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玛瑙红·齐云山印象》
齐云山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又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天开神秀,灵气生动。其天然太极、洞府道观、摩岩石刻、名人碑林、云中街市之人文景观和丹霞地貌、天桥长虹、珠帘泻玉、龟身人面、湖光山影之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独步于世。历代名流显要、文人墨客被其吸引,纷至沓来,登临揽胜、探险寻幽、洗心膜拜、抚今追古,或挥书赞叹,或丹青存形,或诗文抒怀,佳作秀卷,流传于世,而为这座名山添色增辉。
关于齐云山,人们已说过万语千言,但真正让人惊心难忘的文章,让人醒目回味的画卷还是少见的。这也许因以往入齐云山的路过于艰险,难得识其真面目所致。何况名人们不一定每每均出名篇,而面对齐云山这幅“天开画图”,往往又生断出“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怅叹。抑或过去齐云山飞甍鲜艳,翕赦辉煌,而未经历反复曲折的沧桑,那时人们状描它时,不可能有悲怆、惋惜、希望的心境,还缺乏震撼自己、因而才能震撼他人的力量?总之,关于齐云山,取断片自然描述的多,摄全景心灵观照的少,可以留给人完整印象的均系史料、山志,读来不免枯燥艰涩。就艺术形式来说,摹形再现者群,传神表现者鲜矣。
状描抒怀齐云山,要凝神体味,倾情亲近,用感触辨识,用心灵观照,让时空一体流动,让物我两相交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令人欣喜的是,梁钧以她特有的才情和灵性,饱蘸着对祖国美好山河和人民的深情向我们奉献了凝聚她心血的力作《玛瑙红·齐云山印象》。该书集摄影和散文于一体,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出齐云山几千年恢宏的历史文化,叙述和慨叹着在它身边发生和演绎的故事。历史,今天,时间、空间,现实、想象,叙事与抒情,表现与再现,一切,都在她不尽的思绪里流动,都在照片和文章中定格。
梁钧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作为画报记者,摄影、撰文,一身而兼二任。1991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在搏击中流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拍下了具有历史价值的佳作,使她崭露头角。这本书中的四十来幅作品,主题鲜明,摄神取魂,在光与影、线与面、动与静、宏观与微观等方面,都把握得比较理想。齐白石曾说,绘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好的摄影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像“天桥岩”这样突破镜头限制的大气磅礴的境界,也不乏一两支山花野草的小品点缀,许多作品经匠心独运的构思,雄浑壮观复兼秀媚精微。
梁钧的散文是一个独特的感情世界,有灵气,有悟性,婉约柔转,又掩不住一股风发意气。文笔清丽英爽,状描细腻,体察入微,无论咏物还是叙述、议论,均情景交融,气韵生动,如溪流随物赋形;白云舒卷飘拂。浓笔渲染时,淋漓尽致,层层尽染;精警点晴处,一语境界全出。面对齐云山的沧桑变迁,也颇多几分沉郁音响和思辨色彩,让人回肠荡气,掩卷沉思。她准确地把握了齐云山的脉络,行文中往往独出心裁,别开生面,有全新的发现和见解。比如,在谈到《白岳全图》时,认为这幅白描长卷实在使人感到美中不足,要是由她来画,要设色敷彩,以玛瑙红为基调而又不断变换光与色,表达齐云山的本色美和艺术感染力。
当然,《玛瑙红·齐云山印象》尚未也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连作者自己也有对遗漏处的遗憾。比如“徐霞客古道”,她还未曾去过,好在她在《太素宫的沧桑》一文里说过“正殿修复,我将重游”。人们期待着,相信那时将会有更新更美的文字与画图面世。
潇洒天地间,清新数红颜。这里,我想披露梁钧的一个心愿,不久她将去莲花佛国九华山,为另一本散文摄影集采撷芬芳。接着,还有天柱山、琅琊山、黄山,她要在耸立于江淮大地的五座名山上,攀登人生高峰,实现艺术之梦。我们期待并祝福着她的成功。
1997年9月