。这次归隐闭关,王维惊喜的发现“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微妙。后来委任右拾遗,经历了张九令罢相事件的沉思。任御史监察塞上,有了《使至塞上》著名诗篇,诗的境界和意向都跨越到新的高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中的意向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大漠代表广阔、荒凉、死亡,烟代表人世、生命、生活,长河代表时间、命运、阴,日代表变化、循环、阳。王维把生与死、时间流逝、命运变幻、升与落、阴与阳甚至孤独苍凉等等意向,用画家的手笔构建成为一幅辽阔苍凉又有一抹温馨色彩的世史般画卷。王维至此初步构建完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同时感叹消除妄念的艰辛与无助,非经历者不知。
三隐终南山,741年,41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是空泛的,而是实证的。是一隐二隐禅修功夫积累的结果。其中,一劫难中险死还生的经历,对于王维堪破人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才会有“胜事空自知”。感叹堪破荣辱得失及生老病死之艰难。
三、构建精神世界的要素
人生就是一个修炼场,也是生命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在构建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世界。那么,精神世界是如何构建的?构建精神世界需要哪些要素?作者认为,构建精神世界需要四大要素:学识及其结构是基础,人生经历是动力,人生宏愿是指导和方向,修炼是熔炉。这四大要素是如何构建精神世界呢?
1.学识及其结构是基础。王维诗画乐书俱佳,是少有的全能型人才。学识不仅是博览群书,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性格,雅致的修养。王维广博深厚学识的取得,除了个人勤奋刻苦之外,很重要的是有个家学渊源的名门望族。通过名门望族独家传统教育所学到的,大多都是书籍无法传授又至关重要知识、常识、看问题的角度、识人的能力以及名门望族内部的等级构建所形成的多层关系体系及沟通联系方式等。这是普通家庭所缺失的。称为入世出仕的预先教育及历练。同时,王维还精研道学,佛学家庭渊源,从小耳熏目染,被贬济州后,更是禅修用心。例如王维在《偶然作六首》中写道,“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这些都为王维构建精神世界准备了充足而全面的学识要素。
2.人生经历是动力。纵观王维的人生,既有出身豪门旺族优渥的生活享受,又有血统高贵的独傲。既有少游京洛,诗名初显,见识繁华的风华少年。又有少年得志,高中进士,官拜太乐丞的鲲鹏初飞时被打落凡尘,贬任地方官员的痛苦经历。既有官拜右拾遗、太子中允等繁华历遍的高光时期。又有在伪燕时期逼任伪职后险死还生的经历。既有长期赋闲,待招不致的心理磨难困局。又有三次归隐,禅修不断精进的清静时光和所得喜乐。既有辞官完全归隐,散尽财富的萧逸不群,又有无疾而终,清静圆寂,功德圆满的完美收场。所以,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中人生最完美的人。这种完美的人生,使王维的精神财富何等的富有,具有构建完美精神世界最丰富的精神财富。
3.人生宏愿是指导和方向。豪门的创立都有一个伟大的人物,豪门子弟从小都有一个崇拜的对象,可能很早立下了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理想追求不仅是目标也是动力,这是而决定豪门弟子学识广博深厚的重要方面。王维小时候的理想追求是什么我们无从考察。但是,在王维外派济洲四年,返回京城赋闲在家的人生低谷,仍然能宣示人生宏愿是忘己爱苍生。这种人生宏愿是最真实的。王维正是在这个宏愿的指引、约束下,出现了三隐四任一劫难的曲折跌宕的人生经历,也增加了王维更多的人生体验。
当然,王维的人生宏愿也是宏大的。能够容纳宏大心愿的人生,也必须是一个跌宕起伏宽广宏伟的人生。从而决定了王维的精神世界构建也需要一个宏大的外部环境来激发。王维出使西域,身处西北广袤荒凉的大漠,激烈的战争场面,完全满足了王维精神世界初步构建的所有条件。
4.修炼是构建精神世界的熔炉。一般人所具有的精神世界,都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世界。我要论述的构建精神世界,与哲学概念的精神世界大不相同。
第一,修炼中构建精神世界,不仅仅是个人的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王维的修炼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后来经常与道士谈经论道,向禅宗大师请教,与道友写诗论禅相互印正。所以,修炼状态下的精神世界构建往往会延伸到个人范畴之外,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和精神交互。
第二,修炼状态下的精神世界构建不局限在某次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包括更广的时间与空间范畴,甚至不仅仅包括今生的人生经历。
第三,修炼中的精神世界构建有其独特阶段、过程的特性。禅修一般分为静、定、慧三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九个层境界层次等第次。以空为佛性,见性成佛。王维从第一次隐居溪水岸边的“染爱日已薄,禅寂日已固”的欲念大为减少,心境逐步安静下来。到《归嵩山作》时的“车马去闲闲”的心境基本安定下来。之后继续修禅开始进入到空境即定的阶段或境界。
第四,修炼中精神世界构建要素内容更多,包括学识及结构、人生经历、人生宏愿、修炼及达到空见境界等等内容。
第五,修炼中精神世界构建需要特殊机遇特殊环境的激发。王维是通过第一次归隐和第二次归隐的修炼,达到空见境界,以及受到爱妻去世、张九龄罢相的刺激,在西域的特殊环境中完成了精神世界的构建。
5.精神世界构建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修炼中精神世界构建可以分为完成阶段、完善阶段、圆满阶段。完成阶段是入定的初级阶段,虽然空中见性,但是仍然没有突破物质桎梏,属于空中有我。修炼者的业障没有破除,仍然陷入因果关系中,五毒八苦只破除部分,仍然有病痛和烦恼。完善阶段是达到空中无我,五毒八苦基本上破除,从因果轮回中解脱,身心安祥清静,念起念落能够清晰根源。圆满阶段是空我空物而无分辨无差别,平等对待万事万物。王维使出西域,写《使至塞上》是完成阶段。使出南岭选人,路过襄阳,《哭孟浩然》后,《汉江临泛》的诗境极为变幻之美,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使王维修炼又进一步。岭南是禅宗兴盛之地,王维自然收获极大。在《秋夜独坐》中有充分的体现,如“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终于在《终南别业》中,悟得“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王维进入完善阶段,即空中无我境界。
四、结束语
通过王维分析构建精神世界对唐诗宋词的影响,是作者的初步尝试。尽管分析的不够完美和严密,但可以为唐诗宋词的分析提供一种思路。这也是我研读唐诗宋词,学习写诗写词的过程中的各种体会的初浅总结。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
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